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4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刊文摘?哲理短文精选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自然之道
7个旅行者和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达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那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海龟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他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便可能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
那天上岛时,已近黄昏,旅行者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啄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看着眼前的一幕,旅行者们发出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唤。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现在做向导的幼龟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沙滩上无遮无挡,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数十只幼龟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物。
看着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旅行者们都低垂着头。向导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危害。”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穷奢极侈亡国菜
  清代饮食业是病态的繁荣,尤以晚清为甚。上海、广州、苏州、天津、北京……都流传过一些“唬人”的烹调秘方。不外穷奢极侈,失去理性的招摇。
著名的文人冒辟疆买走名妓董小宛那位 曾大宴天下名士。请到一位京师头等厨娘,问她需要什么材料 “席有三等:上等需用羊五百只、中等三百、下等一百。其他物品随用随取。”主人备中等数目,看她如何处置。
那天,厨娘应约,随从百多人,她自己珠环翠绕,高座指挥,下人奔走厨房刀砧间听从调遣。———那三百羊,每头只割下唇肉一斤备用,其余全部丢弃。旁人惊问故,她答:“羊之美全萃于此,其他皆腥臊不足用也。”
又有河运总督驻清江浦,国家每年拨给治河经费高达数百万两白银,实际用于工程不到十分之一。他家设宴,上了一味猪脯,与会皆赞叹精美无比。客人上厕,忽见无数死猪枕藉于地,才知席上一道菜,即此猪群里脊肉。生前闭锁空屋,壮丁执竹竿追打,由它们号叫奔绕至死,立刻划取背上一片肉,乃全身精华集中处。余肉失味,不堪再食了。———会吃,吃得好,又吃得起。是的,但清朝亡了。                      摘自《水云散发》,作者李碧华


英国家庭的“绅士教育”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孩子没有理由的娇宠,犯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家长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为的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家长体罚孩子。
在一般的家庭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或欺负幼小孩子,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英国人认为,作为一个绅士,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的、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大有作为。所以,即使孩子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
摘自8月15日《中国幼儿》作者叶运生


生命是一种责任
赵吾文在8月20日《中国妇女报》撰文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五名队员失踪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样一条消息:五名队员中有一名来自农村,他的家庭为了供他上学已经欠下了10万元,为了支持他的这次登山行动,父亲又欠下2000多元外债。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个孩子就是他们的未来和希望,但这个希望随着这个生命瞬间消失而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一生的痛苦和债务。
通过社会的认可获得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里,过多的一夜成名被认同为最捷径的成功方式,现实的浮躁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大学生的冒险心理。对于还没有来得及面对生离死别的年轻人来说,还很难真正理解生命的责任,但一个生命的产生和消失,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十分深远,所以说没有人可以随意将生命置于无谓的牺牲。
生命是珍贵的,我们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据悉,登山前各种数据证明希夏邦马此时根本不适合攀登,他们自身的条件也根本不具备攀登希夏邦马峰的可能,而他们却一味地攀登了。在这里,我并非只想指责已经离开我们的五位同胞,而是想说,当我们做出有可能献出生命的冒险时,我们要仔细考虑其后果,因为,生命并非只属于某个个体,它和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起了施罗德
公车私用一直就不是个别现象。今年元月至6月,阳新县31个行政单位的小车预算费用是256.8万元。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仅专车费用就如此惊人,那么,全国那么多县、市小车的开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这也难怪老百姓要愤愤不平。
由此,我想到了德国总理施罗德,由于曾经离婚三次,施罗德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于是这位掌管德国经济命脉、发誓要振兴德国经济、降低失业率的总理,被迫为自家过日子勒紧裤腰带。虽然政府专门为他在柏林区建了一座豪华别墅,施罗德却无法享受每月1480英镑的租金、加之来回的交通费,令他望而却步 。他只好带着妻子住在一套两室的公寓中 每月366英镑,离他办公室只有20步之遥 。公寓里只有一个卧室、没有窗户的浴室、小小的厨房和餐厅。如果继女来这里度周末,施罗德夫妇的双人床旁边就要多一个“露营床”,三人睡一个房间。
为了省钱,施罗德私事外出一般都乘火车,而且只能选择二等车厢,德国政府给他配备的高级防弹轿车不是其个人财产,如果周末使用必须按规定付费。为了省钱,只好不用,而改坐自己的“大众”车。施罗德每周只雇得起一次清洁工,而现任妻子、堂堂德国第一夫人多丽丝?施罗德不得不亲自买菜、下厨、熨烫衣服。
德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我们是否也应该采取“拿来主义”。
摘自8月17日《亚太经济时报》作者郭振亚


