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0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剪枝的学问》听课感想心得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1:0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剪枝的学问》听课反思  听了钟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课,感受颇深。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抓住作者的心理变化,钟老师从复习导入,到引领“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的变化线索,由浅入深理解王大伯的话,从而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各环节衔接上的设计显得很自然紧密,讲课流畅。 在赏析课文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同义词的换词,举例子深化,想象性描写,做表情动作,进行感情的体会,朗读的训练……都能做到扎实有效。朗读形式也丰富多样,充实了课堂朗读的氛围,提供了学生不断锻炼的机会。教学中特别重视重点词语的理解,能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分析,训练比较到位,有时候还通过老师的表现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奠定了理解课文的基础,做法不错。课堂教学中钟老师始终保持亲切微笑的教态,把握好作为教师本身引领的作用,即使学生表现不是很积极,孙老师依旧轻松以对,不急不愠,用幽默的语言激励孩子们,整堂课始终体现了师导生主的互动交流理念。重语言训练和朗读,有思想的渗透和知识点的延伸。在训练的点上,钟老师能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意的感悟,适当渗透了学习习惯的熏陶,有一定思想教育的意义,道理的懂得与实际生活中环境问题巧妙的结合,促进了方法的迁移,达到了知识点的进一步延伸的要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蕴涵道理的深刻理解,对学生明白生活中蕴涵的道理有很大帮助。       钟老师的朗读指导有层次,首先让学生初读,初步感受,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最后让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课文,加深印象,这样一步步走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1:06:01 | 只看该作者
《剪枝的学问》听课反思
周六上午,我们聆听了来自淄博师专附小孟强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一课和孟老师做的报告《聚焦语文文字  实现美丽转身》,听后,受益匪浅,深深的被孟强老师的课堂所吸引,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中孟老师特别重视重点词语的理解,能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分析,训练比较到位,尤其是通过“能手”一词生发出的关于还有哪些关于“()手”的教学设计,非常新颖。
  课文教学时,孟老师直接出示“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反映“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配上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来理解这四个词语,带学生追寻为什么“我”的心情会有这样变化的原因,从而揭示剪枝的学问——“减少”是为了“增加”。
  最后直奔主题,从课题中的“剪”入手,引出描写剪枝的句子,唤起学生的疑问,再循循善诱。在带领学生寻找为什么要剪枝的原因的过程中,向学生揭示剪枝的学问。其中“咔嚓”一词的教学比较有新意,孟老师通过让学生读象声词“咔嚓”和“咔嚓,咔嚓”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2个而不用一个“咔嚓”, 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总之,课堂教学中孟老师始终保持亲切微笑的教态,即使学生表现不是很积极,孟老师依旧轻松以对,不急不愠,用幽默的语言激励孩子们,整堂课始终体现了师导生主的互动交流理念,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1:06:45 | 只看该作者
《剪枝的学问》听课反思

听了钟桂芳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课,感受颇深。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钟老师从说话练习导入,解释什么是“能手”,到引领“满怀好奇——着急——一脸疑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的变化线索,由浅入深理解王大伯的话,从而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各环节衔接上的设计显得很自然紧密,讲课流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轻松活跃课堂。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亲切微笑的教态,把握好作为教师本身引领的作用,即使学生表现不是很积极,钟老师依旧轻松以对,不急不愠,用幽默的语言激励孩子们,整堂课始终体现了师导生主的互动交流理念。

朗读形式也丰富多样,充实了课堂朗读的氛围,提供了学生不断锻炼的机会。教学中特别重视重点词语的理解,能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分析,训练比较到位,有时候还通过老师的表现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奠定了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语言训练上引导学生使用关联词练习说话,更好地理解王大伯说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1:07:29 | 只看该作者
      《剪枝的学问》评课

        周老师教学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紧扣作者三进桃园时的心理变化这一主线,把课文分为三个板块,抓住“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周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从朗读中感悟课文中所蕴涵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另外,周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很精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1:08:21 | 只看该作者
《剪枝的学问》评课记录
暑期在扬州听了普小《剪枝的学问》这课,自己作了翔实的记录并撰写了评课稿。评课内容如下:

一、教学思路清晰,主体性主导性充分发挥。

这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呈现的非常清晰,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到学习个别生字词到提出疑问(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到探究问题(三次走访桃园)到知晓答案(剪枝的道理)。整节课下来一气呵成,环环相扣。由疑问到探究到明白道理,层层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解读文本,自寻答案。学生在探究中知晓了道理,提高了学习技能,体会在学习中的快乐,师生互动气氛和谐。

