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教读本: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早上,一边吃饭,一边听英语磁带。

鲁鲁说:“以前老师发了一张表,让回家读课文,读了就打勾,交上去。好多同学都读了,现在不发表了,好多同学又不读了。”

我说:“你呢?”

“我正好相反。”

确实,一二年级的时候,鲁鲁最头痛的就是英语,完全没有兴趣,也不想学。我也不逼他,不想学就不学,每次都要临到考试之前了,才复习一下。好在那时学得简单,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竟也考得不错。老师有一次对我说:“李鲁挺聪明,平时单元测验都差得很,期末的时候一下工夫,每次都还不错。”我把这话告诉了儿子,并且有意夸大其词,“英语老师很欣赏你啊,说你很聪明,很有潜力,只要一努力,马上就上去了。”也许就是从那一天起,儿子突然就有了信心,也有了兴趣。上课不再怕回答问题了,回家也不再烦背单词了,课文也能读得通了,到了期末,成绩自然提高,信心就更大了,从此进入良性循环。

现在,老师不发表格了,也不布置作业,他自己却能主动学习。我知道,我再也不必为他的英语操心了。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本事再大也不能代替,(何况,家长的本事也是有限的,比如英语,很多时候我就已经没有能力辅导他了。)最终还得靠他自己。父母所能做的,只能是激发出孩子的潜能,把他的热情调动起来,让他自己干劲十足地学。

孩子的学习态度受很多因素影响,当他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时候,不要着急。孩子也是有自尊心、有上进心的,谁都不想落后,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如果连大人都稳不起了,心烦意乱的,孩子就更是不知所措。状态的转变需要契机,也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也许有时候就仅仅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那就耐心地等他长大,等他成熟一些了,状态自然会好转;也许有时是因为孩子不适合某个老师,老师也是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方法,有的孩子适合,有的孩子不适合。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孩子还不可能选择老师,遇上谁就是谁,所以只能加强沟通,让老师多了解孩子,让孩子尽量去适应老师;也可能是家庭环境对孩子不利,家长或过于暴躁,或过于严格,或过于溺爱,以及家里过于喧闹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状态。

在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家长更要有耐心,孩子越是怕学习,越不要逼他,把他仅有的一点自信都吓跑了。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像呵护一棵幼苗一样,再大的树也是一寸一寸长起来的,急也没用,水浇得太多,反而会淹死。

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力,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让他自己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一次我骂鲁鲁:“不争气!就知道玩!”鲁鲁委屈地说:“哪个小孩不喜欢玩嘛,我就没看见过一个不喜欢的。”

是啊,真要有那么一个,反而吓人。

玩是孩子的天性,大人要扭转孩子的天性,让他喜欢我们认为正经的事,比玩还喜欢,那得费多大的力气?几乎不可能。

所以,学习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点强制性,只是强制的程度和方法有区别。

孩子不可能理性地思考未来,而家长却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很多时候家长就只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管不管孩子并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管。

最高的境界当然是把大人的意志和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很难,需要高超的技艺和大量的精力。做不到最好,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至少不要让学习成为恶梦,不要毁了孩子的胃口。

说到胃口,学习还真和吃饭一样。

首先要让孩子有欲望。平时我不让鲁鲁吃麦当劳,但生日或儿童节可以例外,所以生日之前的好几个月,他都处于盼望之中。生日那天,真的可以吃了,你可以想像他的兴奋程度。

学习上某些大目标,你不能把它整成压力,而要搞成诱惑,就像生日吃麦当劳一样。鲁鲁刚学架子鼓时,我告诉他,你学了这个东西,可以自己打着玩,可以在班上表演,可以参加乐队,开演唱会,出唱片。他还真听进去了,说:“至少以后还可以像我们老师一样,教别人打鼓挣钱。”

学到一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外公要来北京了,你到时候要打一首完整的歌给他听。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目标被不断强化:外公要来了,打哪首歌呢?要不要放伴奏带?把耳机调试调试?打熟没有?外公要来了!

