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0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听课记录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1:4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这次有幸听了张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也碰到了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我在预设中先告诉学生:老师是免票的。但上课时由于紧张,忘记告诉学生,在反馈时,学生想到可以加两个老师,我本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就加两个老师凑足50个人。但我想着自己的预设,就生硬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是免票的,错过了课堂生成精彩的好机会。事后我想了一想,可以在学生说加两个老师,赞同学生的做法后,再次提出如果老师免票的话,怎么办?再让学生思考。这样整节课可能更完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1:42:28 | 只看该作者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陈芳华

“问题解决”从原来的“三足鼎立”(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行,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一至三年级的问题解决教学,只在三下的第八单元专门劈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在计算教学和概念教学中渗透了大量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材中的例1是连乘应用题。这类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碰到,因此学生并不感觉陌生。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杨老师力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本节课教学中,我以学生喜欢的运动会作为情境载体,让学生计算小红花的朵数,赏识卡的张数等一系列数学问题,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在获取具体问题的答案和结果是没有困难的。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已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进行反思和提炼,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片断:

    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

师:把你解决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让学生把不同的算法板演在黑板上。)

师:看得出,黑板上有很多种算法, 那,这么多种算法你能看懂哪几种呢!(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谁愿意把你看懂的这种讲给全班同学听!

生:我看懂了8×6=48(朵)48×2=96(朵)是先算第一张有8行,每行有6朵就是48朵,再乘以2就是两张一共有多少朵?

师: 听懂了吗?谁也会说!还有谁也会说?

师:这种方法先算的是什么?

生:一张有多少朵。

师:他是用哪两个信息算出一张有多少朵?

生:一张有8行,每行有6朵(板书:先算一张有多少朵?)(课件闪烁第一张)

师:你还看懂了黑板上的哪一种?

生: 6×2×8=96(朵)我也能看懂,就是先算6×2=12朵,代表两张拼起来看,一行就有12朵。

师: 谁听懂他的意思了?

师:那这种方法先算了什么,谁能上来指一指?(课件闪烁:第一大行)

师:把两张并起来看,我们可以看作一大行(板书:先算一大行一共有多少朵?)

师:一大行有几朵为什么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呢?

生:一行有6朵,并起来就有2个6。

师:有几个这样的一大行,让我们来数数(课件闪烁:8大行)

师:其它的方法你还能看懂吗?

生:  2×6=12  8×12=96,我知道也是先算有12朵。

师:不错,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 我发现竖着看,一排有8朵,两张一共有12排。

师:这位同学又换了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到了把竖着一列一列看,真了不起!你能理解吗?

师:是啊,我们也可以(板书:先算一共有几列,课件一列一列闪烁)

小结:你们看,同一个问题,我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思考的办法。(指着板书说)有的先算……有的先算……还有的先算……,这些方法都能解决这个问题,真厉害!那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都用到了哪种运算方法?(乘法)知道为什么吗?(都要求几个几)看来,小朋友都会观察,会思考,是个学习的有心人。是啊,像这样的问题,思考时都要想清楚先解决的是什么,然后才能顺利解决后一个问题。(揭题,板书课题)

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课件的有效使用,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同时,杨老师并不拘泥于单一的问题情境中,把连乘问题拓宽到“计算图书室的图书”等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一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题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本节课在新授完成后安排了四个不同类型的相关练习。练习1是例题的模仿练习,是对学生探究知识的适当巩固。练习2以选择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学会分析,对连乘问题的深入理解。练习4结合估算,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解题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1:42:58 | 只看该作者
《解决问题》听课有感
昨天听了沈勤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倍感亲切、自然,不仅仅是因为曾经教过这班学生,又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好声,更是因为又一次走进六年级的教材,重温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静”与“动”的和谐搭配。

      沈老师的课朴素、实在,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思路清晰,能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重点指导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同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教师解题方法的指导细致到位,收集学生身边的数学信息为教学素材也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沈老师围绕着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重视已有知识,关注认知结构的形成”展开教学。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一开始就出示关键句子让学生分析,说说所表示的意义,紧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哪是单位“1”,几分之几所表示哪个对应的量。然后以“如果告诉老师你老师的体重,你能算出老师体内的水分吗?”自然地过渡到了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并着重借助“老师的体重× =老师体内的水分的质量”和“儿童体重× =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这两个基本数量关系式快速地分析、计算,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对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掌握。这些复习练习扎实、自然,起到承前启后的联结作用,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

      第二,充分利用画线段图这一学生已经固有的知识技能,从新授的例题分析,到练习题的分析要求,都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表达题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主题,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题意,并看图解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用“你看懂他的线段图吗?”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其他同学解释板演同学的线段图;还通过学生口述题目信息和画图意识,教师画图给学生看,展示给学生清楚、准确的画图程序,使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明白题目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这样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思维训练突出,技能培养到位,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在解题方法上的指导,教师不拘一格,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解题策略。 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对每一种思路的反馈、分析,重视解读板演学生的解题过程,在讲完例题后,能与复习题相比较,区别两种应用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只是“已知信息和问题颠倒了位置”,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数量关系,加深了学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了能力。

建议:学生在比较例题和复习题的不同时,有学生说:单位 “1”不同。如果老师在这里抓住这一错误资源,加以引导点拨一下:两道题目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也相同,为什么方法不一样?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然后水到渠成的得出:同样的单位“1”,同样的关系式,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方程解或除法算。这样可能对班级中后20%的学生更有帮助。(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数学的知识教学不是不加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孤立的知识,而是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对知识进行加工组织,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沈老师的《解决问题》,是一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发展、和提升新知识,使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让我感受到纯数学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1:43:34 | 只看该作者
一、重视培养学生从情境图中捕获数学信息的能力。

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应用题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呆板的情况,以情景、对话等方式出现,例题和习题安排形式多样,如图画、卡通、表格、文字等。这样创设出的情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在平时教学中总是把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与小精灵的对话连成一道例题,把解决问题简化成了解应用题,究其原因还是不放心学生,担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强,不能正确判断条件的先后顺序,不能正确处理情境中的信息,如果让其自主探究,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只能又回到单一的应用题教学中。课堂教学,如同和学生一起经历一次次难忘的旅程,如果教师只为了引导学生到达“终点站”,那么就会忽略旅途中的“美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省去了让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的过程,不仅有违课改精神,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应充分利用情境图给学生展示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参与分析问题,知道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和复习时,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善于从各种生活情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寻求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学会概括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加强学习策略训练,优化知识结构。

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对要不要强调某种方法而感到困惑,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易懂的。老师担心解法一多会产生思维混淆,甚至会在学习上产生负迁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多样化是优化的基础,优化是多样化的升华”,因此,在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去发现,让他们有机会经历尝试与探索的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知道基本数量关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解法,在比较中自主进行“优化与筛选”,指出其思维分析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在理解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同时渗透问题解决方法的优化思想。

三、重视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新课程教学中,解决问题更是渗透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因此,它时刻相伴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然而,有的学生只要是碰到解决问题,就会不知所措,而有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学懂的知识,在运用时却又屡屡出错。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考与方法,欠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缘故,而数学思想它蕴含渗透在知识体系中,是无形的,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总结、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探究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用好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因此,课堂评价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取得点滴进步时,应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当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否定性评价,采用延时评价,应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这一生成性资源,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思考,使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通过学习明白“解决问题”与“解应用题”有联系更有区别,“解决问题”更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围绕“解决问题”所提出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去积累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今后在教学中一定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创造的源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3 10: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