三百年校庆与一分钟致辞
我刚到耶鲁大学进修,恰赶上该校庆祝三百周年校庆。
盛典伊始,立马给我一个不小的意外:上台致辞的堂堂耶鲁大学校长,竟然是刚才排在我前头的那位随大流入场的银发老人他和别人一样把入场券交给门卫,门卫也和对别人一样,把一条作为进出凭证的蓝纸带系在他的手腕上,与众不同之处只是他西装笔挺,在人群中比较显眼。
“今天,我们不要只说耶鲁的历史上出了五位美国总统,包括近几十年来接踵入主白宫的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也不要只说耶鲁是造就首席执行官最多的大学摇篮。我们更应该记住,耶鲁的毕业生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奖、五位诺贝尔化学奖、八位诺贝尔人文奖和八十位普利策新闻奖、奥斯卡电影奖、葛莱美等奖项的获得者。耶鲁,我们的耶鲁,自始至终坚持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理念 ”一座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回顾自己三百年的辉煌,不到一分钟,寥寥百余字。                         摘自《党员特刊》第8期


德国的“家庭小工厂”
在德国我亲眼见过许多德国“君子”愉快地从事各种体力劳动,以“君子”之手干“小人”之活儿。例如议员在家里爬到房顶修整瓦片,坐在梯子上粉刷墙壁;大公司老板在庭院里满头大汗推着剪草机来回奔忙;大学文科教授自己组装电脑,设计连接家庭电脑网络;学者修打火机、配钥匙、安装上下水管道等等……
我结识的德国朋友中不乏动手能力特别强,一专多能者。这并非天赋,也是后天培养锻炼出来的。德国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单层或若干层小楼房,房内有面积很大用途不同的地下室,但几乎家家都在地下室里辟出一间“家庭小工厂”,供大人和孩子在这里维修、拆卸、安装、加工制造、做实验等等。
卡尔先生是研究欧洲古代哲学史的教授,一天他带我参观了他家地下室的“小工厂”。这间“小工厂”简直是个工具展览馆,从原始工具到现代化工具,从木工、瓦工工具到钳工、焊工工具应有尽有。
卡尔的这栋三层小楼房除了设计和盖房是请人帮忙,余下的事情都是他自己干的,如房屋及地下室装修、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和安装等。卡尔告诉我,绝大多数德国人都自己装修房屋,把家庭内部装修当作调节家庭生活情趣、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的乐趣。尽管德国人普遍富有,但在家庭室内装修上并不攀比豪华,他们觉得家庭装修用钱来堆那是愚蠢的。
卡尔告诉我,凡事自己动手干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此来影响和培养下一代。卡尔说:“德国人重‘身教’轻‘言传’,要用父母的行动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一切靠自己而不能坐享其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摘自《妇女之友》第8期作者黄学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作文评分要不要道德尺度?
《解放日报》8月16日刊登王宪华的文章说,最近一篇题为《潘金莲的选择》的高考作文,被一些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考试的题目,叫做《心灵的选择》,这位考生却写了“潘金莲的选择”,开始阅卷老师只给了20分,满分60分,后经数十位阅卷者讨论,分数扶摇直上,评卷指导委员会委员们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又给了相当高的分数”。
据介绍,《潘金莲的选择》一文,从潘金莲自身的角度,分析了选择武大郎和西门庆的种种利弊,最终其“心灵”选择了西门庆。
凡读过《金瓶梅》或《水浒》等小说的人,对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这些人物形象都不会陌生。虽然这些年不少人为潘金莲抱不平,认为她其实也是那个社会的受害者,但西门庆流氓恶棍的帽子似乎是摘不掉的。
虽然潘金莲自有“心灵”选择西门庆的自由,但一位当代考生为这种选择寻找种种理由,高唱赞歌,居然得到评委们的嘉许,就有些不可思议。不妨作一假设:如果顺着文章思路写下去,陈世美就有充分的理由换老婆;如果从古代小说人物写到当代现实人物,那么成克杰们的情妇“心灵”选择成克杰们,都会“自有一番道理”。而如果真有一位考生以此为素材写一篇作文,“言他人所不敢言”,不知阅卷者们能给多少分。
由此,文章提出了一个疑问,除了艺术尺度,作文评分还要不要道德观、价值观的尺度呢


