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复制链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承德民族师专附中 李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势在必行。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一结论”进行探究,但还需对具体课程进行具体分析。现就《空气组成》(初三化学)一课中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总结如下:


第一步 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引人入胜,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自学探究则是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是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重要环节。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在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必然转化为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为他们指明方向,传授方法,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在《空气组成》一课中,课堂伊始,教师利用简短、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在短短一两分钟里,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此后引导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读书自学,即教师为学生指出读书的方法和阅读重点后学生阅读。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可以熟悉教材,而且可以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将学、思、疑、问连接起来。自学完成后,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今天我们不用拉瓦锡分解氧化汞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为什么要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可不可以选用其他物质的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燃烧之后,水为什么就进入集气瓶?红磷燃烧时什么样?(因刚学化学,学生还不习惯于用“实验现象”一词)等等问题,有些问题生生之间可以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我告诉学生不能等老师告诉你们,你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第二步 引导点拨,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初中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充分利用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课中,为了解决是否其他物质燃烧也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我给了学生红磷、木炭、铁、硫四种物质,在他们自学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作了类似于红磷燃烧的四个实验。学生自己看到了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木炭、硫能燃烧,但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有红磷燃烧才能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本身又给学生增加了继续探究的乐趣和动力。他们不免又要问“为什么只有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且测定的结果为什么会少于五分之一呢?”这些问题中有的不属于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悬念,由此调动学生的胃口,对后面的学习又增添了新的乐趣。学生提出的大多数问题包括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则需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第三步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以往问题的解答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得出的结论学生被动地接受后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能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原则和方法,复制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合作,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先用几分钟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一下综合,然后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形式可采取:生生讨论探究,小组讨论探究,整班集体讨论探究(包括师生间互相探究)。通过对话、争论、答辩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学探优势,利用他们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的结论更清楚、更准确。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引导。点拨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在《空气组成》一课中主要采用同桌生生讨论探究和整班集体讨论探究的方式,经过合作讨论探究,在这一课中学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为什么只能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空气的组成?为什么进入的水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等问题。


第四步 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应该以问题解决活动为基础,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进行反省性提炼整合。同时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反思概括具有以下意义:(1)将新知识和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过于受情境限制;(2)理解如何应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知识的引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可以留在课下让学生思考。如本节课教师先将知识加以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1)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然后再进一步引申到空气中所含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混合物、纯净物等知识上,最后再引申出一些讨论性问题和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证、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摆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山东省微山县鲁桥一中 黄尊英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努力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近几年我校通过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实施,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精心设计,并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1 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反应现象很容易吸引住学生。如“烧不坏的手绢”、“会变色的小猫”等有趣的实验都直接反映出物质的性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2 启发思维,强化学习兴趣  巧设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并发展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强化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钢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铁在空气中锈蚀的原因,然后跟学生交流、讨论各种防锈方法,教师艺术化的语言能使深奥的知识浅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强化。

1.3 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那么,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化学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中的有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我们先用点燃的木条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很奇怪:镁条怎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呢?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启发学生思考:①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②本节开头时讲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的燃烧定义狭窄。老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既拓宽了化学知识,又发展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2.加强化学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受益终生,而且科学方法还是化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我们在研究中主要进行以下的一些学法指导:

2.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并不知道化学教材内容如何阅读。为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安排一定材料,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再逐句逐段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教师应安排整段阅读,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依据粗读──细读──精读的层次去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

2.2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对学生来说必须学会观察,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的有关知识。实验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取感性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新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为此,教师一开始就注意当好领航员,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其实,所谓观察实验现象,就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

2.3 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对知识升华,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小结,使之公式化、规律化、结构化,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例如,将物质、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点串连起来系统复习,会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2.4 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例如,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Cu→Cu(OH)2来设计一个实验。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要求,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课题的设计。不少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搜查一些资料,有些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也有一些学生向有关老师请教。通过课外探究,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总。学生设计的方案较多,其中也有一些方案不符合科学性或者是知识性错误,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筛选出了3个方案。

方案一: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uSO4+2NaOH→Cu(OH)2↓+NaSO4,过滤、干燥即得到氢氧化铜。

方案二:用废铜屑在空气中加热得到氧化铜,2Cu+O22CuO,

CuO+H2SO4→CuSO4+2H2O,CuSO4+2NaOH→Cu(OH)2↓+Na2SO4,过滤、干燥得到氢氧化铜。

方案三:用废铜屑或铜条在潮湿条件下变成铜绿,然后加热铜绿,产生氧化铜。

Cu2(OH)2CO32CuO+H2O+CO2↑,CuO+2HCl→CuCl2+H2O;

