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教材培训

[复制链接]
57#
发表于 2008-11-6 19:09:00 | 只看该作者
(二)本章知识结构

1.利用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本章知识安排的前后顺序

                                                                          

(三)课程学习目标

概括地说,本章教学应考虑以下四个目标:

1.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经历“分析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和检验结果”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

3.了解解二元方程组的基本目标:使方程组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体会“消元”思想,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法和加减法,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

4.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进一步体会“消元”的思想,能根据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利用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1
课时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4
课时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3
课时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2
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
课时



二、本章编写特点


(一)注重知识的实际背景,突出建模思想

同七年级上册“第3
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在本章的各个阶段编者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实际问题始终贯穿全章,对二(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的引入和对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的过程之中进行的。


本章开篇的引入问题是篮球联赛中的胜负场数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可以用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但是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是顺理成章的解法,本章就从这个想法出发引入新课题。在后面关于两种消元解法的讨论中,教科书也注意结合实际问题,把列方程组和解方程组结合起来。“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设计意图为:使学生在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并解方程组、检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能力,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作用。这一节共安排了三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比前面的问题更接近现实,数量关系相对比较隐蔽,因此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难度比以前的问题也要大些。对于这些问题,教学中应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先独立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

(二)注重解法背后的算理,强调消元思想

方程组中含有多个未知数,消元思想——解方程组时“化多为少,由繁至简,各个击破,逐一解决”的基本策略,是产生具体解法的重要基础,而代入法和加减法则是落实消元思想的具体措施。本章在有关方程组解法的讨论中,注意了先使学生了解消元的基本思想,然后在其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而使具体解法的合理性凸现出来。

在提出消元思想后,教科书对一种具体的消元解法的过程进行了归纳,即对代入法的基本步骤进行概括。代入法通过“把一个方程(必要时先做适当变形)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步骤,把具体做法与消元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如此操作的目的性。类似地,教科书在两个简单例子之后,对另一种具体的消元解法——加减法的过程进行了归纳。加减法通过“把两个方程相加减”实现消元,而加减的条件是“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教学中仍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步骤,把具体做法与消元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如此操作的目的性。教科书还以框图形式表示了两种解法的程序,突出了它们是如何实现消元这一关键步骤的。

加减法和代入法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消元解方程组,使二元问题先转化为一元问题,求出一个未知数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它们的不同点是,消元的方法不同,或通过“代入”或通过“加减”。对一个方程组用哪个消元方法解都可以,但应根据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为使学生认识这些,可以引导他们用不同方法解同一方程组,然后对不同方法加以比较,逐步积累经验,提高选择能力。

8. 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一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消元”的思想方法,并根据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形式,灵活选择不同的消元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8-11-6 19:09:00 | 只看该作者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注意在对方程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做好从一元到二元、三元以及多元的转化



本章从一个篮球联赛中的胜负场数问题开始讨论,其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用代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方法是,设一个未知数为,并用含有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另一种方法是,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和,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由它们组成方程组。比较这两种方法,可以发现,第一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列”,第二种方法的难点在于“解”。由于列一元一次方程时要综合考虑问题中的各等量关系,因此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已经熟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分别考虑两个等量关系,分别列出两个方程,一般说这比将这个问题列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容易,但是由于方程中出现两个未知数,因此如何解方程组成为新问题。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是新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解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很有效,并且它的优越性会随着问题中未知数个数的增加体现得更明显。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方程组中最基本的类型,通过学习它可以了解一般的一次方程组,提高对多元问题的认识。



由于前面已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一定的认识,会用一元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会解一元一次的方程。从解法上说,多元方程消元后要化归为一元方程,即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奠定基础,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识为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奠定基础。即对由“一元”向“二元”“三元”以及“多元”发展,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未知数多,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解法步骤也增加了“消元”和“回代”,更强调未知向已知转化中解法程序化的思想。本章学习中,应注意所学内容与前面有关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本章内容的特点,做好从“一元”向“二元”“三元”以及“多元”的转化。



