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学期教学反思:我最有收获的一堂课——《风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8: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最有收获的一堂课——《风筝》

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金燕

听过无数堂课,有让我欣喜若狂的,有让我深刻反思的,但我认为,能让自己收获最多的却是独立设计并执教一堂课。它的成功与失败,它给予教者的欣喜与思索是任何听课活动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要谈谈自己最欣赏的那堂课——《风筝》。

这是我三年前执教的一堂同课异构的研讨课。这堂课并不如我的另外几堂课,或得过奖,或公开执教过数次,那为什么最欣赏呢?原因有三。

其一,这堂课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直面“真实”。

真实,就是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

因为《风筝》这堂课的教学,是学校的一次同课异构的试点活动。时间十分紧迫,不试教、不熟悉班级、不事先预习,逼着我上了一堂非常“真实”的公开课。课堂上的确磕磕碰碰,一波三折,课堂上也的确没能像预设时一样天衣无缝,一帆风顺。但就是这堂并非行云流水的课,让我第一次有了直面“真实”的勇气和自信。面对学生现场生成的各种问题,我不再像以前一样避重就轻,而是针对问题,巧妙点拨。课后我发现,原来我也有现场生成的教学智慧,这并非大师们独有!是呀,行云流水,固然是美的,但在这种课堂形态中,有可能忽略的是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忽略的是课堂上即时生成的各种资源,忽略的是课堂上变动不居的实际状态。一个偶发性的事件,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一个未曾想到的特殊举动,都有可能使教学之“水”波澜四起,有可能使教学之“云”绚丽壮阔。

从此,我在课堂上不再那么担心课堂生成与预设之间的矛盾了,我也坚持在公开课上直面“真实”与“现场生成”了,因为,我深信——惟有真实才能看得出老师以学定教的基本功,才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其二,这堂课是我从“活泼、花哨”向“扎实、朴实”课堂风格的转型。

导师周一贯老师和师父董建奋老师一直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的主流价值观不是比教师的才艺展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发展。” “学会比教会更重要,只有让学生有自己学的过程,他们才能‘会学’、才能‘学会’!”……也就是说,课要“朴实”,没有无实效的花架子,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惟有这样,观摩课才不会是只能欣赏不能实用的“时装秀”。课更重要的是“扎实”,让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学生真正参与语文学习过程,有运用语文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课堂的实效性。

于是,我开始对文本、对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必须凝聚在某个“点”上,或是统领全文的情感点,或是文本极有特色的训练点。而这个点,在课上教师必须用心挖掘,使它细中见精,小中见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与发展,使学生“一课一得”。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此时,这个细节虽小,功效却极大。

《风筝》一文是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叙述层次清晰。而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焦急、伤心、失望,文章的结尾又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品读文章时,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有笑有泪,五彩缤纷的生活才是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的生活便是幸福。于是,深入解读文本后,我就抓住“描写心情的词”这一细节,设计了五个训练环节:之一,媒体展示漂亮的风筝图,说说“高兴”的情;之二,读读风筝的各种名字,说说“有趣”的情;之三,想象精心制作风筝的场面,说说“憧憬”的情;之四,看看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快活”的情;之五,读读找风筝时的句子,体会“焦急”的情。就这样,抓住“心情词”这个细节重锤敲击,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自主读书,自主感悟,从而准确理解作者这样描写的好处、感悟童真童趣。

当然,在细节中,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渗透言语意识,将隐含在语言中的表达特点、规律挖掘出来,让它“显山露水”,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表达方式,利于学生积累、内化,真正提高学习能力。所以,在《风筝》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快活”心情,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层次的、丰富多变的设计——

【笔者的教学片断】

师:一起去放风筝吧!怎么放?文中就有一句介绍放风筝的方法。找出来读读,和同桌对读,教会对方放风筝吧!

学生读句子。

师:你们的风筝放上去了吗?(出示句子:“风筝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根据回答,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心情”的词(高兴)。

师:看到风筝上天了,我们飞快地跑起来,风筝就飞得更高了——(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翩”左边是“扁”,右边是“羽”,这又扁又薄的羽毛在空中会飞得怎样?

