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触摸春天》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材料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0:23:45 | 只看该作者
《触摸春天》评课稿
            王群英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的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赵泓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分展示新课标理念: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在课堂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张扬。以生为本、朗读感悟。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了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整个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如赵泓在上课开始就与学生商量怎么读文,读后怎么评价,师生共同理清课文脉络,请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含义最深刻的词句,这些教学环节,让学生去自渎自悟,想说哪句,想感悟哪句,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引导,课堂以“生成”新知而精彩,以学定教。如赵泓老师让学生读第一篇课文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时,赵老师没有把答案抛给学生而是请学生在读读课文,后来学生们就都读懂了。教室里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意味着学生学习要摆脱“他主”的束缚,老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从根本上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课堂,让语文教学更精!接着赵老师又抛出一个环节,她说:我相信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后,会读得更精彩!请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你喜欢的部分进行品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一环节体现了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瓶子”,不再是书本的奴隶,不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团待燃的火”,是真正的主人。课堂不再只是教材的天下,不再只是教师满堂灌的天地。而是“大语文观”的具体体现,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了生活。
               
            二、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朗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赵老师的课“读领风骚”。1、带领学生走近课文初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在读中步渐提高语文素养。在读中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想象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如赵老师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赵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生命的文化内涵时。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使用字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二是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加深对生命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三是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法、分析比较法、联想法等)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四是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如“盲女孩神奇的灵性”和
            “真是一个奇迹”就是通过多读来加深对词句所蕴含的情景的理解,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然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说感悟体验的。在这里以读悟文和以读悟情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就把语言文字的内涵挖掘出来了,学生的朗读也才具有魅力和感染力。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再由里及外地倾吐表白,这才是真情的流露,真正的体验。整堂课,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动心,聆听着来自安静内心深处的春天的声音,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心灵的荡涤。
            总之,赵泓老师上的这堂阅读教学课,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
               
            本课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多媒体的应用,音乐的渲染不能直观地让学生入情入境。拓展部分“给安静写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虽然很富有实效性,学生一定有感而发,也一定很精彩,可时间关系没有展示出来,比较遗憾,教师的评价语言多增强鼓励性和评价的多样性那样学生会还你一个更加精彩。教师如能抓住矛盾点,拓展思维空间,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精彩“生成”不断,那样课堂就更会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0:23:57 | 只看该作者

                                         《触摸春天》评课稿

                                          咸丰实验小学:左以香、秦丽玲

   《触摸春天》讲了一位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灵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事。字里行间浸润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课文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魏老师在课堂上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做到了以读促理解,以理解来带动学生有感情地读。整堂课教师注重学生的品读与个性感悟。下面具体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

   1.重点强化,难点突破。在处理关键句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读中体会和理解,注重了学生自主揣摩、感悟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在与任务文本人物(安静、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对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三次读课文:第一次读,整体感知安静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第二次按自学提示读,触摸安静的内心世界;第三次抓住重点词句有感情的品读,在师生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听课老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驾驭能力和精心设计。

    2、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激发思考)和开放性(各种角度寻求答案;富有引起对话的魅力)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读书、思考空间,鼓励自由学生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感受和体会相互启迪。

    3. 体现了学习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无论是创设情境、阅读还是说话,处处体现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以及学生自学和感悟能力的培养。在内容方面,教师的引导评价以感受安静的“奇”为线,贯穿课堂引导反复朗读、感悟描写安静动作、神态的句子,在初步感悟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了人物的内心。

    4.学习氛围的创设一个好的课堂学习应该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吸引的磁场。一个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碰撞的场所,相互启迪的空间。深入思考的课堂永远比外表热闹的课堂更有内涵。这堂课恰好为我们营造了这样的课堂。整堂课,魏老师都能很好引导学生去体味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安静,与她进行心灵对话。      

   5、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时,如果能够创设具体环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感悟安静,使他们能更好地与安静产生情感共鸣,对安静内心世界的触摸是否更深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0:24:10 | 只看该作者
《触摸春天》评课

                              通师三附   高林

在崇川区第22届“紫琅之春”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刘昕老师执教的示范课《触摸春天》。这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过之后让人获益匪浅,给人启迪,引发思考,特别是刘老师对课堂、对学生、对每个细节的关注尤其让我记忆深刻。

《触摸春天》这是一篇精致短小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盲童安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表达了安静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强烈追求。在刘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一次美好心灵的体验之旅,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爱心的熏陶与传播。刘老师准确地把握住本文的编写意图,确立了“以读为本,引导感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思路。课的一开始,刘老师以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 ,看一看:盲孩子安静喜欢春天吗?当学生渐渐深入课文,又巧妙引导,抓住人物特点展开讨论:“当读完这四小节,安静小朋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儿看出她的灵性呢?”

