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5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3:5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  在教学1/2 +1/8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1/2+1/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学生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进行计算,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3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 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3、 在讲解1/2+1/8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还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添加这样一环节,就是出现二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两个图形时,把它们重叠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可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学生自然是无法对这个既有二分之一又有八分之一的图形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反过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从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再计算这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了。

4、 在学生自主探究1/2 +1/8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看看1/2 +1/8=?但是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的基础上交流折纸的方法,并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观察发现,通过操作,原来的1/2变成了4/8,它的分数单位变成了1/8,4个1/18加1个1/8就是5/8。

5、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完通分这个知识已有一段时间了,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3:53:42 | 只看该作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用圆纸片代替蛋糕,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3:54:03 | 只看该作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   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卡片口算

4/5-2/5=    3/4-1/4=    2/7+3/7=    8/9+2/9=    16/18-15/18=

2、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为什么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根据情境提问题并列式。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渗透不乱扔垃圾,自觉把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教育。

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1/4+3/10      3/10-3/20    (板书算式)  


2、比较不同,导入新课  

教师:黑板上这两道题,同学们能直接算出结果吗?(不能)刚才那些题你们算得特别快,为什么这两道不行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指名回答)  

教师:是的,像黑板上这样,由不同分母分数组成的加减法,叫异分母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同。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    新课

<一>例1(1)1/4+3/10

1、理解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教师:我们先看第一道加法题:1/4+3/10 ,为什么分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呢?(指名回答: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就不同,就不能相加)

看扇形图加深理解。图片出示:

教师:我们再从图上看一下,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表示单位1,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的部分分别表示1/4和3/10。1/4的分数单位是1/4,用这样的一个大扇形表示,3/10的分数单位是1/10,用这样的一个小扇形表示,它们的大小不同。1/4+3/10就是用一个大扇形加上三个小扇形,能直接相加吗?所以,1/4+3/10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1/4和3/10就可以直接相加了?(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用什么方法可以转化呢?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你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

学生分组讨论、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教师:都研究的差不多了,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同学愿意到前边谈谈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介绍各自的计算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选出最好的方法。

板书:1/4+3/10=5/20+6/20=11/20


4、课件演示  

教师: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再从图上看一看1/4+3/10的过程。课件出示:

教师:1/4和3/10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同学们就用通分的方法,把它们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5/20和6/20。这样分数单位就相同了,都是1/20。你看表示1/4和3/10的两个图形都变成了由许多个大小一样的小扇形组成的图形,就可以直接相加减了。


<二>例1(2) 3/10-3/20

1、 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

2、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三>总结计算方法

1、教师:我们已经计算出两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了,你们考虑过没有,我们计算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呢?(通分)结合以上的计算,同学们能试着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吗?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这个计算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齐读一遍。  


<四>、阅读课本  

教师: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课本110页和111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阅读一下这两页,再回顾反思一下新知识,如果有什么疑问还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练习 ¬

1、计算1/3+5/6=                       5/8-5/10= (黑板)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黑板上的2道例题,总结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按照这个计算方法同学们能把这两道题又对又快的算出来吗?   

集体订正。请学生讲一讲算法。

提醒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   


2、验算2/3-4/9=2/9 ( )                3/5+2/7=5/12 ( )

教师:小明也运用今天学的新知识计算了两道题(课件出示),但他没有检查就跑出去踢球了,他计算得正确吗?同学们能帮他验算一下吗?在练习本上写出验算过程。   

交流验算方法和结果。引导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用新知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张爷爷家后园有一块菜地,种豆角用了总面积的3/8,种黄瓜用了总面积的1/2。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自己解答出来吗?

请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交流展示。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索和互相的合作交流,自己找到了计算的方法,并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都非常不错。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

                例:(1)  1/4+3/10=5/20+6/20=11/20

                   (2)  3/10-3/20=6/20-3/20=3/2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展开教学。下面是我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在“知识回顾”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上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课时的关键与基础。所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2、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不要停留在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把教学内容提高到更高一层次,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如:在学生讨论并研究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与前面知识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任务。

