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公开课《中心对称》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0:4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中心对称是旋转变换的特殊形式,所以已经学过的轴对称变换和旋转的概念及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扫清了学习障碍,本节课的知识也为即将研究的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以及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等概念;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应用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中心对称性质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体验猜想、类比等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准确理解概念及性质,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旋转的基础上,从旋转变换引入中心对称的,学生在学习旋转的过程中,已经充分体验了观察、测量、旋转画图等活动,经历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性质的过程,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和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导学生观察、探索、抽象、分析中心对称的概念,揭示刻画中心对称的性质。
(三)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辅助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来配合教学,就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数学直觉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形成概念
第一步:为了使学生关注到概念的实际背景,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2组图片的运动过程,并提出如下问题,力图在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
问题1:观察下面的2组图形,看一看各组中2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怎样将一个图形旋转得到另一个图形?
很自然的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引入本节课题:中心对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步:教师再次展示一组图片,演示旋转的过程,进一步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接下来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两个三角形,提问:
问题2: (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 △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把以下三点逐一击破:1、两个图形;2、(选定)一个点;3、两个图形,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180°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二)探索研究,归纳性质
第一步: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探索发现中心对称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63页探究:旋转三角板,画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然后利用画好的学具,分别连接对应点AA’、BB’、CC’。提问:
(1)点O在线段AA’上吗?如果在,在什么位置?
(2)△ABC与△A’B’C’有什么关系?
(3)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第二步:为了更好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对比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提出问题: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图表。老师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让小组选代表进行说明。对于没有归纳完整的,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对于完成较好的小组,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三)问题探索,解释应用
为加深学生对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设计了如下例题:求作已知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学生大都能作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然后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线段的中心对称线段的作图,并写出作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规范作图步骤。待学生完成作图后,进一步提问:
1、一个点绕对称中心旋转180º,得到的是一个平角,这表示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的?
3、怎样作出△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呢?
问题提出后,适当等待,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如何作△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
  这道题是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使学生能熟练画出两个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巩固学生的作图能力,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观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0:41:04 | 只看该作者
(四)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为确保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设计了3道反馈练习。
1、如图,已知等边△ABC和点O,画△A′B′C′,使△A′B′C′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2、画一个与已知四边形ABCD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1)以顶点A为对称中心;(2)以BC边的中点为对称中心。
3、如图,已知△ABC与△A′B′C′中心对称,求出它们的对称中心O。
    本环节采用学生间互查的方式,增大反馈范围及信息量,以达到教师调控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思维的变式、发散、求异等优秀的思维品质,在这个开放式的训练中落到了实处。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示范性的演示作图步骤,规范学生的作图和表述能力。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让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得失,经历回顾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以及反思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本环节,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六)分层作业,巩固创新
1、基础性作业:教材第67页第1题,68页第6题。
2、小小设计师:自己动手设计图案
3、拓展:如图,是一个6×6的棋盘,两人各持若干张1×2的卡片轮流在棋盘上盖卡片,每人每次用一张卡片盖住相邻的两个空格谁找不出相邻的两个空格放卡片就算谁输,你用什么办法战胜对手呢?
布置适当的、具有代表性的课外作业,注重双基的同时补充适当的立意新颖、渗透发散思想的思考题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力求体现新课程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四、对称文化
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如果使青年们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秀的作品,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得爱好,并且培养其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对称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这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就有体现。它出现在数学教材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广告设计、室内装潢、绘画艺术、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有对称的踪迹。文学中的对仗也是一种对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既有自然意境之美,也有文字对仗工整之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中心对称的美是公认的,从古到今以中心对称设计的图形不胜枚举,中国古代的太极图也是中心对称美的充分体现,六角形亮晶晶的雪花,不正是大自然对中心对称的美的概括吗?
对称图形是美的,对称观念是美的,对称理论更是美的。大自然的结构是用对称语言写成的。数学和人类文明同步发展,密不可分。“对称”乃是纷繁世界文化中的一个部分。   通过让学生阅读对称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五、板书设计、时间安排
1、板书设计(略)
重点内容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给学生留有板演的空间
2、时间安排
(一)探究问题,形成概念— 6 分钟 (二)探索研究,归纳性质— 8分钟
(三)问题探索,解释应用—12 分钟   (四)巩固深化,形成技能—13分钟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知— 4分钟   (六)分层作业,拓展创新— 2分钟
六、教学反思:
1、针对本节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小组教学模式,由教师提出明确问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力图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课上让学生作图,以及课后的拓展性作业等,都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中的美。另外,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注重总结、反思教学经验和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1-4 16: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6 16: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