(二)关注实际问题情景,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现实中存在大量问题涉及多个未知数,其中许多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一次(也称线性)的,这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在本章教科书中,实际问题情境贯穿全章,对方程组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列方程组”在本章中占有突出地位。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充分注意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现实背景,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际问题,反映出方程组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加强对方程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本章明确提出“方程组是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并在多处体现方程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作用,实际上这就是在渗透建立模型的思想。



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是本章中用数学模型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而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分析其中的多种等量关系是设未知数、列方程组的基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借助图形、表格、式子等进行分析,寻找等量关系,检验方程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解决它们。



利用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见前面的图),在本章中小结中出现,它与“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图基本一致。通过用框图概括这样的基本过程,可以加强从整体上认识方程(组)模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在教学、学习和复习时对此应予以注意。



(三)重视解三元以及多元方程组中的消元思想



  本章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组这个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这已在上面进行了讨论;另一个是解方程组的过程中蕴涵的消元化归思想,它在解方程组中具有指导作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各个步骤,都是为最终使方程组变形为x=a,的形式而实施的,即在保持各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关系的前提之下,使“未知”逐步转化为“已知”。解三元以及多元方程组的基本策略是“消元”,即逐步减少未知数的个数,以至使方程组化归为一元方程,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逐步解出其他未知数。代入法和加减法都是消元解方程组的方法,只是具体消元的手法有所不同。



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不能仅仅着眼于具体题目的具体解题过程,而应不断加深对以上思想方法的领会,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数学知识的载体来体现的,而对于它们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既需要教材的渗透,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最后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如果认识了消元思想,那么对于代入法、加减法等的具体步骤就不会仅是死记硬背,而能够顺势自然地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的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具体的数学知识。



(四)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设计本章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时,注意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章内容涉及许多实际问题,多彩的问题情境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对于“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不等同于一般例题内容的教学,而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本章“数学活动”及“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都设置了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铺垫,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而不要替代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应鼓励探究多种不同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更大收获。



(五)注重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基本能力



  本章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消元解法是基础知识,通过列、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基本能力,它们对于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今后进一步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切实掌握基本方法,并力求能够较灵活地运用它们,逐步培养提高基本能力。由于本章教科书多处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展开,而将基础知识寓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所以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对基础知识进行提炼、归纳、整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有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途径来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对于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过程,要一一切实掌握,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结合教科书中的框图加深认识。对于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以及“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栏目下的习题,应切实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



(六)关注相关的数学文化



本套教科书力求能够成为反映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一面镜子,既体现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又体现数学科学中蕴涵的文化。人们运用方程组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个问题对于代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高等代数中的许多内容都起源于对线性方程组的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在方程及方程组的研究方面也有许多成果,例如,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可以利用方程组解决的多元问题,《九章算术》等古代数学著作中也记载了有关方程组的一些内容。它们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不断探究,从中可以看出人类追求真理的长期努力,折射出科学文明的源远流长。本章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有所反映,教学中除关注学生在数学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之外,还可以考虑在传承数学文化方面的工作,结合方程组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8-11-6 19:10: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数学培训手册之十三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简介(新)





  
  一、本章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教科书内容



数量之间除了有相等关系外,还有大小不等的关系.正如方程与方程组是讨论等量关系的有力数学工具一样,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讨论不等关系的有利数学工具.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因而是最简单的含未知数的不等式(组),也是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不等式(组)的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解集的几何表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主要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是基础知识;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的几何表示是基本技能和能力.本章重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注意体现列不等式(组)中蕴涵的建模思想和解不等式(组)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使学生经历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不等式(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本章的中心任务.由于不等式所解决的是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这与以前较多讨论的等量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学习本章时会遇到如何通过比较新旧知识取得新进展的问题.