生:很高。

生:很轻盈。

师:是呀,幸福鸟就像一片美丽的羽毛在空中轻盈地翩翩飞舞着。这翩翩飞舞的风筝还像什么?(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像     。”)

生:像美丽的小鸟在空中舞蹈。

生:像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舞。

生:像爱心天使在空中播撒爱心。

师:在我们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是色彩斑斓的蝴蝶、美丽的仙女一样翩翩飞舞。把你此刻的心情写下来吧!

学生板书“心情”的词(快活)。

师:风筝继续往高处飞呢!你还想说风筝似乎在干什么?出示:“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似乎             。”

生:似乎还在和云朵说悄悄话。

生:似乎想和太阳赛跑。

生:似乎想带着我的憧憬飞到更远,飞到汶川带给那儿的孩子幸福。

师:我们更快活了,你又想用什么词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呢?

学生板书(兴奋)。

师:孩子们,同样是表达“快活”的意思,我们却用了这么多不同的词语,真了不起!其实,表达“快活”的词还有很多,有些是两个字的,有些是三个字的,还有四个字的词语。读读,看谁最快把这些词收藏在大脑中了:   

兴奋、喜悦、愉快、畅快、欢畅、欣喜、狂喜

乐滋滋、乐陶陶、喜滋滋、美滋滋

手舞足蹈、心花怒放、乐不可支、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喜不自胜

学生读读背背。

师:积累词语,不仅要记牢,更重要的是会用。你能根据快活的程度不同,给上面三句话选用不同程度的心情词吗?

风筝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我       。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      。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我     。

学生选词填空并有感情地朗读。

师:看着并不像样却承载着我们的憧憬的风筝越飞越高,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后出示句子,快活地朗读:“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像这样,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不同程度的快活,再提供许多“快活”的心情词,帮助学生积累,接着又结合文本进行运用,掌握语文规律。风筝越飞越高,心情越来越快活,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想象、积累、运用中体验、升华。这儿的“心情词”虽是一个细节,却辐射到语言的积累、折射出语文的规律,使学生与文本、与人物、与生活产生强烈共鸣。这样的学习,学生就能真情投入,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有所收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8:41:16 | 只看该作者
此外,这节课上,我还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文字,在细节处创造细节,沿细节之流紧扣教学主旨,使课堂教学迸出更多的精彩和感动来,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风筝》一课中“找风筝”心情的体会,很多教者在解读时总会把它笼统的归纳为“伤心”。其实,深究文本,走近作者,便会发现,作者在描写找风筝时的心情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从风筝突然断线时的焦急、惊慌,到风筝不见踪影时的伤心、哭泣,以至久久寻找未果后的失望、难受,最后落向村边水磨坊的眼神中又燃起希望与期盼。这些细微的心情变化,必须让学生认真体味,才能领悟作者写作的主旨。于是,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利用文本,编创了一个读课文填空的作业:“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        。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      。我们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            。”接着,在交流过程中,我运用换词语的方法理解“大惊失色”的词意,体会焦急、惊慌的心情;运用想象说话“我们都哭了,为了           。”理解大哭时伤心的心情;运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垂头丧气”的意思,体会失望的心情。然后问学生:“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让学生通过争论,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体会此时孩子们期盼、希望的心情。最后,揭示课文主旨: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已经找到的是——童真,有笑有泪,五彩缤纷,才是童年的生活呀!这也是作者贾平凹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追求,并出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风筝》”告诉学生:鲁迅先生也写过一篇《风筝》,这是他在文中的话,下节课,我们将去看看鲁迅爷爷写的这篇文章,感悟他幼时放风筝的心情。顿时,一幅有笑有泪的幸福图卷已植根在学生脑海里、在学生心中,难以磨灭。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文章耐人寻味的深意,只有教师敏锐地发现并把握关键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总之,《风筝》一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3 23: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