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2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毫米 分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教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2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记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28:58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29:11 | 只看该作者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0
推荐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牢固的知识基础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厘米和米的知识是一年级下册所学内容,因为学过的时间较长了,部分学生已经淡忘了,所以课前小研究我设计了让学生回家测量数学书的厚和1角硬币的厚度,目的是为了回顾厘米和米的认识、读写和测量方法。但是从第二天检查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忘记完成了,直接影响了这节课的效率。由此我想到今后要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督促和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测量1角硬币的活动中学生建立了对毫米的长度的模型表象。接着我引导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或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有的学生说:“尺子的厚度”,有的学生说:“蚂蚁的头的长度”,还有的学生说:“指甲盖的厚度”、“6张A4纸的厚度”、“铅笔尖的厚度”……看到学生们找到了这么多的1毫米,我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赞扬,告诉他们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毫米的活动中,有的学生在数完10毫米后遇到了困难。接下来该怎样数呢?因此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将数毫米的活动扩展到直尺上的每一个厘米段上,让学生明白了1厘米5毫米就是15毫米、39毫米就是3厘米9毫米等等,这样完善了学生对毫米的认识,形成了知识技能。

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练习估一估、量一量这个环节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来估计,有很多孩子一说估计就拿尺子进行测量,学生的估计意识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29:23 | 只看该作者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江镇中心小学 王春霞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结合本人对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做比较好的有以下三点: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先是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两本书,让学生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学生在测量中遇到“测量书时应该用哪个刻度?”这个问题,从中激发了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刻度的愿望。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交流,从中总结出“1厘米=10毫米”的结论。

二、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通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教学分米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建立分米的概念,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和宽,我为每个小组分别准备两条18厘米和三条10厘米的纸条,分小组进行测量活动,并比较测量方法,哪种方便,通过操作活动,大家觉得课桌长度需要以10厘米为一个测量单位,“你们能给这么长的距离取个名字吗?”这就自然引入分米的教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小米粒、叶子等等,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认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节课,学生始终在宽松的、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着丰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 ,但我仍有遗憾。

一、对个别学生关注还是不够。当我要求学生小组量课桌时,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理会旁边的同学做得怎样。改进方法:交待任务后,我要注意营造氛围,鼓励合作。做得好的小组奖励红旗,表扬懂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同学。

二、对学生引导不够。当我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时,有些学生争抢着说我来我来,没有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改进方法:表扬注意倾听的同学的同时提出要求,不论是老师讲还是同伴发言都要认真倾听,倾听别人的说话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有不同的意见,听完别人的意见后再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29:44 | 只看该作者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30:04 | 只看该作者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在课的设计中,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合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节课从甜甜的梦开始,引出大家喜欢的孙悟空,由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变长变短引出这节课对新的长度单位的认识。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认知再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研究,并且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讲解,说出对1毫米的认识并用手比划出1毫米,发现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认识分米时,先让学生测量,再告诉他们分米的概念。学生比划、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对分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通过看、说、比、找、量、做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地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的建立起1毫米、1分米的表象。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借助实物,让学生多一些感性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以直观加想象为主,因此测量部分的教学均要建立在学生的大量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学具操作,形成空间观念,学具操作能促进创新意识的生成。尤其是在测量教学中我们不要过高的估计学生的想象力,要尽最大的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这节课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如不同长度的小金箍棒(有7毫米的、10厘米的)、1角硬币。认识1毫米时,从尺子上找,画一画,用手势表示,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或长度大约是1毫米。让学生去找齐天大圣放在耳朵里的7毫米的金箍棒,量一量,拿起来感知一下它的长度,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毫米的长度观念。同样在认识1分米的长度时,有了1分米的金箍棒、各种实物,学生就可以借助实物来用手比一比,用尺子量一量进行感知。这样下来,有实物的支撑,学生的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很多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很自然的用手去比一比它的长度,亲自感知一下。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他说“人生两大宝,双手和大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节课练习的设计很有层次性,从基本的单位换算,辨析单位,再到改错,环环相扣。在猜测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它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学生通过使用白板的文本功能,将一些题直接做出来并且讲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此外,它的一些工具,如直尺,给我们了很大的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在上面找毫米,画出直线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可以化抽象的概念于具体而生动,易于理解。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于他们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的知识更便于接受,更感兴趣,更愿意去继续探索。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情感的培养也不再显得生硬,而是水到渠成。这就是多媒体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30:18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同创部 承晓丽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我在教学这节课之前,首先仔细通读了教材与教参。

通过认真的研读,我感到这节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钱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小米粒等等。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所以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学生能够准确把握。

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等。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本课时的设计经过实际教学的检验,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在量一量,认一认,画一画“分米”的基础上,我忽视了让学生估计一下生活中的物体长度。今后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更多的问题。

2、教师的指导要到位,不可以放过一个小细节。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为了学生能看的仔细就用彩色水笔纵向涂色,其实这样会让学生产生误导,毫米它应该是一个横向的长度单位。

3、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4、在教学时间与安排上还有些不合理,导致了教学结尾匆匆,部分内容无法上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2 22: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