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  小鸡吃食        (共 1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耐
     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小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小动物,今天这些小鸡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景图)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谁能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课
1.10的加减法。
师: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开始吃食了,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师:说说你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这么多呢,大家帮着解决一下吧,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10的组成。
学生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10个珠子,然后分成两部分,
看有哪些分法?填在教材第43页的表格里。
3、巩固练习
课本44页的“练一练”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作业设计:
    连一连,合成10
         ②     ⑦       ⑤
①                          ⑨
      ⑥                     ④
        ⑤      ⑧     ③
课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乘    车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边观察、边说、边算,感知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具准备:电脑,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
(1)同学们坐过公共汽车吗?每当汽车一到站,就会有上车、下车的人。那我们来做一个“乘车”游戏,愿意吗?
(2)现在我和同学们合作表演上车的情境。咱们把讲台看作是汽车,老师呢,就是售票员,谁愿意来当司机呢?  
(3)现在汽车上有2个人,我们要出发了。嘟嘟嘟,……桥北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先上来了3个同学)嘟嘟嘟,……电力公司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又上来了2个同学)同学们想一想:你从游戏中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出示课题?
二、根据汇报,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汇报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根据汇报板书:
(2+1+4=7)或(2+3+2=7)
4、汇报思维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1+4=7)或(2+3+2=7)
5、(电脑出示图2、图3)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边提问题、边解决。
(板书)=
6、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其它有关数学问题,独立解决。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
3、(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思维过程。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交流。
(2)汇报结果。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模拟”、“观察”、“讨论”、“计算”,初步理解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并掌握了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课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   练习二        (共 1 课时,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教材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想想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知道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摆花片。
    •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隶我们分物体的过程。
    •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
    •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
师:同学们是既有收获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慢进步。
二、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5题)
(1)师: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看有什么相同之
处?
   生1:物体都是两堆的。
生2:有两堆物体的图问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列式;如果知道总数了,问其中一堆的数量,就用减法列式,让总数减去知道的那一堆的数量就是要问的那一堆的数量。
师:总结得很好。这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看图列式的窍门了。试试看,能做对吗?
学生写好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2)师:仔细看看第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图中不是分成堆的物体。
生2:但是图中仍然是告诉我们总数是6人,能看见2人,问号表示问我们船里有几人。就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师:对啊,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已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快试试看。点名学生汇报结果。(重点放在前面对也类问题有疑问的
学生身上)
(3)师:看第四幅图,你们谁能给大家讲,像这样的该怎么办呢?
    生1:跟物体分成两堆的一样,用加法算。
生2:三堆物体应该是问一共有多少的,就把这三个数相
加,用连加计算。
    师:说得对,所以这道题应该是3+2+5=10。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选择地详细讲解,分析习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纠总结,本身就是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口算练习。
师: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就要平时多加练习,形成技能技巧才行。我们看教材第48页第4题,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是冠军。
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计算方法,适时指导。
结果交流。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看图的技巧,知道了图中的问号在一侧,表示问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边上就表示算一共有多少,用加
法计算。今后要更加努力哟!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口+口=口
B类
   6+2=(    ) -1=(    )-4=
(    )+5=(    )+1=(     )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   做个加法表    (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教材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
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学具: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
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好,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整理学习过的知识,为防止学生在整理加法表时,不知如何填写,先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
极主动性。
    学生会发现: •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  •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10以内加法表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0
9+1 8+1 7+1 6+1 5+1 4+1 3+1 2+1 1+1 0+1
8+2 7+2 6+2 5+2 4+2 3+2 2+2 1+2 0+2  
7+3 6+3 5+3 4+3 3+3 2+3 1+3 0+3   
6+4 5+4 4+4 3+4 2+4 1+4 0+4   
5+5 4+5 3+5 2+5 1+5 0+5     
4+6 3+6 2+6 1+6 0+6      
3+7 2+7 1+7 0+7      
2+8 1+8 0+8        
1+9 0+9         
0+10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我会算。
1+9=    8—5=    6—5=    2+6=
8—4=    10一7=   7—4=    4+6=
(考查知识点:i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要求: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B类
找规律。3+O 3+1___3+3___
(考查知识点:10以内的加法表中规律;能力要求:能够观察找出规律并仿照写算式)
课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做个减法表(共   1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
2、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
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减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准备:10以内减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设计意图: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
  1.整理减法表。
  师:同学们看一看教材第51页笑笑做的减法表,你们发现这些算式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工进行整理。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后,分工整理。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整理有困难的小组,必要时作为参与者和同学合作整理。
    师: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整理的减法表。
    设计意图:交流为学生创设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
    2.探索规律。
    师:观察我们整理的减法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第一排都是10减几,也就是10减l~10各数;第二排都是9减1~9各数;第三行都是8减1~8各数……
    •从上往下看,后一个算式的两个数字都比前一个算式的少1,得数相等。
    •从右上往左下看,后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不变,得数减少1。
    师: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都已经进行了整理,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我们来个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出示口算卡:1+7 5+3 9+0 8+2 4+3
    9—7  8—4  7—3  6—4  9—6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课下多练习别骄傲。
板书设计:
               10以内的减法表
               
作业设计:
一根10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前去6米,第二次前去3米,这根绳子短了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整理与复习(一)(共  1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2、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学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了数1—10的数。
我学会了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
我学会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在作比较的时候,我有时分不出来,有什么好办法呢?