在家里能打给客人听了。六一儿童节在学校表演一下吧!刚开始他很紧张,不愿意。我就经常和他谈论一些问题。班上还有哪些学乐器的?上次他们表演了些什么?你打哪首歌有把握?这么大一堆鼓,怎么带去?穿哪件衣服?伴奏怎么办?会不会把同学耳朵震聋?总之,你不断地用各种问题和他讨论,渐渐地,这个表演就活起来了,不再是一件枯燥的吓人的事,而是让他感到刺激和兴奋。

学习是要有目标的。这个目标也许刚开始孩子并不接受。没关系,经常和他谈论,慢慢就接受了。不仅接受了,还慢慢在向那个目标接近。等到终于达到目标那一天,他一定会有成就感。不管最终完成得怎样,最重要的是保持他的欲望,走向下一个目标。今年鲁鲁生日就没有吃上麦当劳的凤香堡,人家不生产了。没关系,明年生日再来吃,没准儿还有更好的。

胃口的保持不仅要有美味来吊胃口,而且平常的一日三餐也要有节制。

不能灌得太饱。孩子已经学得很累了,脑子已经麻木了,你还要使劲往里灌,能灌进去吗?我看鲁鲁做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的时候,一定是他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的时候。有时晚上已经做到很晚,眼睛已经睁不开了,还硬撑着做。虽然我可以想出一些办法给他提神,但写十个字就要错五个,半天才写得完一行,继续写下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情况,我通常就不让他做了,干脆去睡。鲁鲁还是比较幸运的,遇到一个通情达理的班主任,我会给她写个条子,说明是什么原因没有完成作业,她就不追究了。

过多的学习是败坏孩子胃口的最大原因。但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孩子不可能逃离这个制度,家长就只能多操点心,想办法变通变通,调和调和。

让菜单多变点花样,也是办法之一。如果你每天都是做一大盆白菜炖肉,虽然营养有了,热量也够,但孩子总会反胃的。同样一天三顿饭,不妨多变一些形式,让孩子乐于接受。

英语是花时间比较多的事,我自己英语不好,没法深入浅出地辅导鲁鲁,就只能想一些小办法,比如每天早餐的时候,给他按下录音机,让他洗脸吃饭都在磁带的伴奏下进行。每次他玩电脑之前,都让他先玩一会儿英语。这一点还真得感谢他们英语老师,把教学用的多媒体光盘复制给学生。内容都是和课文有关的,很详细,很生动,还有各种游戏,挺好玩。经常玩玩英语游戏,课本的听和读就不成问题了。然后有时间再听写或背诵。鲁鲁以前最头疼的就是英语,现在他英语是各门功课中比较好的。其实也没花多少时间,就靠这些小花样,日积月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总之,想到孩子的辛苦,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压力,尽量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们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突然发现,儿子的英语我已经无法辅导,当他叽里哇啦地读出课文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他读的什么。

固然,我可以查字典,我也可以结结巴巴地读出声来,但是毕竟,我已经不如儿子熟练了。

这就像他当初学架子鼓时的情形。当他还在橡胶盘子上打节奏的时候,“一二一二”,我比他打得准。那时候我和他一起上课,他经常是打几段就回头看我一下,看我是不是在微笑着点头。

没有我的点头,他就心神不定。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最好的动力。那时候我告诉他,我们一起学,等你学到高级,我也学到高级了,以后我们一起参加一个乐队,你打累了我打,我打累了你打。或者多配一套鼓,我们可以二重奏,多酷——太合算了,咱们交一份学费,两个人学,太合算了!

那时候他的目标就是要超过我。为了打压我,他不惜霸占家里的鼓,一听我敲,马上就扑过来抢走我的鼓槌,自己打。

其实,战胜我太容易了。没过多久,我就不再陪他上课,我的技艺也就只是停留在“一二一二”的阶段,他却在进步。现在他已经可以打风格不同的歌曲,看他戴着耳机,和着CD的音乐狂打不止,我知道,他已经不需要我的鼓励了。

他是如此热爱音乐,有时候做作业做累了,他会说:“我想去打一会儿鼓,振奋振奋精神。”而很多时候,我不得不阻止他,因为怕影响别人休息。

热爱一件事,首先是因为它给你带来快乐。过程是愉悦的,结果是令人兴奋的,他凭什么不热爱?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如此。

我不知道那些被家长硬逼着每天练琴,每年考级的孩子,他们对音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那天晚上,鲁鲁一直喋喋不休地给我讲科学课上做实验,接电线什么的。学生分成了很多组,他们组是几个男生,用一种方法接,赢了。又换了种方法,“啪的一下,亮了!”又赢了。儿子讲述的时候,兴奋得满脸通红,“好想再做实验哦!好想再做实验哦!”他一直在念叨。

