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2012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教师听课笔记(18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课教师
刘海波
科目
语文
听课时间
2011、4、19
课时
2
课    题
19、七颗钻石
听课地点
澄迈县红岗学校   
班级
三(1)





三、  复习导入
1、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七颗钻石,谁来说说什么是童话故事?(想象力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
2、   指名说说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地球发生大旱灾,人和动物焦渴而死)
四、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   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姑娘找水。(第二自然段)
2、   小姑娘怎么找到了水?(神仙给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罐子?(木罐子)小姑娘喝水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她要留给妈妈喝)
3、   罐子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学生自读课文)
4、   指名交流。(水罐变成了银的;)第二次的神奇变化是什么?(木罐子变成了金罐子)木罐子为什么变成金罐子?(学生读第三自然段相关句子)
5、   师: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母爱如金。
6、   第三次的神奇变化是什么?(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接着涌出来水流)
7、   师:咽了一口唾沫,唾沫是什么?(口水)师指导咽是多音字。

8、   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了小姑娘获得水的心情(理解喜出望外

9、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七颗钻石变成了什么?(星星)星星象征了什么?(星星、珍珠学生没回答到点上)
10、师小结:星星象征着爱心,永远挂在天上,普照大地,普照人间。)
11、 师: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童话故事,我们应抓住情境的描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感悟人物美好、善良的心灵。

小组长签名:                                                学校盖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课教师
黄照强
科目
语文
听课时间
2011、4、19  
课时
1
课    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听课地点
红岗学校         
班级
六(2)





、谈话导入
   1.师: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又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的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4.找学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也突出了重点。但老师在教学中讲解太多,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高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就行了。





小组长签名:                                                学校盖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课教师
黄照强
科目
语文
听课时间
2011、4、19
课时
2
课    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听课地点
红岗学校           
班级
六(2)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吧、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问题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的时候,女孩却悄为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们快速游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烤鸭、圣诞树、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学生朗读,感受女孩幻的幸福。
三、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三、比较句子。

教师上课的激情不够,语。文教学应采用丰富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和激励学生,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课教师
李名周
科目
语文
听课时间
2011、4、20
课时
1
课    题
听课地点
红岗学校     
班级
五(1)





一、            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2.现实畅谈。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这篇课文到底在写什么?自由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
2.汇报阅读收获,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边读边把生字词或自己不理解的词画下来。遇到生字多度几遍,把字音读准:不理解的词语可请教同学或工具书。
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四、三读课文,进行批注
1.默读课文,在文章当中令你感动的地方进行批注。
2.学生汇报批注情况,交流读文感受。
五、布置作业
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并解疑,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课教师
李名周
科目
语文
听课时间
2011、4、20
课时
2
课    题
听课地点
红岗学校         
班级
五(1)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播放录音。
2.导语: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个可怕的黎明。
3.指名读文。
4.谁来读读你找的语句?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二、品读描写老汉的语句,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
2.随机交流。
3.情感深化。
三、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的无私精神。
借助多媒体播放山洪的情景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和联想,为学生理解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高尚品质起到了很好促进作用。李老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感染了学生,值得我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课教师
任立红
科目
语文
听课时间
2011、4、21
课时
1
课    题
生命 生命
听课地点
澄迈县红岗学校   
班级
四(1)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2.出示婴儿啼哭声,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兴趣,创设学习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2.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
三、教师简介作者
四、品读学习2—4段
1.学习第2段。
2.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第3.4段。
五、联系实际,感悟生命。
1.出示第二段
2.学习第五段。
六、配乐朗读,总结全文。

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 配乐朗诵课文效果较好。

小组长签名:                                                学校盖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课教师
王美珠
科目
语文
听课时间
2011、4、22
课时
1
课    题
千以内数的认识
听课地点
美亭学校   
班级






一、            数数游戏,复习和总结数数的方法
1、学生齐数课件上的方块(一个一个地数)
2、以学生坐的位置引导学生数班里有多少人。(学生五个五个地数)
3、还可以怎样数?(十个十个地数)
二、学习新内容:千以内数的认识
1、出示千以内的数学生口头读数,老师及时评价。
2、出示计数器,指导学生怎样表示这个数,教师指导评价。
3、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千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拓展、巩固知识
1、在生活中有哪些数字是千以内的?(学生交流)
2、出示课件上的练习题,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1、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切。
2、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新颖,学生兴趣浓厚。
3、 教师善于发挥课堂的评价激励功能,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长签名:                                                学校盖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20: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