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5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课反思:听小学科学公开课《找拱形》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07:3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了鲁冬菊老师执教的《找拱形》。《找拱形》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在研究了典型的拱形的特点后,本课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特点的弧形结构;认识生活物品中的拱形;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  

鲁老师在教学上的巧妙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她的引领下,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单个拱形和两个拱形的承受压力的比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道了两个拱形比单个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推导出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圆顶形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鲁老师通过演示对比实验(切开和不切开的两个半个乒乓球承受压力的比较)和三位学生拉手与不拉手的对比游戏,使学生清楚知道了圆顶形在承受压力时不产生向外推的力。两个圆顶形可以组合成球形,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拱形在我们生活又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鲁老师通过课件图片向学生介绍了很多拱形的应用,包括建筑和生物体中的应用。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举例拱形应用的例子,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鲁老师把找塑料瓶的形状的实验放到了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实验完成了实验记录单,却没有时间让学生汇报而结束本课。失去了实验记录的作用,这点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记录习惯的形成。  

从鲁老师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实验材料的认真选择和准备情景,仿佛看到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07:33:41 | 只看该作者
10月25日上午在龙州校区听了马燕老师执教的《找拱形》。《找拱形》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在研究了典型的拱形的特点后,本课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特点的弧形结构;认识生活物品中的拱形;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  

马老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4个环节。1、圆顶形的特点2、球形的特点3、找生活物品中的拱形4、找生物体中的拱形。课的一开始通过几张拱形图片(圆顶形应用的图片)导入新课,简单直接,请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设计成圆顶形?小组实验让学生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感受圆顶形能承受很大的压力。接着演示实验:在三个圆顶形上放上一块木板,放一盒盒的钩码,发现放了很多盒钩码之后,圆顶形“纹丝不动”, 请一位勇敢的孩子上来测试圆顶形能承受多大压力,结果同学们呼声很高地选出了班上最壮最高的男生,圆顶形也确实不辜负众望地撑起了壮壮男生的体重。这个实验材料准备简单,但是实验效果却是显著的。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说明圆顶形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也和鲁老师一样,采用了游戏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圆顶形没有外推力。细心的孩子有没有在圆顶形中找到拱形?请学生比划找到拱形。所以可以把圆顶形看成是拱形的组合,最后课件出示圆顶形的特点。  

继续同样的方法,出示球形应用的图片,明确球形的概念。给学生一样的圆顶形拼成球形。学生通过挤压球形感受球形能承受更大的力,球形比任何形状都坚固。细心的孩子有没有在球形中找到拱形?请学生比划找到拱形。所以可以把球形看出是更多拱形的组合,球形在任何方向上看都是拱形,因此球形比任何形状都坚固。最后课件出示球形的特点。  

马老师的课侧重学生从给出的一个物体中找拱形,并思考为什么设计成拱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寻找。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寻找的物品中尽管能找到很多拱形,但是很多设计并不是为了承受很大的压力,或许是美观,或许是减少成本。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实验材料选择上有更多考虑,最好选择那些应用拱形承重特点的物品。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马老师由于这个学生实验时间过长,所以导致下课时间已到,最后简单介绍了在生物体中的应用而匆匆结束本课。这是不足之处。  

对于马老师的导入,我有这样的建议:通过图片导入虽然简单直接但是过于普通,我觉得可以在课的一开始,就进行演示三个圆顶形承重的实验,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在惊讶中感受到圆顶形能承受很大很大的压力,这样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参与到游戏中,而且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研究圆顶形的兴趣。当学生对于圆顶形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感到吃惊的时候,我们老师可以步步引导,进入圆顶形结构的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3 10: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