全章共包括四节: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9.1节中,首先以实际问题为例,结合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引出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然后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为进一步讨论不等式的解法,教科书接着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得出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并运用它们解简单的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是解不等式的重要依据,教科书正是从讨论解不等式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解不等式就是求出对其中未知数的大小的限制,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对于不等式性质的认识,解不等式的方法就能很自然地产生.这一节的框架结构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应部分类似,教学中可以类比方程、等式的性质等来讨论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等.



涉及求未知数取值范围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不等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第9.2节从一个选择购物商店问题入手,再对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作进一步的讨论.通过引入的问题以及它后面的例题,教科书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在解法上的异同及应注意之处.上述讨论与归纳的过程,是结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建立不等式模型始终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第9.3节中,结合三角形三条边的大小关系,引进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在第8章刚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讨论不等式组是比较自然的安排.这里公共解集中的“公共”,是指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交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通过消元直接产生,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要借助画出数轴(或在头脑中想象数轴)才能得出.在这个问题上借助直观利用数形结合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节的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更为复杂(有两个以上),通过列不等式组可以进一步培养建立不等式(组)模型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8-11-6 19:12:00 | 只看该作者
(二)本章知识结构

1.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2.本章知识安排的前后顺序

      



(三)课程学习目标



概括地说,本章教学应考虑以下5个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2.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了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目标(使不等式逐步转化为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了解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四)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9.1 不等式
4
课时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3
课时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
课时


二、本章的编写特点

本章的编写在指导思想和内容安排方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突出建摸思想,实际问题作为大背景贯穿全章

同前面的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样,在本章中,安排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实际问题始终贯穿于全章,对不等式(组)等概念的引入和对它们的解法的讨论,都是在建立和运用不等式(组)这种数学模型的过程之中进行的.

9.1节中,首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入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教科书引导学生从时间和路程两个不同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不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不等式.在这个问题中,按照题意,汽车到达A地的行驶时间要小于小时;或者说,汽车行驶小时所走路程要大于50千米.这两个不等关系实际上是一致的,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选取其中任何一个不等关系都可以列不等式解决本题.这里多举一个不等式的例子可以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不等式的形式也有多种,而我们现在要重点讨论其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9.2节仍然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

(2)如何解不等式?

本节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购物问题说起.由于市场上存在不同的促销方式,所以购物时可以货比三家,进行选择购物.本节开始的问题正是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个问题与学生距离较近.本节中其他几个问题也是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

9.3节从制作三角形木框谈起,引入不等式组的概念,并进一步结合实际问题讨论如何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总之,实际问题在本章教材中既是线索、素材,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尺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08-11-6 19:12:00 | 只看该作者
(二)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强调通过比较来认识新事物



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位居一次方程(组)之后.方程(组)是讨论等量关系的数学工具,不等式(组)是讨论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认识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式接受新知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充分发挥心理学所说的正向迁移的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本章9.1节的结构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应部分类似,教科书在各概念的引入、展开时注意了类比方程、等式的性质等来讨论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等,反映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突出了不等式的特点.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在形式上类似,而且它们的解(集)都是指组成方程组或不等式组的各方程或不等式的公共解(集),教科书在引入不等式组及其解集时注意了渗透这种联系.



解方程与解不等式都是通过适当的式子变形,使未知数转化为已知,但两者的目标有所不同,前者要转化为的形式,后者则要转化为的形式.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都需要运用化归思想,根据等式或不等式的性质,对方程或不等式进行由繁至简的变形.教科书中注意了这样的联系,同时又强调了解不等式与解方程的不同之处,突出了应注意的问题,例如解不等式中要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时,应根据原来系数的正负确定不等号的选择.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前面已介绍了本章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编写特点等,使用本章教材进行教学时,应关注下面的问题.



