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

【背景与导读:】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似,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时,已经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对“四舍五入法”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已学过的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迁移类推到求小数的近似数之中,它也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不会感到太难。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小数的求积、商的近似值做准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已知道,而家长们却不是很清楚,在辅导孩子学习时经常是脱离生活而纸上谈兵。本节课的教学是专为我校家长开放日而设计的。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进一步掌握四舍五入法,丰富所学知识。我的设计分如下几个环节:⑴创设情景、揭示课题⑵复习铺垫,促进迁移;(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4)独立学习,掌握知识。⑸畅谈收获,体验成功。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昨天老师到银行办事,只见一位老爷爷和银行工作人员在争论着。原来老爷爷的利息单上写着税后利息:9.547元,银行工作人员付给爷爷9.5元,爷爷觉得不合理,两人发生了争论。你能判一判:付多少利息钱给爷爷比较合理呢?
  生一:我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4分,因为人民币的单位有只有元、角、分,第三位小数应该省略。
  生二:我有不同意见。第三位小数是“7”,它比5大,如果直接省略不妥当,,应该向前一位进1,所以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5分。
  师:现在存在分歧了,你能谈谈你的处理意见吗?
  (学生交流片刻,一致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55元)
  生三(若有所思):我听说人民币还有比分更小的单位是厘。不过我没见过几厘钱。
  师:你真是个见识多广的孩子。确实,生活中有“厘”这个单位,1分=10厘。由于这个单位太小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到它。
  生四:我发现在买东西的时候也没有用到“分”了,都是几元几角了。
  师:你确实很会观察。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这个人民币单位几乎从生活中取消了。平时涉及到“分”时,一般都“四舍五入”到“几角”了。
  生五:那我觉得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钱。
  生六:我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元6角钱。
  群生一:9元5角
  群生二:9元6角(声音越来越大,争论得面红脖粗)
  师:好!争吵总该有个说理依据。今天我们学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之后,你就会非常轻松地解决生活中这类现象了。(出示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反思】
  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化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了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了解教材内容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应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教材知识内容的实际问题作为情境,这里从学生熟悉的“存钱得利息”生活情境中引入,在讨论、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是生活所趋。把它作为实际背景来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片断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出示例题:
  例1.李明在运动会中的跳远成绩是2.953米,你知道他跳远成绩的近似数是多少吗?
  接着明确提出要求:
  1.保留两位小数2.保留一位小数3.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意见,说出结果及想法。
  1、保留两位小数
  师提示思考: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
  (1)学生独立探索。
  (2)小组交流。
  (3)反馈后总结:要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运用四舍五入法,“千分位上的3不满5,舍去。
  2.953≈2.95
  师讲解: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师:6.587你会保留两位小数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吧。
  2、保留一位小数
  (1)小组合作学习。
  (2)组内交流,组长汇报交流结果。自己总结:要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数,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是5,省略尾数后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上9+1=10,满十又要向前一位进一,连续两次进位。
  2.953≈3.0
  师:近似数3.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一:可以去掉,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二:0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就保留到了个位。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意见了。你赞同哪一种说法?小组交流交流。
  生交流后,一致认为:0不能去掉。
  师:确实,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它起到“占位和表示精确度”的作用。
  师问:刚才我们已知道“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那么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呢?
  生齐答: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3.保留整数
  师:你认为该怎样处理呢?把你的意见和同桌交流。
  点名汇报: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省略个位后面的数,要看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9满5,省略尾数后向个位进1。2.953≈3
  (二)小结: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要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把十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要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把百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反思】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而“③保留整数”我根本不用讲解,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片断三】
  独立学习,掌握知识。
  (一)教学例2.豆豆身高0.984米,我们可以说豆豆大约高﹎﹎﹎﹎米。(你想保留几位小数就保留几位小数)
  学生思考,自由保留小数位数回答出0.984米的近似数,老师板书,请其余的同学说说分别保留了几位小数。
  生一:0.984米≈1米
  师:你知道他是保留了几位小数?
  生二:他是保留到整数的
  生三:这个数也表示精确到个位
  生四:0.984米≈1.0米
  生五:这个结果保留了一位小数
  生六:也是精确到十分位
  生七:我还会保留两位小数0.984米≈0.98米
  生八:保留两位小数又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二)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在课本第73面。请认真看书73页,核对一下刚才例2中的结果,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如果没有疑问,就请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读出来。
  【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新教材要求只是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不仅能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兴趣例题2,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想如何保留就如何去做,既尊重了学生,又掌握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知识的海洋博大无比。我们教师不能也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学习,学会看书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的技能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
  【片断四】
  畅谈收获,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一:我学到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生二:我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也要用四舍五入法
  生三: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师:那么现在,你再会解决“老爷爷得利息”这个问题吗?