通过观察与讨论是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加法在计算中遇到的了问题怎样解决。

异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数单位相同,这是计算的基础。

公分母(分母最小公倍数)----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方法,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时就比较自然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意义展开全面的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3:54:18 | 只看该作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和的算式,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通过“试一试”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减法和整数1减真分数,同时学习计算结果的化简和验算。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基本方法和计算的注意点。“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主要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文本的研读是不止境的,老师只有不停地研讨反思才能做到持续发展)。同是也回忆旧版本时,自已对于这课题的教学,还通过网络、杂志寻找到了一些案例。总觉得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多是不赞同和疑惑。如有人强调了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应用画图,或者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小数计算出结果,再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这点上我最不苟同,本节课的算理就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进行计算,化成小数不是重点,并且这种方法有局限性。这里提倡多样性,是不是作秀,是不是为了突出以学生为本,还是让课堂的探索热闹一点。我个人认为,的确要以学生为本,我们课的教学设计就要高效,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还有人设计出先提供一些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这些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中,选择两个分数进行计算,目的一是为了复习,二是为了结合图形,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单位相同的才能相加减(我认为老师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总觉得数学味太重了,学术味太重了,本身计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再设计成这样有点把学生看成了成人)。经过不断反思和考量。我认为这节课,有了分数通分的基础以及同分母分数的知识作为支撑,学生的计算不难掌握的,算理让学生主动探索也不怎么难的,而最难的是这节课数学的本质,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由于分数单位是很多的或者也是变化的,学生对于这点上的理解是有点难度的,还有要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如计算后所得的结果要约分,要自觉验算。基于这些考量,我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从行课的过程、课堂以及课后的学生表现和作业情况来看,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 下面几点是我自认为处理比较成功的地方,今日予以阐述,为了经合在计算教学中得到启迪。

一、              处理好了内容与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现实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使数学计算与知识应用融为一体。这一点上要十分赞赏现在的教材的对于这课时的编写。我只是利用刚不久的学生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先用课件出示农场的情景图,然后出示P80例1的改编题。后面在练习时,就充分利用书本的练习十四的第3题与第4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与体验数学价值。

二、        处理好处法与算理的关系。

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因此我摒弃了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的片面教学理念。我是先引导学生理解“1/2种黄瓜”和“1/4种番茄”,从而一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强化了单位“1”的辨别。二是能有效引领学生下面探究时,就往正确高效的思路上来。接着我让每个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使学生通过图形结合,认识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只有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进行计算。

三、              处理好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当前,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中鼓励算法多样化的理解有偏差,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跨越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临界点”,片面追求了算法的多样化和学生学习的群众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

这点上我当然预设好了学生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了我让学生说一说对于“1/2”“1/4”的理解,所以学生都从分数的意义上考虑了,也就是本课的算理能顺利呈现和学生高效探索。

四、              处理好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十四的第3和第4题,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予以解决。所以计算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列式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教计算方法。

以上我是从宏观上面处理好计算教学。有时细节还能决定成败,还有几点细微处,我认为也是比较成功的。第一,重组了教材的例1。教材例1通过情境让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而试一试,却独立的出了两道分数减法题。让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减法,以及1减真分数,验算。最后说一说“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从而小结出本课新知的计算方法。虽然条理很清楚,但总给人与例1突然隔裂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得不令人担忧。因此我先出示了例1的前面的条件,分析完题目,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自然而然,有兴趣,并且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涵盖。(问题1,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问题2,种黄瓜的面积比番茄的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问题3,还剩这块地的几分之几种其它植物?)这样的好处,创设了这情境,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学生兴趣激发了;数据相对更简单,把复杂问题简结化了。第二注重了知识的比较与迁移。如当学生列出算式“1/2+1/4”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列?从而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法与以前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法,思考方法是一样的。还有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是我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迁移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上去。在练习十四的第1题时,我认学生在独立完成后,说一说左右每题怎么想的,从加深理解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数算理。从而加深理解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第三,探索算理,我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折法,并结合图让学生理解算理。第四,对于的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加入改错题,从正反中加深理解。第五,本课的练习题是比较丰富的,因此我考虑到小学生有多做会产生疲劳感。因此,练习时,形式多样,如男女生赛一赛。上黑板上板演。

第六,及时,鼓励与多元评价。

当然,现在回想,也有些改进的地方。

一、              由于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全班再一次结合图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只是指名学生上投影仪来演示,再交流算理。担心个别学生不去听讲学生的意见。

二、              练习题要更加有趣味性。这也许有难度,主要我的所教班级,基础不好,因此只能完成基本题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03: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