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数字与编码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4: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字与编码》教学反思

                     吉安市阳明路小学  黄满媛

《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新课程改革新增加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 优化了学习素材,浓厚了学习兴趣。

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寄贺卡事情和学习邮政编码有机整合,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接着让学生通过经历侦破案件、抓住小偷过程,了解身份证号码所含信息及特点,构造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样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在和警察叔叔一块来破案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单提供的6位客人的身份证号码,使小组合作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课堂交流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许多与编码有关的知识,效果特好。

2、 数学思想得到提升,数学方法得到扩充。

本节课中我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编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编码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认识编码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地重要思想。

3、教学流畅清晰,一气呵成。

整节课流程比较清晰,能突出重点难点。开始让学生知道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接着认识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编码,体会数字编码编排的特点及方法;再设计编码,环环相扣,比较完整。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没有较好地处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在和警察叔叔一块破案一环节中,我提出问题:通过身份证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呢?预设的答案是:通过身份证能知道他是哪个地方人,他的出生年月,还知道他是一位男性。可那位举手的孩子不仅说了这些,还把校验码,顺序码也说了。我当时只得接一句“这位同学说到的校验码是哪一位?为什么要设置呢? ”虽然婉转接过去了,但还是觉得不够完美。记得吴正宪老师在上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位孩子只列了一步算式,第二步省略了,她是这样引导的“这种方法你懂,我也懂,但数学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要让大家都明白,别处处带着个小翻译。”她的课上,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成的魅力。

在以后的实践课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要把自己放在组织者、领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4:10:57 | 只看该作者
《数字与编码》教学反思

                                                                              王孝志

一、对教材的理解:

《数字与编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教材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调查邮政编码的编排使学生了解编码的编排方法;第二课时是了解掌握身份证的组成和意义。我整合了两节课的内容,通过了解身份证号码和邮政编码的含义的,引导学生学习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我以“数字与编码”为题,紧紧抓住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调查、上网、交流,初步懂得了“编码”就是数和符号作为一种交流语言,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的应用。

二、对环节的安排:

     本节课通过板块式的教学方式,先谈话引出数字的三大功能:数量功能、顺序功能、编码功能,再深入探究身份证编码的特点,邮政编码的结构,最后实际应用。我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 一)课前多方调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

本节课课前学生有目的地了解各种数字编码的含义与作用。特别查阅了身份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汽车牌照号码、家庭住址号码、学生学号等等与学生“数学现实”紧密联系的数字编码,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学习中自觉主动地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二)课中合作交流,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编码”这块内容,学生有比较厚实的生活基础,在交流中,每个学生都比较主动,这里不仅有编号知识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学习方法的交流,如上网查资料、咨询有关单位、比较分析数据、推理分析等等,在多种学习方法中让学会知识并应用于生活之中。

(三)课后拓展延伸,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拓展与延伸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编码,我安排了一个“小小设计师”的环节,让学会了编码的方法,体会了编码成功的乐趣。

三、留下的遗憾

虽然在本节课的设想过程中,我寻找、查阅了关于编码方面的大量资料,自认为对有关常用编码方面的问题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是对有些编号,自己还有一定的欠缺。由于内容容量大,本节课环节安排紧凑,动手练习较多,使最后动手设计号码时间不够充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4:11:18 | 只看该作者
《数字与编码》教学反思 教学评析:

《数字与编码》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P111--114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游老师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字与编码》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这样的一个新的课程理念。

一、初步认知  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不仅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而且可以表示顺序。通过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编码,如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车牌号码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理解数字还可以表示编码。如110、119、114、12315等等。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选择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作为教学资源,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二、鼓励猜想  放飞想象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在本课中,游老师在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猜想。在探究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的含义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各个数字的含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探究活动验证猜想,体验成功的喜悦。走出“身份证号码”,你还发现生活中其他的数字编码也被人们运用的?(让学生举例:如门牌、条形码、运动员编号、电子邮箱、中考、高考考号的编码、车牌号、QQ号,还有我们的学号等)在这环节中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常见的编码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数字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字与信息的对应性,体会到数字可以作为一种表达和交流的信息语言,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是学生在后面尝试编号时,能自觉主动地把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关键。)

三、合作交流  迸出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游老师合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探究。如合作讨论“身份证号码中各个数字的含义及编排规律”,“如何给学校每个同学编学号”,“如何为龙凤胎编写身份证号码”,“斗智斗勇”,“音乐中的编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体验与他人的合作,并在交流中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四、动手实践  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教师在教学中反复地问学生为什么使用编码,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让学生体会到编码的规范性、简洁性、高效性、美感性;通过“如何为全校每一位同学设计校牌号码”这一现实问题,进行第一次学号编写,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设计了科学多样的号码。但是校长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学校,这么多的学号编码,校长不可能采用这么多的版本,必须是统一的方案。于是有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学号的编写。并及时反馈学生的编写情况。如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学号;或者报一个学生的序号,让他说出自己编的学号。这样就更加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编码的规范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具体情形中编号码,尝试内容由浅入深,体会编号的方法,体会编号成功的乐趣。在尝试编号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的编号知识和思想方法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对编号的思想和方法有了更直观、更生动、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应用的机会,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把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会学得轻松而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06: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