  生:(干脆利落)会
  师:老爷爷的利息单上写着税后利息:9.547元,你能判一判:付多少利息钱给爷爷比较合理呢?
  生一:我认为这个问题就是求小数的近似数。
  师:你觉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保留几位小数比较合理呢?
  生二:我觉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保留一位小数。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用到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角。
  生三:9.547元≈(9.5)元
  群生:(欢喜地)对,应该付9.5元
  师: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小数?请你大声说出来。你想精确到哪一位?考考你的同桌吧。
  生同桌互练。
  师:小数的近似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课余留心观察,看还有什么地方有了小数近似数,下节课大家再来继续交流。
  【反思】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解决完“正确处理老爷爷的利息”后兴奋不已。然后又“参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过程中,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评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执教者立足于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教学情景,生成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灵活地处理教材:《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教材中以单独一个例题(量豆豆的身高)出现,执教者巧妙地做了变动,从生活实际引出学生跳远的成绩2.953米,然后重点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把教材的例题作为次重点例2,让学生看图,想保留几位小数就保留几位小数,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兴趣。这些构想和尝试体现了教师对教材使用的科学态度,也表现出了对新教材处理的灵活性。
  开放的教学风格:《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体现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执教者从“爷爷的利息”入手,生成了问题。然后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谈谈该如何处理……整节课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与方法”、“生活与数学”、“教材与课堂”这些关系的处理,从本节课我们可以看到高老师正在努力尝试……
  (点评:黄石市黄石港区教研中心黄宝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反思

今天,本着常态课的思想,给年段老师上了一节课。从基本理念、教学构思、操作过程等方面去审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备课、教学教过程,发现了不少值得深思、改进的问题。
  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从备课到讲课,因为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生怕重难点不突出,生怕学生不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和技巧,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追求40分钟以内的所谓知识的完整性……太多的顾虑,导致产生前怕虎,后怕狼的心理,缩手缩脚,该放手做的事情不敢理直气壮地去做,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影响着新课标、新理念的实施,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
  一、一个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的依据是商不变规律,又牵涉到小数点移动规律,又想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引入,导至复习时面面俱到,时间用得太多。有点本末倒置了。二、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时,存在操之过急,包办太多的现象。本来,通过例4和例5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算理是“商不变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能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不必要把这个过程总让教师“扶着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小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后,结合我上的《小数除法》一课,颇有感受,故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景,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上课时能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在新课前,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估一估:4千克苹果6.8元,如果有2元钱,够买一千克吗?(2)3块月饼5.8元,5盒牙膏12元,谁的单价贵一些?通过学生估算,让学生首先确定小数除以整数,商的整数部分是几。教师通过这样一道例题来教学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4千克苹果6.8元,你能正确地算出每千克苹果多少元吗?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教师在下面逡视,让不同算法的学生上黑板板书。这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法。一种在竖式中加了小数点,另一种没有加小数点,老师让学生说说商里为什么要加小数点?学生利用元、角、分来确定小数除法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同时又为小数除法的计算作了依据和铺垫。第2层;教师要求学生能不能有其他的想的方法。(学生马上投入到小组学习中了),讨论得出从单位的角度也能解决。这样既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情境,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数学素质。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是计算课,以我们平时传统的教学,肯定要特出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的算理。象6.8÷4,肯定要求学生讲出6个十除以4商1个十,余2个十与8个十分之一合成28个十分之一;4除28个十分之一商7个十分之一,所以7写在十分位上;为了表示7在十分位上,所以在1和7的中间要点小数点。接着通过计算和巩固,以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传统的教学特出了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就象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把算理教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尝试、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虽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似乎不够完善,不能象传统教学那样练的多,练的广。但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式题的教学
  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活动走向更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开放式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出了奥运冠军杜丽在射击比赛中的画面情景,让学生算出杜丽打最后5发中,平均每发是几环?既有思想教育的内容,又有计算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说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课改中,我们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8-12-3 19:58:00 | 只看该作者
丰富、委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是《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三年级到现在,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更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在四上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由于选择的一组题目较为容易,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需要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就能很容易口算出答案,使这一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也没有应用的价值,规律的方便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将这类型的题目加大了难度,使学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但事与愿违,由于题目的难度偏大,一部分学生索性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了。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个别学生能用这个规律来算,却说不清个中的缘由,说明对这个规律还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好,还不能信手拈来。个别同学竖的能看出来,写成横的就不太认识了。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时,我让学生根据预先设置好的题目来探究规律,这样显得有些程序化。如果能让学生现场根据自己想的,一个因数乘任何数(扩大任意倍数),看看积会怎么变化,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这类学生刚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09: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