CuCl2+2NaOH→Cu(OH)2↓+NaCl,过滤、干燥得到氢氧化铜。

这三个方案都较好,但哪一个是最佳方案呢?教师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进行了分析。方案一,用到浓硫酸,同时产生二氧化硫。浓硫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且价格较贵,另产生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因此最好不用浓硫酸。方案二,可以用废铜屑和废硫酸反应,方便,价格便宜,该方案很好。方案三,方法很好,价格也便宜,但时间较长,即铜变成铜绿时间较长。比较一下,方案二为最佳。经过教师的分析,学生们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要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锤炼了战胜困难的意志。探究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认知过程进行得更顺利,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3.1 模拟物质的结构,掌握化学有关概念  物质的结构是较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特别是其空间结构,借助模型可以减少讲解的难度,但实验室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有,而且对于复杂结构的模型的制作、保存和使用都有一定的限制。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形功能则可轻松解决此问题。例如,在进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教学时,由于分子、原子这些内容知识抽象,学生难以建立微观概念,如果单纯地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原子的结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三维图形功能制作相应的原子模型,这些模型可随意旋转、放大,使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不仅能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同时还能观察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从课内的作业以及练习反馈说明,在这一节教学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常规的传统模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模拟演示,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学生较易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2 模拟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往往由于教室大而反应装置小,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因而引起学生对演示实验不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对于价格较贵的药品,装置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反应速度太快或太慢,反应时间太长,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一般都不宜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动手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借助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并可放大局部实验现象,使学生观察清楚,且一般实验都可在课堂内完成。如在讲授空气的组成时,讲到空气成份发现史中一位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他通过在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汞这一实验来测定空气的成份。由于这个实验装置复杂,反应时间长,金属汞有毒等原因,不可能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但这个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好的教育和教学意义,因此,我们借助计算机做了一个动画模拟演示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特好。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化学教师只要转变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在诱思中探究在实践中体验



胡晓琳 山东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 264207



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学习方法、应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训练和培养,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须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农村中学,学生与实际生产、生活接触比较多,化学知识随处可见,如何使化学课程与实际相联系,让化学知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把化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就成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多方诱导,启迪思维,培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实验探究、室外探索等直观或现实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感受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

1、运用音像素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物质、现象和化工生产过程,这里面有我们实验室中见不到的物质,有我们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有我们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化工生产。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就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如讲《CO的性质》时,我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拍成录像展示给学生。运用录像学生在教室里还可以看到液态的氮、氧,光彩夺目的金刚石;可以看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的烟雾缭绕效果;可以亲眼看到合成氨,生铁冶炼的设备、空气的工业制法,煤和石油的炼制等……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放映教学录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的内容时,我播放了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实况,及在国际上造成影响的几大空气污染事件的新闻录像。学生看完录像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空气污染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此举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农村中学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不很强,通过计算机软件把物质变化、微观结构制成动画,带领学生进入虚拟现实世界或遨游微观粒子天地,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原子结构部分的教学抽象、学生难以接受,我通过Flash软件制作原子的内部结构及电子的无序运动动画,附加模拟制作α粒子轰击金箔时产生的三种不同现象的动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微观世界的画面。课后,王俊同学以“我是电子”为题,写下了一篇充满了想象力的科技小论文,并在科技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在讲解HCl的形成过程中,我利用Flash软件将钠原子、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让肉眼看不见的化学反应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又如讲化学反应实质、复分解反应原理等教学内容时,运用Flash软件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起来思考,提出问题,进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习兴趣

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自然科学问题比比皆是,它们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头活水”。比如学了“溶液酸碱度──PH值的测定方法”后,了解了适合植物生长的酸碱度,我就组织学生回家测定自家田地土壤、水质的酸碱性,为父母提出合理施肥,合理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学生学了“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的知识,了解了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的性质用途,有的同学自己配制农药,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农村、农业第一线,调查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农村使用化肥种类、有效成分测定、化肥使用对土壤的影响、无磷洗衣粉使用情况,并通过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这些活动的价值并不在于学生取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管齐下,诱导探究,实践体验 

1、善思善诱,自主探索,增强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是多么欠缺,“我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探索知识的海洋”的想法时时激励我,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一切可开发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闪耀智慧的光芒。