评卷老师﹃心灵的选择﹄
8月1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草的文章,对今年高考作文的评分状况作了评析。文章以两篇作文为例:
例1:《爷爷,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叙述“我”在到省城参加英语竞赛之前得到了爷爷病危的消息,是去参赛还是去探望爷爷 “我”最终选择了参赛,并拿了一等奖。回来后爷爷已经去世,“尽管我没有与爷爷说上最后一句话,但我的一等奖一定会给九泉之下的爷爷以最好的告慰。”此文得57分。
例2:《我无怨无悔》,叙述“我”经过层层选拔,与学校另一名同学获得了数学竞赛决赛的资格,在决赛将要进行的时候,“我”舍弃了竞赛,选择陪伴癌症晚期的奶奶度过人生最后时光。“我”的那名同学因竞赛获奖而保送上了重点大学,而“我”却失去了那样的机会,今天还在考场上拼搏。但“我”无怨无悔。此文得37分。
文章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上并无大的差别,不同的就是面对同一事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对这些选择,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也应当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在作文评分者心中显然有优与劣之分。选择拼搏、奉献的往往得高分,而儿女情长的却不被人欣赏。所以,一般情况下,评卷者在心灵上肯定的是理想的、高尚的,而非人情的、平凡的。
另外,今年作文高分多集中在这样的题材中::拾到钱包后经过“心灵的选择”上交;面对大城市的诱惑与“大山”的需要时选择“大山”;公共汽车上有高分:经过“心灵的片刻犹豫”,“我”给别人让座或者勇斗扒手;填志愿时毅然选择黄土高坡、青藏高原。
作者认为,这些内容已成了一种流行倾向,占到了惊人的比例,如果评分人不假思索,一律给予高分,那么就一定会误导一届又一届学生在作文中写虚事、抒假情。而今许多学生一写作文就玩虚的,高考作文评分的误导对此是难辞其咎的。


成本及其他
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告诉我:学经济学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记住两个字就可以了。这两个字是什么呢就是“成本”。
有一个与企业有关的例子。人们总是以为投资的成本就是投入资金的数额,其实这是不完全的。投资的成本除了钱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投资者接下来要花的时间。如果你投资股票,你得盯着行情;如果你投资2000万元办一个分公司,除了事先的考察论证之外,事后你还得花时间去听汇报,派人去审计,听汇报的时间就是新的成本,因为你不能做其他的事了,于是产生了机会成本,派人审计的费用也是新的成本,就是最后要退出,也还有一个结清契约的成本。更简单的例子是,你投20块钱,到书店去买一本书,如果回来要看它,你就得投入时间,时间就是得到这本书的知识的新的成本,如果你没有时间看,20块钱投资就浪费了。
生活中到处可见成本:向前迈一步的成本是不能退一步,欢乐的成本是忘却痛苦;偷懒的成本是失去工作,勤劳的成本是引来忌妒;学习的成本是寂寞,思考的成本是孤独;清高的成本是失群,随和的成本是被轻视;权利的成本是义务,贪图享乐的成本是虚度年华;分工的成本是知识的分立和信息的不对称,合作的成本是个人服从组织和兼容并蓄;规范的成本是创新,创新的成本是风险……呜呼,死的成本是一无所知,而生的成本是喜怒哀乐愁
摘自《一个民企经理人的思与说》,作者郭梓林

“如果”或“下次”
一位资深精神病医生退休后,写出了一本医治心理疾病的专著,书中有各种病情的治疗方法。
有一次,他受邀到一所大学讲学。在课堂上,他拿出了这本厚厚的著作,说:“这本书有1000多页,里面有治疗方法3000多种,药物10000多种,但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归纳为四个字。”
说完,他在黑板上写下:“如果,下次。”
医生说,造成自己精神消耗和折磨的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考上了大学”、“如果我当年不放弃她”、“如果我能换一项工作”……
医治方法有数千种,但最终的方法可以归纳成一种,就是把“如果”改成“下次”:“下次我有机会再去进修”、“下次我不会放弃所爱的人”……
摘自7月28日《深圳商报》作者陆勇强