加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减法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对于你们的问题,我们结合具体事例大家一起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作比较。
师:瞧!小兔请客了,快来帮忙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图一)
师:有几只小兔?椅子够吗?杯子呢?谁想到办法解决了?
生1:画“0,,表示小兔的只数,画‘‘\/”表示椅子数,画“△”表示杯子数,画的时候一个一个对齐。很容易就比较出来了,椅子不够,杯子够了。

生2:可以分着数一数,小兔有6只,椅子有5把,杯子有8个,小兔多,椅子少,这样就知道椅子不够;小兔少,杯子多,这就说明杯子够了。
    师:同学们说的这两种办法都很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
    师:那怎么比轻重、高矮呢?来帮淘气解决一下问题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图二)
    生1:从第一幅图中的天平上看出,3个橘子和1个萝卜一样重,说明萝卜重,橘子轻。
    生2:从第二幅图中的天平可以看出,3个萝卜和1个菠萝一样重,说明萝卜轻,菠萝重。
    生3:这样可得出橘子比萝卜轻?萝卜比菠萝轻,也就是说橘子最轻,菠萝最重。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真棒1再看看这三个小朋友谁最高?谁最矮
    生1:小红和小明都在跟淘气比。
  生2:淘气就像一把尺子,是他们比较的依据。
    生3:小红比淘气矮,小明比淘气高,说明小明最高,小红最矮。
    师:小红、小明都是以淘气为标准,跟淘气作比较,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淘气成了作比较的标准尺度,跟他比就能知道谁高谁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
    2.数的计算。
    师:说一说,3在生活中可以表示什么?0呢?
    生1:数字3可以表示3个人,3棵树,3盆花。
    生2:数字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
    生3:数字0还以表示开始,表示起点,比如直尺上的0。
生4:数字0还可以表示基准,比如温度计上的0。……
师:你们知道算式3+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9—1呢?
生1:算式3-[-7可以算3个女同学和7个男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也可以计算3朵黄花,7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生3:老师我知道了,这个加法算式是解决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的。
师:真棒!总结得真好!还有呢?
生4:算式9—1可以算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1只,还剩多少只?
生5:还可以表示9个苹果吃了1个,还剩下几个?
生6:哦,原来这个减法算式是解决“还剩下多少”的问题的。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继续努力。来做几道计算题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回家”)
学生完成计算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咖法计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减
法计算,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知道了怎么作比较,知道了加法能解决“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减法可以解决“还剩多少”的问题,想想你还有哪些疑问,下节课我们继续。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作比较  >   =   <             一共有多少?      +
                                还剩下多少?      -
       0表示: 一个也没有   起点   基准             
作业设计:
教材第55页第6—8题。
(考查知识点:作比较;能力要求:能对同类事物作出比较,会比较数的大小,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01: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二)        (共 1 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同的数数方法。
2.结合具体的情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初步认识到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情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这几位同学在激烈的讨论什么呢?我们也一起参加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图一)
学生可能回答:
•他们在互相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他们在说自己满意的是什么。 。
•他们在说自己表现好的方面。
•我学会了好几种数数的方法。
•我能从情景图中收集数学信息,还会提出问题。
•我也会提问题,还会解决问题呢。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呢。这说明你们在长大,这些成绩都是大家的成长足迹,只要我们每天都努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取得的成绩,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的整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引入新课借助了情景图让学生参与讨论,鼓足了学生学习的劲头。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有些进步,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要记住“学无止境”,意思就是说学习是学不完的、是不能停止的。想想还有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吗?你有哪些疑问呢?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慢慢找答案。
师:看看这些同学的疑问,你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图二)
学生可能回答:
•我也不知道0是不是最小的数。
•生活中的数应该很多很多,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完。
•有最小的数吗?有最大的数吗?它们是多少呢7
.加法可以换成减法,减法也可以换成加法。就像我左手伸出3个手指,右手伸出2个手指,一共是5个手指,写成算式是3+2=5,也可以写成2+3=.5;还是这5个手指,我收回右手的2个,就剩左手的3个,写成算式就是5--2=3,同样如果收回左手的3个,剩下右手的2个就是5--3—2。
师:说得真好,知道加法和减法可以互换,还举出了实例,真棒!举例子也是我们学习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你也可以用事例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来,接着说。
•我也纳闷,为什么一大堆棉花还没有一小块铁重呢?
•物体的轻重跟什么有关呢7 .
师:这些问题如果现在你还没有找到答案,那就要努力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一个一个攻破这些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为后期学习注入动力。
2.解决问题。
师:不明白的问题先记录下来,日后逐渐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应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悟“学以致用”的道理。
师:同学们真是长大了,知道自己的成功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发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确定了自己今后要努力学习攻克这些难题,加油哟。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
                      成长的足迹: 问题:
                 我学会了…… 0是最小的数吗?
                 最小的数是几?最大的呢?
作业设计:课本55、56 页
课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19: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