(一)注重类比,做好从方程到不等式的迁移



从课程标准看,方程与不等式是同属“数与代数”领域内同一标题下的两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存在许多可以进行类比的内容.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有关方程(组)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一定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对于方程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积累.充分发挥学习心理学中正向迁移的积极作用,借助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组)提供一条合理的学习之路.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它们与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组、利用方程(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其中有许多共同点,不同之处在于方程是表达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不等式是表达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例如通过类比等式性质学习不等式性质),有助于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以效率较高的方式得到新的提高.



(二)突出数学建模思想,反映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实际问题中有许多涉及数量间的大小关系的比较,这为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在本章教科书中,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不等式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正如“列方程(组)”在前面有关方程的几章中占有突出地位,本章中“列不等式(组)”始终是重点内容,尽管数学模型的形式由方程(组)转变为不等式(组),数学建摸思想却在已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全章教科书依讨论实际问题的线索而展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充分注意不等式(组)的现实背景,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际问题,反映出不等式(组)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加强对不等式(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鉴于本章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对以方程为代表的数学模型已有一定认识,教学中可以适当出现“数学模型”一词,但是应注意结合具体例子来体现数学模型的意义和作用,反复强调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继续突出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化)解决问题的思想.



  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组)是本章中用数学模型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而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分析其中的不等关系是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组)的基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借助数轴等直观图形以及表格、式子等进行分析,寻找不等关系的数学化表达方式,检验不等式本身以及它的解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他贴近学生生活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用不等式(组)为工具来分析解决它们.



  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见前面的图),在本章中的小结中出现,它与前面方程(组)在这方面的框图的基本结构一致,这有助于从整体上进一步加强对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关系的认识,在教学、学习和复习时应注意不断强化对它的认识.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章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由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组)这个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另一个是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前面有关方程(组)的章节中对这些思想方法已多次进行渗透,本章中讨论的对象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最终要使不等式(组)变形为x>a或x<a的形式,即依据不等式的性质,使不等式(组)逐步化简,直至明确求出未知数的大小范围,因此需要在新问题中把对上述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



  此外,充分利用数轴对于解不等式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应体现数学中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借助直观思考问题的优越性,这对后续学习是有益的.一般说,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数学知识的载体来体现的,对于它们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既需要教材的不断渗透,也需要教师的经常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它们.数学思想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在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传播方面不断探索.



(四)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章内容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最基本的代数不等式,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其他的不等式以及函数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对本章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等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掌握程度,发展基本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08-11-7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数学培训手册之十四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简介(新)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重视对数据的使用和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加强统计概率的份量已成共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将“统计与概率”列为知识领域之一,成为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并重的内容,这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这些内容在三个学段均有安排,教学要求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高。第三学段的“统计与概率”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依据《标准》第三学段的内容标准和统计概率本身的特点,本套教材将“统计与概率”领域独立于“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共有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部分和概率部分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基本过程的不同侧重点来安排,分别是7年级下册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8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概率部分为9年级上册的第25章“概率初步”。



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



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



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本章包括三节,全章教学(不包括选学内容)约需9课时,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



10.1    统计调查                                     约3课时



10.2    直方图                                       约2课时



10.3                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约2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通过一些案例展开有关内容,在每一个案例中都展示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一般过程(见下图)。其中重点在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上(见下图中的实线框),所涉及的分析数据比较简单,较复杂的内容将在第20章作进一步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08-11-10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数学培训手册之十四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简介(新)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重视对数据的使用和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加强统计概率的份量已成共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将“统计与概率”列为知识领域之一,成为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并重的内容,这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这些内容在三个学段均有安排,教学要求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高。第三学段的“统计与概率”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依据《标准》第三学段的内容标准和统计概率本身的特点,本套教材将“统计与概率”领域独立于“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共有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部分和概率部分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基本过程的不同侧重点来安排,分别是7年级下册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8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概率部分为9年级上册的第25章“概率初步”。



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



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



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本章包括三节,全章教学(不包括选学内容)约需9课时,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



10.1    统计调查                                     约3课时



10.2    直方图                                       约2课时



10.3                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约2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5 09: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