尊  重
前不久,一批台湾作家来江苏访乡采风,著名诗人余光中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演播室里见到阔别54年的老同学李镇东。当主持人问李镇东读过老同学多少首诗时,李镇东的回答多少让在场的观众有些尴尬。他说:“没读过”
余光中笑了。观众们也笑了。
不读老同学的诗,似乎并没有妨碍李镇东与余光中成为好朋友,他们在演播室内相拥而泣……忽然悟出,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而尊重其实是一个多项选择题,对朋友的兴趣、爱好、性格、事业,可以全部“情投意合”,也可以在某一点上相知、相通、相谐,有时候甚至可以“背道而驰”。真正的朋友总是非常尊重对方的选择。“尊重”的答案丰富多彩。
一直以为,尊重就是认可、赞同,绝不否定、舍弃,现在想想实在是有些误读。朋友,其实只要彼此内心尊敬、重视,足矣。我们应当给对方自由发展的空间。强求“你唱我和”、“步调一致”,甚至唯唯诺诺、召之即来,其实早已搀杂了别的成分。
摘自8月10日《新华日报》作者周云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的语言特色
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到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心中本来有千言万语要回答,然而他却把千言万语凝结为两个字:“等待”。
1975年,邓小平狠抓各行各业,特别是军队的整顿。1975年7月1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题目就简单朴素:《军队要整顿》,内容更是抓住要害,狠抓五个字:“肿”、“散”、“骄”、“奢”、“惰”。简单明了,掷地有声。而且说了就做,做就做好,为此后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军事基础。
1975年冬天,毛泽东要求邓小平主持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评价的决议。可是邓小平在这样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对毛泽东也不肯让步。他又是言简意赅地回答:“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遑论魏晋。”他宁可被再一次打倒,也不在原则问题上做交易。
邓小平退休之后,他的女儿毛毛准备写一本书《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没想到邓小平居然只回答三个字:“跟着走。”


素质是一种积累
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歌手的素质考核引起了观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本届大赛的素质评委滕矢初认为,素质是一种积累。
他说,在第七届歌手电视大奖赛之前我一直担任大赛的乐队指挥,记得在一次比赛前的排练中,一个选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赛歌曲都是新歌,很多通俗歌手习惯口传心授,不识简谱没有音准,所以他们总是让我给他们一个音,但只有一名选手例外,他自己拿起小提琴拨了一个音出来,他在那次比赛中表现得很出色,事后我知道他儿时学了6年小提琴。作为一名歌手会一件乐器是一件好事。有些媒体认为,第十届加入乐器测试是一种哗众取宠,或者说有些做秀成分,我觉得这样说不够客观。一个孩子能自觉成长固然好,但外界施加一些压力帮助他成长有什么不好我想再过几届,也许我们的选手都可以用一种乐器演奏自己参赛的歌曲。素质测试也如此,电视歌手大赛从第八届开始加入素质测试,三届下来,褒贬不一。我认为,参赛歌手表现出来的素质虽然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一个人的素质是要靠时间来积累的,对于选手来说,比赛中答对答错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参加大赛前积累知识的过程。据我所知,为了参赛,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复习提纲,解放军艺术学院有20多万字的大纲,一般参赛前一年他们就进入复习状态。所以说,大赛的素质测试虽然从屏幕上看没有明显的成效,但是对于参赛的选手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另外,素质测试对于评委也是一种督促、一种学习。假如说有这样一道题:请说出舒伯特两部作品,对于选手来说只要知道两部作品就可以得到分数,但对于评委来说就要了解舒伯特600多部作品的60%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当评委。所以说,素质测试对于选手、对于评委、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一种督促。
摘自8月7日《光明日报》


谁是穷人?
《你为什么是穷人》一书正在全国热销,我原以为这是一本调查中国低收入阶层的状况和贫困原因的书,随手翻翻才知道,它是借用“穷人”这个词,来概括、评价、嘲笑、引导那些刚富起来的有钱但缺乏某种时髦“品位”的那一类人的。文中说“穷人吃肉,富人吃菜,穷人白胖,富人黑瘦———赘肉是穷人的标志;穷人的名片总有许多虚头八脑的头衔”;“他们月收入几千,整日轮请吃饭、结伴美容、拉帮购物、集体泡吧;他们喝可乐、吃汉堡包、看流行卡通,生活奢侈,还成天把年薪挂在嘴头”等等。很明显,这类“穷人”与我们常说的穷人毫无关系。
这个作者不是始作俑者,而是在城市上层人中流行的一种漠视和歧视穷人思潮的个体反映。导演冯小刚去年对记者大讲自己是一个农民,刚刚走红的演员雪村也称自己是农民。他们为啥要用农民来形容自己呢是在用农民的朴实、贫困和默默无闻来表示自己对成功、显赫、荣耀、金钱的轻视;用农民来反衬他们的成功人生。
中国真正的穷人们为什么这样穷怎样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教育投资不公、社会资源分配倾斜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个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一个应该有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你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也就罢了,但你绝对不能拿“穷人”这个词作为开涮的工具,要知道,真正的穷人们看了这样的书,他们会骂娘的。
摘自7月26日《大河报》


