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2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20:3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观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时,我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1)分母能不能为0?(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观察发现中答达成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驳,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教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辩非常激烈,点燃了课堂学习的热情,有学生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的关系中,非常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学生从教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中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意见,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辩,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意义,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20:39:49 | 只看该作者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20:40:24 | 只看该作者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恩施市龙凤小学   刘敏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可是在用饼去分,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操作的,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从中拿出1份,同样的方法分第二、三块饼,这样每人可以拿到3份,一共有12份,所以每人得到()块。
    生2:我们认为是块,把12块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其中的,所以块。
    生3: 我们先把1块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个圆,那就是每人有3个1/4块是3/4块。
    生4: 把3块饼重叠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里面也有3个1/4是3/4块。
    生5:我认为是1/4,因为我们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

    从学生多样性的回答,我们看出学生的认知上引起了冲突,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得到的分数块,块在操作的过程中都没有出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紧接着从1÷3=1/3,3÷4=3/4,就让学生观察算式,去发现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部分学生从中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也许是看书才得到的结论)。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1÷3中的“1”是指一个饼,而1/3里的1是取的份数。那被除数怎么能相当于分子呢?最后我就给学生讲解:前面讲分数的意义时,把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说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 “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
    1、把2L矿泉水,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L?
    2、把3㎏果冻,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千克?
在这一组练习中,让孩子独立思考,真实体验每一个分数结果的由来与意义:
2÷3=2/3(L)   3÷5=3/5(㎏)
    在这样的一个环节后,再进入“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把自己的发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就会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得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20:40:36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开始了,4月6日上午,我上了一节评比课,课题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课时,我通过一个简洁的导入,正式进入了新授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是例6的教学,其中在例6中的难点是如何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得出3除以4的商。所以出示例6后,让学生明确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可用分数表示,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课前要求各小组长准备3个圆片,上课时有的小组没有准备好,有发给学生圆片这一环节显得比较乱,可能是课前没有准备充分。小组操作时,有的小组并没有充分到位的操作,学生不会合作,有的小组一个人在操作导致其他的人变成了局外人或旁观者。看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和锻炼的地方。操作中,有的小组没有向我想象的那样,而是其他的操作,但我事先没有进行很好的预设,导致后来有的学生回答把3个圆片平均分成12份、24份等,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评价。课前的预设一定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我们才会准确把握课堂中随时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这节课总的看来,有如下不足: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得不够积极主动。整堂课学生没有充分互动起来。二、教师的情绪不够。因为上课之前身体突然不适,导致上课时,教师情绪低落没有以充分的激情投入到课堂中。三、课件演示与教学不够同步,没有充分利用课件。应该说这节课我个人认为有优点,但缺点更多。失败乃成功之母,也许这一次的失败能更加激发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在教学中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得自己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越走越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向名师学习,向同时学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相信不久的我一定会更加幸福的徜徉在课堂上,徜徉在教育教学这条阳光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20: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