整堂课,刘老师重视读文,采用多种读书方法,有个别读、自读、默读、伴乐读、齐读等。既有整体感悟,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采用的方法灵活多样,除了想象感悟,朗读感悟,还有品词析句感悟,体会作者运用字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从而加深对生命内涵的理解。比如“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安静在张望什么?她能望见吗?让孩子们体悟到安静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的心眼始终是张开的,她的心中同样有一片美丽的春光!又如“假如你就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体会蝴蝶在你手中扑腾的感觉。”让学生说说“感受到了什么?”“春天是活的。”“春天是灵动的。”……学生的回答告诉我们他们有了真正的体验。

课堂上,刘老师关注细节生成,课堂机智让“意外”变为亮点。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的每个细节都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些细节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课堂质量。在本课中,当刘老师让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书时发现这位同学读书的姿势不正确,刘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在刘老师温馨的鼓励下,这位同学用响亮的声音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这样一个小小的“意外”是教者备课时没有预设的,然而细节的关注使它变成为课堂的亮点。

    在课的最后环节,教者又进行文本的拓展,引导介绍海伦凯勒、《千手观音》的聋哑舞者,揭示他们的精神,她们也与文中的安静一样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创造了生命中的一个个奇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缤纷春天!这时再让孩子们读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就显得水到渠成,由此浸润到孩子们的脑海里!课堂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残疾人的关爱,整堂课给学生爱的奇妙体验,让学生从书本上的生活走到现实中的生活,让人物精神从平面走向立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0:24:51 | 只看该作者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及评课


随着淑芳老师一起走进《触摸春天》的课堂,仿佛也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春天的花园。淑芳老师的这节《触摸春天》,整个教学过程有如行云流水,教学结构紧扣主题,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环节,将学生一步步引入一个充溢亲情、引人深思、扣人心弦的教学环节。课文结尾进行的拓展延伸,使课堂具有了深度与广度。而学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学情境中,既扎扎实实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解读了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文中有许多闪光之处,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感知读懂文本,突破重难点。这篇课文两年前我也曾经上过,感受最深的两点是,一点是学生很难走进安静的心灵,去感受安静在一拢一放间所体验到的生命的内涵;二是学生对作者所感悟的关于人生的真理缺少深层的感悟,仅仅停留在老师所传达的概念上。事实上,这两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淑芳老师能够抓住文章的主线,“安静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条主线,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进了安静的心灵,感安静之所感,思安静之所思,悟安静之所悟。从而使得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2、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盲人看不到任何东西,他们的世界是黑暗的。可书中却说“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这是学生很难理解的。淑芳老师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资源,抓住“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设身处地地从盲女孩安静的角度去思考:她在张望什么?最想看到什么?这样巧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从而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的精神内涵,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3、重视朗读品味。重点句,重点段多形式赏读,品读,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激发情感读出感动,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展示学生各自的风采。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者也很注重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中个性飞扬,这其实也是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当学生在读中置疑释疑后,老师一句句激励人心的温馨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到读的成功,读的喜悦,读的快乐。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关注细节生成,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堂的每个细节都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中,淑芳老师很关注细节,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例如当学生回答不够响亮,不够自信的时候,她会用鼓励,用温馨的话语引导学生用响亮的声音读出自己的感悟。课堂中,她还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说完整句子的习惯等。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5、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这一点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在教学第四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先由教师引领着学生,通过抓重点句子、词语,体会、感悟文本,再让学生充分地读,结合学生自己心理体验与生活实际,加深理解。之后,教师小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用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学习第六自然段,达到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整节课,教者的语言充满诗意,声音动听,教态优美,再加上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听者如沐春风,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氛围中,孩子们怎能不感到学习的快乐?又怎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0:25:03 | 只看该作者
《触摸春天》评课

                          梁  叶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人生命题,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