驻美外交官碰到的尴尬事
张海洋是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的商务领事。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很多国内来美做生意的、招商引资的。也碰到过很多因为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事。他说,举一个小例子。某市市长到纽约去招商引资,带着一个代表团去。某市外办给我们使领馆发一个传真,他在安排方案里提了很多要求,其中有一条要求写着:“请安排少年儿童到机场迎接,并安排女青年献花。”这是某外办发来的传真。我当时觉得这帮人没睡醒,这都什么时代了你到了美国,要求少年儿童接机要求安排女青年献花这是什么状态这说明对美国文化的不懂。在东方文化里面,老美来了我们也是少年儿童迎机,我们是表达心意了,但是老美不欢迎,他感觉少年儿童不上学,还要在这儿晒着太阳。
再比如去接了很多代表团,一年接100多个团,带着去大公司,惠普、思科、英特尔,我们说这是个省长,你们得副总裁、总裁出来。人家百忙之中出来,出来谈了两句,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谈不下去了,都睡觉了。开始我感觉实在看不下去了,我觉得这帮人素质偏低。后来我想想,素质是一方面的问题,这里面又是对西方文化不太懂了,这种睡觉是时差问题,有几个是不睡觉的:第一,私营企业的老板不睡觉,他能克制住,因为那是关系着自己的利益;还有代表团的头儿不睡觉,因为他有面子问题,他底下的人在看着他;底下那些人、政府官员,又不是头,又不是他发言,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其实不见得他素质特低,就是时差。你说让你24小时不睡觉,再让你去谈判,没有不睡觉的应该怎么办?
摘自7月31日《北京青年报》


学学人家的整洁习惯
石河在8月2日《光明日报》上撰文说,近日一位朋友从海外回国探亲,我认为他一定会为国家这些年的发展称赞不已,不料他竟摇摇头说,硬件发展不错,软件还差得远。以他所居住的国外城市住房为例,如果你沿着清洁如洗的蜿蜒小街前行,就会看到几乎每一幢住宅前的小花园都经过精心的修剪,许多简直就是艺术品。盛开的鲜花、别致的绿篱和草坪,各有特色的山水盆景,目光所及美不胜收。走进任何一幢形状各异的住宅,尽管也许这幢房子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让你几乎看不出这是旧房子,因为房主平时非常注意房子的整洁和维护。
而对于中国,这位朋友说,讲究家园美、维护和清洁房屋的习惯,大多数人还没有养成。现在可以随处很容易地看到,一幢刚使用没有几年的住宅楼,楼梯间、入门处、过道就都变得相当脏旧,好像几十年的老楼———白白的墙上几个大黑脚印子,丢弃的纸箱瓶子无人清理,灰尘满地,各种小广告贴满门窗。
一位加拿大朋友曾对笔者说,中国人表现出来的对现代化生活不习惯、不适应的状况,是和他们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他曾参观过江南一处富裕的农村,这个村家家修起了楼房,但让他感到惊讶的是,每一处楼房外都污水横流、道路泥泞,农民家里,依然凌乱、脏差,距离现代生活标准还很远。
笔者在此不禁想到,什么时候,人们都学会了保持房子与周围清洁的时候,中国才会变成真正清洁怡人的绿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丁肇中的“不知道”
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提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够这么坚定和正确呢 ”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谁心里都明白,因为在已经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在这里面没有必然么 ”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 ”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丁肇中的严谨态度,的确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也许在普通人看来,取得了丁先生如此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张口闭口都说“不知道”,显然太失颜面,甚至是有失身份的。然而,这就是作为科学大家的丁肇中,他认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摘自7月30日《中国商报》作者周士君