我告诉他,以后学物理,会有很多有趣的实验,这让他向往不已。

其实在知识上,我们并不比孩子占多少优势,我们所能做的,只不过就是鼓励他,让他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鲁鲁的英语在四年级之前是十分糟糕的。他性格内敛,人多的场合不敢开口,英语让他感到狼狈,感到失败和自卑,因而他讨厌这门课。我从来不曾责备他,也没给他报任何英语班,那种旨在考级的英语课程,简直从来就没有考虑过。

“不想学就不学。”我先是这样安慰他,然后在闲暇的时候,我们背几个单词,学几句最简单的句子。然后就是反复听写这几个单词、这几个句子。很快他就弄得滚瓜烂熟了,每次都得100分,每次都给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真了不起,英语天才耶!”

然后还是这几个单词,还是这几个句子,还是100分,还是热烈的拥抱,还是那句话:“真了不起,英语天才耶!”

儿子就有点云里雾里了,真把自己当成了天才。

然后天才就开始发威,要学更多的单词,更多的句子,向我挑战。

当然,我是经常失败的,很多单词我确实读不准,被他纠正过来,很多句子我也理解困难,只能和儿子一起查字典,一起研究答案。并非我真的弱智到那种程度,四年级的英语借助字典还是很容易搞懂的,但我必须做出那种吃力的态势,让儿子有机会帮助我,有机会展示他的能力。最后,我逐渐退出了辅导者的角色。

现在,给儿子听写单词,我只读中文,他自己读出英文,再写出来。我说:“我已经没法辅导你了,只能起个精神作用。你回家是没地方问的,只能在课堂上全部搞懂。”

我没法辅导他了,这并不是坏事。学习是自己的事,他必须自己学习。孩子脱离我们扶持的过程,就是他自己逐渐强壮、逐渐独立的过程,对父母的依赖越小,自己的责任就越重,我们反而可以放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质疑国家强制学英语的合理性、合法性。其实,在中国,被强制学习的岂止英语,相比之下,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对自己多多少少还算有用。

当然,强制终归是不好的,学什么,不学什么,都应该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想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才是你要不要学英语的理由。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学英语的气氛远没有现在浓厚。我一个朋友的母亲,突然联系上了一个美国亲戚,到美国去了。自从她去了美国,家里两个孩子都拼命学英语。姐姐是老师,有一定基础,弟弟是个工人,平时根本不读书,但还是恶补。后来两姐弟都被弄出去了。

有用自然就会学。不想学的人,多半是认为它无用。

对某些人来说,英语确实是无用的。尽管我们在与国际接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接轨,有的人可能终身不会和老外搭上一次话,终身也不会阅读一次英文书,对他们来说,与其花大量时间学无用的英语,不如掌握一门有用的本事。

那么,“有用的”本事是什么样的本事呢?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世界越来越趋向于采用共同的标准、共同的语言,而这个共同的语言就是英语。英语已经是世界语,渗透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可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在这种语言的影响之下。

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文化,是思想和知识的载体。人生有许多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进入新世界的钥匙,少学一种语言,就少了一把钥匙,那道门以及门里的世界,就永远向你关闭了。

不懂英语,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人。这种趋势在未来的岁月中将越演越烈。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家都说要扭转强制学英语的现状,那么,如果真的可以不学英语了,英语不再是必修课、必考课,是否所有的学校还会设置英语?还会保持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这样一来,很可能英语又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大量平民子女因为得不到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掌握不了这门重要的工具,在生存竞争上又处于劣势了。这对平民子女来说,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英语已经是世界语,这是个现实。要想在个人发展上有更大空间,就必须学好英语。即使是汉学家,不懂英语也是跛脚的,即使你想研究中国历史,也能从英文资料中得到极大好处,这一点,真正有见识的人会有同感。

既然如此,国家强制学英语,实际上是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机会。如果英语变成可学可不学的东西,只怕大量下层民众会在这个问题上吃亏,只不过他们自己不一定意识到而已。

