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与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活动1】 问题 要使一块长方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场地的长和宽应各是多少? (1)如何设未知数?并根据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所列方程和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3)你能由方程的解法联想到怎样解方程吗? 【活动2】 问题1 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问题2 在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 | (课件展示场地的图形)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独立完成。不难得出答案。请一两位同学回答,教师演示答案,即 ① 设场地的宽为x米,长为(x+6)米; ② 所列方程为 . ③ 如何解这个方程? 教师提出问题(2)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注意其观察能力与语言的准确性,并引导 其得出: ① 方程的等号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决; (学生解答并演示) ② 方程的等号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但其二次项.与一次项和方程中相应部分完全相同。 教师提出问题(3)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找出常数项,教师演示配方过程,完成方程由不可解到可解的转化,师生共同完成后续步骤。 (逐步给出教科书中的框图) 请一两位学生总结基本步骤。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适当辅导。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予以归纳: 对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时,一般在方程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活动1的学习效果;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要适当; (3) 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4) 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 问题(1)中选择以解决问题作为本课的开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对比,发现问题,设置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问题(2)中两个方程的对比才是本课真正的导入。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方程之间的一些联系与区别,进而引发联想,促使学生继续探究。 问题(3)中,学生利用问题(2)中两个方程的对比去联想、去总结、去尝试,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解决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配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配方,随着解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必然不满足于单纯表面的发现,或者是凭经验去寻找答案,而更希望是通过理性的思维去推理,问题(2)的给出就是提醒和引导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探究。 配方法的使用在中学数学中是非常广泛的,在此研究配方规律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熟练使用配方法。这种教学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 |
【活动3】 问题1 解方程 你有什么新发现?如何处理? 问题2 解方程 你有什么新发现?如何处理? 布置作业: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 (2); (3); (4)。 |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分组解答,会发现:①本题需要将一次项移项到等号左边;②单纯应用在方程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方法,不能达到使方程的等号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的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活动2去观察特征。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活动2的结论是针对二次项系数为1的议程的,那么,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如何处理? 学生继续讨论,并发表见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需要利用等式的性质将二次项系数化1。 教师提出问题2。 学生分组解答,会发现:配方后出现完全平方式等于负数的情况。 教师提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它说明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后应重点关注: (1) 解题思路是否清晰,解题过程是否规范; (2) 能否熟练运用配方法解决不同特征的一元二次方程。 | 在活动2中,学生对配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实际上这种认识还很片面,不具有普遍性和完整性。 要将配方法应用于一般性的题中,针对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会出现很好新的问题:如二次项系数不1的方程如何配方;配方后的方程无意义如何处理等。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给出问题1和2,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置两个疑问。 学生伴随着不断的质疑、解疑,不但完善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注意到数学的严谨性,熟悉了一种数学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巩固、提高。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以启发,引导他们探索其他的解法,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铺垫。 | |
板书设计 | |||
一、提出问题 二、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移项; 2、二次项系数化1; 3、配方; 4、开方; 5、写出方程的解。 三、巩固练习 | |||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