学生可以不喜欢课文吗
7月29日《文汇报》刊登朱华贤的文章说,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会在朗读课文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 ”据说这个环节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文章作者在旁听一堂语文课时,一位小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却说:“都不喜欢。”为此,老师批评他“自以为是”,他心中却不服。课后他告诉作者:“课文中的小珊迪人都快要死了,还记着那一点点钱,我不相信。”
文章认为,当下的一些中小学教师都把教材说得完美无缺,特别是名家名篇,甚至把它吹得神乎其神。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受益。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偏狭的理解。对教材,仰慕、赞叹、崇拜,是一种学习;质疑、挑剔、批判,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一种更深刻、更具个性和更富创造性的学习。应该给学生不喜欢教学内容的权利,为什么一定要硬逼学生违反意愿地说喜欢呢 这是对学习个性的压抑,也是对差异的蔑视,更是对学生独立思维的无情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少穿就要挨冻
前不久,我们接待了来北京讲学的香港某大学心理系的张博士和他的美国夫人。一下飞机,住进宾馆,张夫人告诉孩子,换好衣服,一会儿要出去吃饭,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不多时,7岁的大儿子换好一身短衣短裤,走出自己的房间。我们想,北京的温度比香港低,妈妈应该提醒孩子,让孩子多穿点才对。这时3岁的妹妹穿着一条红裙子也走出来。妈妈看了看他们,什么也没说,和大家一起出了门。
一会儿,孩子就有点冷了。妈妈看着他们发抖的样子,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从背包里拿出长衣服递给兄妹俩,孩子二话没说就穿上了。
如果是在中国家庭,在出门前,母亲少不了絮叨,还可能会坚持让孩子换上衣服,如果孩子拒绝,则可能有一场争吵和哭闹。张夫人这样做的妙处,是鼓励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同时又让孩子自己去承受行为带来的后果,穿得少就要挨冻,下次孩子就会注意天气的变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更注重研究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称之为元认知。一般来说,孩子对自己认知过程并不清楚,对自己行为能带来的后果也无法预料,但是出错之后,孩子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去找原因,这恰恰是孩子元认知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机。而这又恰恰是父母们所容易忽略的。因为面对简单常识,父母们太容易过早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做,而不是让孩子去思考和尝试。


住院鉴定
前不久,本人在清理书柜时,意外地发现一份30多年前的住院鉴定。现今看来,堪称奇文。
1968年7月本人因患急性肾炎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O三医院内一科,一年后病愈出院。出院时医院写了一份住院鉴定。抄录如下:
“该同志入院以来,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狠批???‘活命哲学、单纯治病’的思想,路线斗争和阶级斗争觉悟不断提高,树立了为革命而治病的思想,坚持用毛泽东思维武装头脑,统帅一切,因而正确对待疾病,并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与病魔作斗争,恢复了健康。
该同志任伤病员班长,工作积极负责、主动,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同志,尊重领导、医护人员,遵守院规,积极配合治疗。并怀着对毛主席无限忠于的红心,积极挖掘祖国医学金库,上山采中草药,出色地完成了支部交给的各项任务。”
摘自7月23日《羊城晚报》,作者张远环


崔永元:教育常让我忧虑
《光明日报》7月23日刊登了记者对崔永元的专访,就教育问题谈了他的忧虑。现摘登如下:
教育是常让我感到忧虑的事情,其中最大的忧虑是如何教人做人这一点。我个人认为,这是教育的主旋律。比如我带女儿去溜冰场时,发现小学生之间交往的表情、语言词汇、对别人的态度,表现得毫无教养。但如何做人的教育主要是在中小学完成的,学生到大学阶段就基本定型了,可塑性很小。
崔永元说,这两年,我去韩国比较多,韩国对孩子教育有很强的主流意识。染头发,皮鞋比我们的长出半个来,这样的打扮在中国可能就是不良少年,缺教养,但他们教养特别好,真的是既时尚,又健康。我带回一个韩国孩子写的书稿,叫《我是韩国人》,这孩子叫申世庸,他哥哥早早去了美国留学,他也想去,13岁,他参加韩国的绘画比赛,得了冠军,就真的因此去了美国。在那儿他作为外乡人曾被欺负,鼻梁骨一共被美国孩子打断过13次。但他毫不示弱,发愤学习。每个假期他们的母亲都要求他们回韩国,看看韩国的变化。后来哥俩都在牛津大学毕业了,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国家找到很好的工作,但是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回到了韩国。
要说孩子不好教育,这个家庭更难,因为他们家太富裕、太有钱了,他父亲参加过韩国总统的竞选。听听这个20多岁的韩国现代青年是怎么说的:“把此书献给将肩负起国家重任的年轻人和我热爱的父母、哥哥、朋友们”,好像我们四五十岁的人说的话。
崔永元说,现在的孩子们接受的社会教育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书、刊、杂志、广播、电视。一些对歌星影星的过度宣传,使孩子们心中几乎没有英雄。一个民族心目中没有英雄是挺可怕的。





