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11:2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题,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八年级已学过《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为本课作过铺垫。本节课包括“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两目内容,第一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等。第二目主要是了解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品质。

    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本堂课通过体验、质疑、活动三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语文、历史课的学习,在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一课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爱国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地位影响,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威力和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据此,本课教学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传统美德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课堂讨论,设疑解答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聆听观看、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手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做好适当的点拨、引导和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了解中华文化的组成;理解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感受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通过举例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11:3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1-23 11:30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到了一位特邀嘉宾,他就是(幻灯片展示大山表演相声、小品、话剧的三张图片)……大家认识他吗?
设疑:你对大山的印象是什么?
教师简介大山在中国的经历和成就。
设疑
“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呢?又是什么成就了他呢?
那就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就共同做一次中华文化之旅: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教师提问: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展示)
出示一段“时事材料”:(在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包括了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
设疑: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出示四大文明的图片,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中华文化的特点——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设疑:原因是什么?
设疑: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实物和印记,领略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65页“相关链接”。
设疑:“六千多年不断代的中华文明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出示三则相关材料:
◆想说好英语,必须会读26个音标。同样,想学好中文,得学会汉语拼音。这可难倒了不少老外,练了一会儿“妈、麻、马、骂”,脑袋就晕乎了。
◆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中,每个字都可以摆成品行结构,都能派生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汉字:“鑫,森,淼(miao),焱(yan),垚(yao)”。
◆在中国,叔是父亲的弟弟,伯是父亲的哥哥,舅是母亲的哥哥或者弟弟,而在国外统一称呼为Uncle。
设疑:这说明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做课本65页的“填一填”:(教师提问)

教师用幻灯片依次展示:
(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龙”字;汉字的演进图示;
(2)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诗》、《书》、《礼记》、《左传》、《孙子兵法》等;
(3)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中国瓷器、四大发明;
(4)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四大名著、国画、戏曲、舞蹈……
(5)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佛教……
(6)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爱国、诚信、礼让、团结、自强……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课本66页“格言谚语赏析”。



出示材料:
全球“汉语”扑面来  孔子学院“遍地花”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






过渡: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66页讲述历史故事的活动。
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
设疑:
1、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2、这三个故事所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那么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呢?
(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传统美德的九个主要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67页的连线活动。




教书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67页“相关链接”——‘南京路上好八连’。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从过去的“三件宝” 到现在的“新三件”;从过去讲节约要求做到的“五个一”到现在提倡个人消费做到的“五个一点”,虽然内容和形式变了,但优良传统的精神没有变。
设疑:材料说明了什么?



至此,我们的中华文化之旅结束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牢牢记住:我们都是华夏子孙,我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青少年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回答:
大山会说中国话,会表演中国相声。




学生展示活动:
学生将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准备的成果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中国汉字、古代宫殿建筑、中国戏曲、中国传统节日等。)



学生得出结论1:
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学生得出结论2: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学生回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学生回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生得出结论3: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活动“填一填”:
学生小组讨论填写,派代表回答。









学生得出结论4:
中华文化的组成: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
学生活动:
“格言谚语赏析”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学生得出结论5:中华文化的地位与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活动:
“听我讲故事”
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三则历史故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由代表在全班来讲。



学生回答:
忠贞爱国、诚实守信、贵和礼让。

学生在课本中找出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

学生活动:“连一连”
(学生连线后共同回答。)






学生得出结论6:
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通过学生对大山的了解引出本课内容“灿烂的中华文化”。






通过学生展示活动使学生首先从感性上对中华文化有一个了解和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有更深刻的体会。


























   通过“填一填”的活动引出下面的问题“中华文化的组成”。













   通过此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


   通过材料阅读分析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通过讲故事的活动使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此活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了解。






   通过相关链接的材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品质。














板书设计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产生:
2、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
3、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文化的组成:(六个方面)
5、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九大表现)
   2、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11:30:5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在起初对《灿烂的中华文化》进行教学设计时总觉得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觉得不敢随意评说。后来静下心来研究教材和阅读教师用书上对这一框题的指导分析,也通过其他渠道补充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慢慢有了些思路。我认为在教学这一课时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             度的把握。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深不可测,但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对文化挖的多深。课标中的要求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所以在拓展挖掘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过犹不及。

2、             量的把握。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的教学素材可以展示给学生。而且文化有丰富的图片等来展示和介绍,学生会有更形象直观的印象。但在展示中并不是“多多益善”的,如果只追求大量图片素材对学生视觉的冲击,那么本科的知识内容和体系势必被冲淡。所以上课要展示的素材必须是教师经过再三筛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的辅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3、               教学思路的把握。本课的教学思路总的来说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这符合学生学习知识、认知事物的规律。从各种感性材料的体验分析中获得理性的归纳,逐渐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无论是课前的预习准备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课前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搜集材料、思考问题的任务,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在全班展示本组成果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现欲很强,课堂气氛热烈。另外,我还非常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讲授法、情景设置法、比较法、归纳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也有阅读,有思考、有讨论、有交流、有展示、有评价。我觉得课堂上的“小组成果展示”和“听我讲故事”这两个环节实施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准备非常充分,语言表达优美流畅,体态大方。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随后在“阳光师训”的活动中,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示范课,我从中受益匪浅,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时代性和地方特色。联系与文化相关的时事热点,展示陕西的、西安的、阎良的独特文化,这样,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6 18: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