例如,在设计“氧化铜可不可以做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这一实验方案时,有一小组设计实验如下:取两份氯酸钾,向其中一份加适量的氧化铜,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哪支试管的气体最先使木条复燃,借此可证明氧化铜可不可以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绝大多数同学对此设计表示肯定。就在大家跃跃欲试急于动手实验时,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难道取氯酸钾的量不需要相同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手上的动作都停止了,而思维却开始活跃起来。又经过一番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做对比实验时,根据对比实验的要求,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即有无催化剂,其它因素应完全相同。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得出肯定的结论。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之中,没有再继续探究的欲望,但我深知学生对概念的理念还不深刻,于是我模仿上面同学的口吻提出“难道能加快反应速度的物质就是催化剂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讨论开了,我走近他们听到一学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光凭加快反应速度这一点不能说明它做了此反应的催化剂,因为我们没有证明在反应前后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没有发生改变”。听到这儿我欣喜万分,对他的分析表示肯定。如何探究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经过各小组的讨论,他们都很快拿出了方案。一个小组的设计是这样的“实验前用天平称氧化铜的质量,实验结束后,采用粗盐提纯的一套方法,先将反应后的固体溶于足量水中,后过滤将滤渣洗涤烘干,再称其质量比较两次质量是否相同。”大家对此做法表示肯定。但在比较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时,几个小组费了一番周折。几次讨论后终于得到了初步方案,认识到氧化铜的催化作用就是一条化学性质,可以用提纯出来的氧化铜重复操作上述实验,比较其催化性是否改变。也有同学提出氢气、一氧化碳、碳等具有还原性,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同时体现了氧化铜的氧化性,这也是一条化学性质,还可以用提取出的氧化铜做这一氧化还原实验,并且通过分析得出用碳做还原剂操作更方便。就是这样我努力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师生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2、走进社会,调查研究,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或事实入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愿望,培养其探究能力。

如《水污染与防治》一节的教学,如果划出知识点让学生去记,学生在10分钟之内一定能记熟,但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任何的提高。而我的做法是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崮山水库上游的五渚河畔进行河水污染情况调查,让学生亲眼目睹家乡秀美山川的污染情况,了解果园边被农药化肥污染的水塘的现状,以及乡办工厂旁边的污水池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课堂上我让学生谈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发地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把问题分成几个专题如:水污染的途径有哪些?如何防治水污染?并把学生按个性特点、学习状况分成三个组如:外向性格的同学组成实践调查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同学组成监测组,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学组成网上调查组。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案,课后小组成员间共同协作,密切配合,展开研究。在汇报课上各小组汇报了行动过程,展示了研究成果。课后同学们自发地把考察情况如实地反映给了市环保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治理了五渚河流域污染,还威海主要水源地──崮山水库一汪清泉。 整个活动过程既让同学们体验到思索探究的心路历程,又让同学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支点呢?我想这个支点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探究与体验的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福建厦门市城东中学 吴春梅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目标,科学研究为基本内容,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形式的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通过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传统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探求的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它能激励学生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好奇心,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正确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学习的内容,鼓励所有的学生崇尚科学,释放潜能。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主体性、综合性等特点,它为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地从书本获得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情况,转变到了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而获得直接经验,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并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努力求知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去收集分析材料、调查研究,从而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从问题的多方面加以思维,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去寻求最佳答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认真踏实探究、实事求是获得结论,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4)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题,它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和实践,故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下面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课堂内演示实验的研究性学习的引导

教师在课堂内的演示实验中教给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从而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它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从而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它注重引导学生合作式学习,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从而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要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师要正确处理教材,紧扣教材,挖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编制成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地卷入学习情境之中,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教学中教师边做实验边引导,教学中可设置下列一组问题情境(或列出以下表格引导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1)烧杯内白磷处于什么环境中?

(学生答:热水中。)追问:现象?(答:不燃烧。)

(2)薄铜片的作用是什么?能否用铁片代替?

(答:导热,能。)

(3)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处于什么环境?各自的现象是什么?

(与空气接触且温度相同,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4)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所处环境相同,而现象为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红磷和白磷有不同的性质。)

由此引出“着火点”的定义。综上讨论,从而以事实阐明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学生不但理解了“燃烧的条件”,而且极大地激发起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及时追问:如何使烧杯内的白磷燃烧?怎样操作?(学生答:通入氧气。)教师边演示边讲:往以上盛热水的烧杯中,用导气管通入氧气,使气泡与水中浸泡的白磷相遇,则水中白磷燃烧而产生了火花,既有趣,又能说明只要燃烧的条件具备,燃烧就必然发生。再次追问:“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不难答出:隔绝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者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请列举出生活和学习中的灭火例子。”(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用水灭火。)“汽油燃烧能否用水灭火?(提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以上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创新的动机。