孔庆东:我给歌手出文化题
今年的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文化素质题的一部分是孔庆东出的。他在7月23日《北京青年报》撰文介绍了其中的内情。
孔庆东说,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委托我出题时特意强调了两点:一是题目的难度要低,要限制在初中和小学的水平,我体会就是题目要具有常识性,要照顾歌手们的“学问”;二是题目要出得有意思,不要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不能连傻子也一答就对。
可是我的出题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在“观赏性”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大获成功。在大奖赛期间,我得知许多观众不是看歌手的演唱,而是专门看歌手答题。歌手一答题,他们就瞪着眼睛等着歌手出丑,然后开怀大笑。我6岁的儿子看到歌手回答说鲸鱼是鲨鱼的一种时,笑得满脸是牙,因为他3岁时就在电视上知道了鲸鱼是一种哺乳动物。我没想到的是,歌手的出错率如此之高,好多并没想难住歌手的题目竟然大显神威,而且歌手事后对自己的无知不但不愧疚,反而对文化素质题目有点“恼羞成怒”。
我想,一个经常高唱“我爱你中国”和港台歌曲的歌手,竟然不知道日月潭在台湾,你还是不是中国人 “国子监”答成了“太子的学校”,这还算沾个10%的边儿,我真怕那歌手答成了“国家监狱”甚至“太监的一种”。说孔子写字时是写在“牛骨”上,这充分暴露出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没有感觉,我们家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成员都知道是写在“竹简”上。
对歌手们的“羞怒”,我感到遗憾。看来,应该羞怒的不是歌手,而是那些被歌手的耀眼光环所欺骗的“追星族”,是那些拥有常识的忠实的电视观众,是那些还懂得“文化”重于“艺术”的普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高考作文题应突破文化盲点
7月18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的文章说,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太多关涉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盲点。其实地域、山川、建筑、戏剧等等文化莫不可以关涉。文章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不要离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太近,不要过于趋附当年社会热点、潮流。作为文明之邦,文化大国,让咱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多一点文化气息和意味吧。历览多年高考作文题,命题者一味关注“大”关注“宏”,轻视“小”而“微”;一味引导高亢、华丽,轻视真实、质朴。譬如,“亲情”,又是几十年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盲点。
7月3日,台湾也进行高考,看看他们的作文题:“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试以‘对镜’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长不限。”
此题关涉对“个人人生”的沉思。
再看看,美国高考作文题:“人类总会犯错误,但他们也有伟大的时刻,其中之一,在我看来,就是。要求:将这个语句填写完整,内容可以是文学、历史、时事和你自己的经验中的例子。用这句话作为开头,完成一篇有条理的短文,解释你如此积极地看待某时刻的原因。”
这样的题目,小巧质朴,充满哲理。
因此,作者认为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而不是让考生一味揣摩命题者、阅卷人喜欢听什么。


赚快乐
小镇里有一对夫妻。男的在外面开了一家公司,公司生意红火,他没日没夜忙碌,很少时间在家。儿子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读书,几个月才回来一次。女人一个人呆在家里,终日无所事事,日子过得不快乐。。
男人想让她快乐起来,就对她说:“你去亲戚朋友邻居家串串门吧,跟他们聊聊天,打打麻将,你会开心的。”女人于是去亲戚朋友邻居家里串门,聊天,打麻将。果然开心了一段时间。但只是一段时间,话题聊完了,麻将打腻了,她又变得不开心了。
有一天,她对男人说:“我想开间花店。这里还没有人开,一定能赚钱。”男人说:“这主意不错。”花店很快开张了,女人每天去花店料理生意,她变得忙碌起来了。
来买花的人很多,女人干得很开心。可是过了几个月,男人算了一笔细账,却发现女人根本不是经商的料子,她经营的花店不但不赚钱,还倒赔进去不少。
我问他:“你老婆的那间花店还开吗 ”他说:“还开。”“是赚是赔 ”他说:“赚。”“赚多少 ”他神秘地一笑,经再三追问,他才悄悄告诉我:钱是一分没赚到,赚的是快乐。
摘自6月7日《市场报》,作者廖钧