现在的问题不是太强调,而是强调不够,真要做到了“从娃娃抓起”,社会上真要有了英语环境,孩子们的学习也就不会这样吃力了。

香港、台湾、新加坡,民众的英语水平普遍比我们高,虽然他们很重视英语,却并没有学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没有被废弃,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我们保持得好。

对现实的争论一时难有结果,对个人来说,更重要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学,而是怎样学。落实到自己身上,每天坚持听十分钟磁带,背十分钟单词,也就二十分钟,只要坚持下去,你就可以和别人拉开距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人其实都只能在某个特定的圈层里生活,比如皇帝,假如把他投入劳动人民中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怕活得很惨。同样,把一个劳苦大众弄到皇帝的宝座上,只怕他坐不了几天,宫廷里杀机四伏,能不能保住小命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人要安分。这个“分”,就是你的能力,你的背景。当然,“安分”并不是让你不要梦想,不要奋斗,不去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要你脚踏实地,立足于自身这个圈层,积蓄足够的能量,看清圈子的缺口,从最有利的地形突围。

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价值,也都有自己的门槛,我们所谓的人生理想,其实就是进入更高的圈层,跻身社会等级的高端。

现在不少人批判英语过热,英语为什么热?不是中国人天生就爱大着舌头说话,而是利益使然。因为大众看清了形势,身处自己这个无权无钱的阶层,凭空创业的成功率很低,只有学好英语才能当白领,拿高薪,做海龟,进外企,才最有可能进入上层阶级,名利双收。

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的确是不需要英语的,但下层人民的理想生活却很需要英语,他们自己这一辈子已经不可能脱胎换骨,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自己的子子孙孙都不要再混在下层的圈子里了。

他们要奋斗,要奋斗就必须学英语。谁叫美国是世界老大呢!谁叫英语所代表的是一个强势世界!人家强势,你不得不服。

学英语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形势所逼,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对他们未来的耕耘,是他们的梦想之所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个人如此,民族如此,国家如此,一切社会力量,其实都是势利眼。

作为这种势利眼的产物,中国的教育制度就将外语(主要是英语)放在了一个实际上的至尊地位: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硕士、博士,长达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唯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工作以后,很多领域的职称评定还将英语作为必考科目!这就意味着,英语不学好,你接受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权利,以及工作以后职称晋升的权利,都有可能被剥夺。

这就是现实。不管它是否合理合法,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只能面对。

看世界形势,美国在短期内不可能衰落,英语世界在短期内还将保持强势,中国虽然当不了世界老大,但也不会放弃与国际接轨。所以,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只可能越来越高,英语在教育中的分量,只可能越来越重,英语在个人前途上的重要性——你就自己去掂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要不要读奥数班?这是个问题。

尽管专家们一再呼吁给奥数降温,教委也取消了官方的小学奥数竞赛,但我还是打算给儿子报奥数班。

专家说得有理,我承认。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因为,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已经成了资源配置最不均衡的行业之一。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都集中在重点学校,如果你考不上重点,就意味着得不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你的发展就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你就吃了大亏。重点和非重点之间,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非常大。人与人之间天资原本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差异巨大的成长环境,却可能使人的命运有着天壤之别。

现在教育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关部门一方面在批评择校风,一方面又用倾斜政策来扶持重点学校,致使重点学校越来越豪华,与普通学校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弊病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我们要抨击,要为建立更公正合理的社会而奋斗。另一方面,在我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跻身于更好的环境。

说起来很自私,很势利,没法摆到台面上来说,所以专家和官员都只讲大道理,不提自己的孩子。但我们是平民百姓,我们就算是胸怀全世界,也只能管得了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现实。只要学校间的巨大差异还存在,只要重点学校录取学生的标准不变,家长们就一定会用这种标准训练孩子,武装孩子,使之成为合乎重点学校要求的学生。这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

话又说回来,绝对公平的事是不存在的,绝对平衡的教育环境也不可能出现。人与人不同,校与校不同,即使今天的标准变了,明天还会有新的标准出现,孩子们又会以新的标准武装自己。明天的孩子即使不学奥数,还会学其他,竞争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在现阶段,当所有重点学校都把数学和英语作为入学考试最重要的项目,所有重点学校的入学考试都必然包括超过教学大纲的奥数题,那么,送你的孩子去奥数班、英语班,那就是明智的、必须的。否则你就只有不和他玩,什么重点不重点,少来那一套!这倒也是一种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14: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