随着林凤秋老师一起走进《触摸春天》的课堂,仿佛也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春天的花园。凤秋老师的这节《触摸春天》,整个教学过程有如行云流水,教学结构紧扣主题。而学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学情境中,既扎扎实实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解读了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文中有许多闪光之处,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感知读懂文本,突破重难点。凤秋老师能够抓住文章的主线,“安静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条主线,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进了安静的心灵,感安静之所感,思安静之所思,悟安静之所悟。从而使得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2、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 “来闭上眼睛,慢慢伸出你的手指,我们感受这份奇迹。”师读课文,生做动作感受、想象。在课文最后部分练笔,“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让学生充分想象。这样巧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从而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的精神内涵,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作业本》进入课堂。课堂中有两次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及时插入《作业本》练习。一处是学习词语时,让学生找出规律,是意思相近的词组成的词语,再结合《作业本》写。还有一处是学到“竟然”这个词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用“竟然’写一句话。这样利用《作业本》对文本进行拓展,既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有所提高,又减少了作业负担。

4、关注细节生成,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堂的每个细节都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中,淑芳老师很关注细节,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例如当学生回答不够响亮,不够自信的时候,她会用鼓励,用温馨的话语引导学生用响亮的声音读出自己的感悟。课堂中,她还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说完整句子的习惯等。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整节课,教者的语言充满诗意,声音动听,教态优美,再加上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听者如沐春风,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氛围中,孩子们怎能不感到学习的快乐?又怎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呢?

本课美中不足的是:

   《作业本》让学生只说不做,这样不会占用课堂太多时间。

总之,在林老师的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中呈现出了一节很有价值的课堂,希望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能够有更多的感悟!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0:25:22 | 只看该作者
《触摸春天》评课


近日,我们先后听取了鲍老师和董老师执教《触摸春天》这一课,如沐春风,感触颇深。两位老师虽然切入点不同,授课方式、思路不同,但效果是一样的,都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董老师用循循善诱的技巧及对课堂生成的敏锐感觉和灵活把握,把学生从前半部分的平淡一步步引领到一个会学、乐学的境地,凸显了董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课堂上,董老师引领大家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灵性”为本文的主线,让学生感悟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的灵性,让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灵性的原因。最后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鲍老师则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美好心灵的体验之旅。课的一开始引领学生从盲童的角度去体验真实的感受,接着又进行巧妙引导,抓住“这是一个奇迹” 展开教学,整堂课,注重了学生自主揣摩、感悟的过程,“这是一个奇迹”、“这又不是一个奇迹”,在不近情理又合乎情理的矛盾解决中,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品析。

同时两位老师都注重了资料延展,课内外结合。在课的最后环节,老师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利用“残疾人热爱生命,创造奇迹”的故事,如海伦凯勒、《千手观音》的聋哑舞者、张海迪等的事迹,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这些人与文中的安静一样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创造了生命中的一个个奇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缤纷春天!这时再让孩子们一次次串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就显得水到渠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价值观浸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0:25:39 | 只看该作者
《触摸春天》评课
结合《触摸春天》课例,谈谈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答: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的理解是阅读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单独割裂开。

《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在教学中,徐老师通过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吟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文本的内涵。

一、教师抓住“神奇的灵性”来体会安静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教师出示句子: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让学生思考:你从这个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神奇了?于是学生经过自读自悟感受到【睁着眼睛的蝴蝶与盲女孩作对比突出神奇】【联系自己抓蝴蝶、蜻蜓的经验与盲女孩的“悄然合拢”捉住蝴蝶作对比突出神奇】【从“竟然”“奇迹”等词来体会神奇】【抓住“!”来体会盲女孩的神奇】。

接着老师让学生联系前文说说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安静具有神奇的灵性。为什么具有这神奇的灵性,教师重点抓住【“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从“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引导学生感悟安静她非常喜欢春天,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安静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女孩。



二、理解:蝴蝶在他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感悟安静丰富的内心世界。

先理解“扑腾、惊讶”联系上下文,思考安静为什么惊讶?体会这对安静来说是全新的经历,是完全没有体验过的。读懂了安静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思考这里为什么用张望呢?写写她张望到了什么?这样读写结合扎实的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水到渠成。学生与文本的不断接触,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又让学生渐渐明白,“这一切又不是一个奇迹”,这个盲女孩眼睛虽然瞎了,但她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她是在用她是全部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一片明媚动人的景色。正像文章所说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教学难点也成功突破。

这节语文课,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这就实现了阅读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9 04: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