二、在阅读中感悟总结提升

教师在对问题分析时并没有一步到位的揭示,而是层层探寻,通过一些核心词句,比如:满怀好奇、将信将疑、笑一笑、充满信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在读中体会文本角色的心情,从而理解文本思想,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到读中感悟,读中领悟,达成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体现阅读的妙处。

三、巧用过渡语激发兴趣

课听下来,不得不赞叹这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语言艺术功底较深,能够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运用诺干个疑问式的语句,极其自然地引发学生去主动探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比如:上课起始对课题提出了疑问,然后从我和王大伯身上提出疑问的要点:我为什么一脸疑惑呢?王大伯为什么充满信心?小作者的疑问解决了吗?如此巧妙地突出课文核心,抓住核心问题引发思考。在这种前提下,学生大胆地说,主动地探究。

四、关注细节及时肯定

教师十分注重教与学得细节,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让学生给教师的板书纠错,从中让学生明白道理,让学生帮助完成板书、换词比较等等。通过小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比如学生书写姿势的纠正和指导,书写方法的指导,通过编说顺口溜降低书写难度。

五、关注课堂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将文本和生活相联系,拉近文本和生活的距离。比如:理解“能力”这个词语,教师就运用了诺干个生活事例,让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理解文本内容,再用文本的知识激发学生去关注生活,体现语文的生活外延。

六、有效运用多媒体

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的方式,出示诺干个重点词句段,引发学生抓住重点去理解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1:08:34 | 只看该作者
《剪枝的学问》评课
相关搜索: 桃子, 文章, 答案, 眼睛
本课,我认为孙老师抓住“四眼”,引导学生进行“四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文题是课文的眼睛,一般来说,它不是揭示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是文章的线索。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孙老师抓住题眼设计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1.什么叫剪枝?
  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
  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学生粗读课文,便能从课文中准确地找到答案。
                                   二、扣住字眼,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话用在语文课上也很恰当。所谓“石”,就是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咀嚼和回味,从中读懂其涵义。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讨论:
  1.什么叫“疯长”?
  2.枝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3.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咬住课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着眼点,这个“点”我们姑且称为“课眼”。这一课的行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时,孙老师紧紧围绕这四个词语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在学文中加厚生活的积累,增强了解生活的情趣。

  四、点拨文眼,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课文结尾写道:“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这句话中,“‘减少’是为了‘增加”’便是课文的文眼,它在课文中常常起着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分配不均,此环节无法充分展开,有些遗憾.
       孙老师的课清新流畅,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1:08:5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促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于《剪枝的学问》一课教学评析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规武器”,使用频率极高。其针对性、启发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力透纸背,启迪学生的心智。听了肖震峰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一课(第二课时),颇受启发。教者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本节课的教学较为成功。摘其主要的提问加以赘述。

一、根据课文中心设计提问。

上课一开始,教者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设问:“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向学生明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通过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得到了明确的答案:“剪掉那些多余的枝条,来年的桃树必定会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从而初步感悟“减少”是为了“增加”的深刻哲理。不像那种“看到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流行问法,漫无边际,带学生兜圈子。

二、根据训练要求设计提问。

接下来,教者问:“小作者先后几次进王大伯的桃园,分别在什么时候?”问题看似平常,但是学生根据问题在默读浏览课文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弄清了文章的脉络层次。有效避免了通常提问“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后学生无从下手的尴尬。这样做学生学得轻松。



三、抓住文章主线设计提问。

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教学中,教者紧紧围绕小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这一主线设计了“小作者三次进王大伯的桃园各是什么心情?最初对什么“满怀好奇”?可是进了王大伯的桃园又为什么“着急”、“ 一腔疑惑”?小作者对王大伯的话为什么“将信将疑”?他为什么盼望“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使小作者“又惊又喜”的除了树上又多又大的桃子外,还有什么原因?”等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变散为聚,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四、针对学生认识“盲点”设计提问。

在回答“看到这满园的桃花,小作者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学生一时仅局限于“小作者盼望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的层面。教者及时加以点拨:“他心底的那个(剪枝以后,来年能不能结出更多更大的桃子)的疑团有没有解开?”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更让小作者盼望的是王大伯的话早点得到验证。”对学生作了很好的启迪,可谓醍醐灌顶。类似的点拨提问本课教学中还有三处。

五、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师生平等对话。

本节课教学中,主要是师问生答,几乎没有生问师答。教者应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创设和谐互动、充满人情的对话交流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领悟大胆地释放出来,生问师答,教学相长,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9 04: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