在课堂内的演示实验中其研究性内容紧扣教材,加强“双基”训练,教给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实验对象,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基础性学习”提高到“发展性学习”,进一步又发展成“创造性学习”,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二、做好课堂内学生实验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生是带着好奇心进入实验室的,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而获得直接经验,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而且“会学”了,从而更加“乐学”了。化学实验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智力品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展开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认识事物本质,通过实验丰富直接经验。在安排学生实验前,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上分析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等问题,然后再考虑完成了规定实验后,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补充实验以继续加以研究,或必须加以验证。要允许学生不受教材的限定,提出调整或增加实验内容。例如:在上册教材《分子与原子》的氨分子扩散实验中,我将实验做了改进。事先给每个合作小组发两张滤纸让学生折成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鹤)带到课堂中,再设置以下问题:(1)滤纸的颜色?(答:白色。)(2)酚酞的颜色?(答:无色。)(3)浓氨水的颜色?(答:无色。)(4)把酚酞滴到纸鹤上颜色的变化?(5)将滴有酚酞的纸鹤接近装浓氨水的试剂瓶中时纸鹤颜色的变化?(答:变成红色,但是变化速度有差别。)(6)进一步设问:你认为是什么使纸鹤变成红色?是装浓氨水的试剂瓶中的什么物质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进一步指导用比较的方法来验证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介绍酚酞试液的作用。)(7)(课后让学生将成果带回家)学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红色的纸鹤又褪色了,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种激活状态。

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课堂学生实验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地深入研究,有所思、有所为、有所得,丰富了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到“发展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做好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教师经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活动,给学生留下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对于学生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一般可采取以下流程的教学法。提出课题→课题实验的设计和方案→课题的实施策略→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1.课题的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开放性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这些开放性问题情境能赋予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应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知识、实例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出具有研究性意义的课题,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后,教师提出:“生活中的一些植物的花或果实有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的月季花、红萝卜汁等,他们能否起到区别酸碱的作用呢?同学们能否自制一种较好的试剂,并用五种酸碱性不同的溶液来检验自制的试剂呢?”教师提出课题后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2.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方案。提出研究课题后,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题内容,传授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如:个案法、演绎法、观察法、实验法、逻辑推理法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并选好组长,做好研究的程序、记录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必须考虑以下原则:①能否达到目的;②所用材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③原料利用率是否高;④过程是否简捷优化;⑤操作是否有可行性;⑥是否对环境有污染;⑦实验误差是否大;等等。例如:在“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探究中,目的是确定铁生锈条件及环境介质不同时生锈速度有所不同。在教材中的实验外,再补充别的实验加以比较,学生可以从实验现象、数据、记录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得出更确切的答案。

3.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实验论证、模拟实验等活动,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图书资料、电视媒体、参观访问等渠道更广泛地收集信息。通过开展撰写小论文、方案设计、专题讨论、课前演讲、开设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成果的展示和评价。教师帮助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用意识,体验感觉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和实验结论。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学生表现得很兴奋。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改善,只要他们的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原则。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充足的实践机会、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切实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科学探究课题选择的生活化



福建厦门市前埔中学 陈永志



2003年秋季厦门市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教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拓展和创新的平台。探究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性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熟悉的素材,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一、选材源于生活的探究是化学学科的需要

探究活动包括实验室探究、家庭小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验证和扩展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形式,使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探究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中考的一些改革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的影响,通过加强探究的社会性可以使探究实验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不仅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懂得知识的社会价值,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中考的题目和化学竞赛试题中也强烈地体现了探究的生活性,源于生活、源于现实的题目较多,情景逼真。因此,探究活动强调选材源于生活是学科的需要。是学生适应考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以生活性为背景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高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

为体现探究的生活性,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即所谓的“校本课程”“乡土教材”。例如: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和课题4《爱护水资源》还有下册的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都可以利用厦门的乡土资源──海水为探究材料。在教学《爱护水资源》的时候我根据学校离海边近的特点,利用周末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与探究,调查内容包括厦门海域污染的主要来源、水净化的方法及水污染的治理措施,还有从网上查找资料(给学生厦门环保局等网站的网址)以获取有关资料和信息;探究内容包括利用自己制作的净水器对海水进行过滤,分别把有过滤和没有过滤的海水放在容器里,蒸发掉水后观察所得到的食盐的颜色差别并分小组对本活动进行小结,完成活动报告;在探究活动中我还向孩子宣传“关爱鹭岛从我做起”的社团活动,教育孩子要自觉地养成环境保护意识,利用所学知识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和“碳酸根离子的鉴别”可以用学生自己准备的装修废料或本地的海蛎壳、贝壳等为材料进行探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物质在实验中可以做药品的替代品,可以通过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同时可以提高孩子对身边物质的探究欲。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同学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和活动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以生活性为背景的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流

现用的人教版新教材上册安排了十三个探究性课题,下册有十一个,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和讨论的内容。探究活动大概包含以下五种类型:

1.探究组成的活动;

2.探究性质的活动;

3.探究变化规律的活动;

4.物质制备的探究;

5.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探究。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探究都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我们要做到实验探究的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又要尽量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用处,学有所用。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要求学生自带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来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酸、碱溶液中颜色的改变,通过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并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特别是家庭小实验,如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保鲜膜的能力测试等更深刻地体现了探究的生活性。

总之,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强调、重视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选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样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要求,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07: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