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3: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

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本单元例题的编排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对统计图和统计量有新的认识,进一步地建立统计观念。

2.提供丰富的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本单元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实际,一方面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设计了学生课外小组人数、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玩具、学生体重等素材;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好奇和关心,因此素材的选择加强了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如设计了城乡人口、人均寿命、降水量等题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关心人口、健康和环保等社会问题。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从中更深入地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信息量大、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不局限于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而是发挥观察力和想像力,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发现更多的信息,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3:57:4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单元  统计

单元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1.众数

第一课时  众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初步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 .能够运用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决定。

4、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

师: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众数,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认识众数

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我们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才合适,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老师指出:用平均数、中位数描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众数。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我们所学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但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数起分水岭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的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一般反映集中水平。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此题中位数是5.0, 从数是5.1,在这里用众数表示全班同学的平均视力水平比较合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由于平均数是2600,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000,所以用众数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它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1、根据数据特点,确定采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案例1]教材123页做一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0, 众数是5.1。第二问是“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虽然《教参》中给出了正确结果“在这里用众数表示全班同学的平均视力水平比较合适。”可许多学生认为中位数与众数数据相差不大, 用中位数表示一样合适。甚至有学生用计算器算出了它的平均数是4.9675,认为用5.0代表一般水平更合适。

  2、教材124页第2题,这两位射击队员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5,而众数甲是9.5、乙是10。题目问“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学生有的认为选甲比较合适,因为他的成绩比较稳定,最低成绩都在9环以上,而且10次中有5次都打出了9.5环。也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选乙,因为在甲乙两名选手成绩的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乙的众数是10高于甲,这也就说明他打靶时正中靶心的次数多一些,获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到底选谁更合适呢?

   



2.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板书课题]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I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3、完成教材第131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 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反思:

       1、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2、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3、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打电话

教学内容:教材第132——1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讨最优方案

1、教师出示问题: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

2、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最快方案,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全部通知到。

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留中够的探索时间,如学生有困难,可提示:老师在第一分钟通知的队员也可以通知其他的队员。可用图示的直观形式进行分析。

预测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案:

(1)一个一个地通知,一共需要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种方案最简单,当然需要的时间也最长。

(2)分组通知。如: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5人,通知完15人至少需要7分钟;如果平均分成5组,每组3人,则需要7分钟;如果按(4,4,4,3)分成4组,需要6分钟;如果按6,5,4分成3组。需要6分钟……

教师用图示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学生的每种方案,帮助学生计算出所需的时间。问: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呢?

引导他们观察得出不是分的组越多所需的时间越少的结论。

(3)还有更快的方法吗?怎样保证时间最少呢?

只有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都继续通知后面的队员,直到全部通知到为止,这样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都不空闲才是最快的方案。

教师用图示的方法直观地展示了这种方案,按照时间的顺序,用不同的颜色动态地显示了每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和总共通知的队员,得出这种方案一共需要4分钟。

二、发现规律

1、仔细观察示意图,第一分钟时,有几人打电话?打完电话后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共有多少人?除去教师,通知到几名学生?第二分钟呢?第三分钟呢?

你发现了什么?每增加1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人数有什么规律?

3、你能找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发现一: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也就是第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

发现二: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就是一个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

发现三: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总数就是(2n-1)人。

三、应用规律

1、既然大家都发现了这一规律,那么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6分钟、7分钟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汇报。

2、老师要通知50位学生来学校举行活动,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提醒学生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要设计好打电话的顺序,也就是说每个队员要清楚他接到电话后,后面要怎样继续通知其他队员。因此这个方案还需要事先制定好一个打电话的流程示意图,让老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怎样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执行,才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探究“怎样打电话最省”的过程作了较大的铺陈,教学中有意让学生不断经历试误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识设计不同的方案,于是,从方案一的“逐个通知”,到方案二的分组通知,最后逐步优化到 “所有人不空闲”,让学生充分体会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

在发现规律的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第一分钟时,有几人打电话?打完电话后共有多少人(这里包括教师)知道这个消息?第二分钟呢?第三分钟呢?通过“层层剥笋”,规律一步步明晰,道理不说自明。

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图、式等方式来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结果,彰显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解决策略,同时也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以及建模思想的渗透。因此,尽管此环节的教学时间大大增加,但是,这一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拓展。

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所有的人的最佳方案的形成、规律的发现,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08: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