重  要
一次路过一个岗亭,一位骑车闯红灯的女人被交警抓了个正着。交警公事公办,扣车、教育、给她小旗让她抓住一个像她一样的违章行人为止。女人开始求情。“我正急着回家呢 ”交警不说话。“我晚上还要上晚班呢 ”交警还是不说话。“我的孩子还在幼儿园呢。”交警开始看着她。“如果我去晚了,他肯定会哭的。”交警说:“既然你有这样重要的事,那么你去吧,下次可注意了。”
交警认为最重要的事是一个孩子看不到母亲的哭声。
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去年夏天,突然下起了小冰雹,他正在给孩子们讲授课文。孩子们看到地上的小冰雹在欢快地滚动,全都把目光投向了窗外。一会儿,冰雹雨停了。他说:“孩子们,既然你们那么喜欢冰雹,那课就讲到这里,去捡冰雹吧。”孩子们蜂拥而出。校长为这件事责怪他,他说:“我觉得孩子们喜欢冰雹比上课更重要。”
我们每天都在选择重要,排斥次要。可是,如果我们认为交通规则比孩子的哭声重要,课堂纪律比冰雹更重要。那么,我们的爱心就不会重要,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也不重要。我们将会错过多少本该很重要的事。
摘自7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作者陆勇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0:00:00 | 只看该作者
看星星的态度
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一本叫《快乐的城堡》的书是一个家庭主妇在沙漠深处的一间小铁皮房里写出来的。
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主妇则只能一个人留在闷热的小铁皮房里,更要命的是,她的身边只有语言不通的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他们是那样粗俗、那样无知,她无法想象和他们在一起交流的情景。她感到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无论如何都要抛开一切回家去。
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但这短短的两行却从此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信中这样写道:两个犯人都从牢里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星星。反复地看这封信,她幡然醒悟,决心要在沙漠里找到星星。她开始尝试和当地人交朋友。一开始,他们的反应就使她非常吃惊———当她对他们的纺织品、陶器感兴趣时,他们就把自己最喜欢的、从不卖给游客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她。她研究那些使人着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又从土著那里学习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就这样,原来使人难以忍受的环境终于变成了使人流连忘返的奇境。一念之差,她把在恶劣环境中生活看成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为此著书,取名《快乐的城堡》。
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她的心态变了;她从自己造的牢房里看出去,终于看到了星星。
摘自《青年作家》第7期作者何雄飞


不被重视的权利
某市残联部分成员受美国一家公益慈善分会的邀请来到洛杉矶。他们在美国出席了几个小型的慈善晚会,还和当地残疾人进行了联欢和交流。
回国后,有记者采访了带队的残联副主席,他是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双腿萎缩。他向记者介绍了美国残疾人的生存状况。记者最后总结说:“在国外,你们看到了残疾人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心。”他打断了记者的话:“不,我没有看到残疾人在国外受重视,而是用心体验到了。”他说:“我在国外一个多月,在那里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像一个残疾人,一切都十分方便。更为重要的,他们并不把我们当残疾人,我们在街头走过,很少有人会用好奇的眼光看我们,其实这是对残疾人最大的尊重。”
对于残疾人而言,真正的尊重和关心首先应是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尊重,那就是不被“重视”的权利。
摘自《深圳青年》第6期作者陆勇强


不要扼杀学生个性
据《文汇报》7月3日报道,王聪化名 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某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4月底,学校组织春游,语文老师布置一道以“春天”为题的作文。
上个月底,全班同学交了作文,61名学生中大多以“春天好”为主题,赞美春天和风细雨、花红柳绿。唯有王聪的作文与众不同,认为“春天并不好”: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冷热不均,忽冷忽热……
在上周的作文点评课上,语文老师对全班学生说:有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一些文人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
武汉媒体在报纸上披露了这条消息后,在武汉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引起广大读者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和反思。不少家长认为,“春天到底好不好” 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在武汉正推行创新教育实践行的背景下,孩子们的创新不应该被扼杀在课堂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范先佐也认为,如此批改作文,是教师的权威思想在作怪,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他说,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观念是求同训练,喜欢搞一个模式,行动要求整齐划一。这样培养的学生没有创造力,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


成功的秘诀
一个年轻人想要获得成功。他听说有一个智者知道成功的秘密,于是就去找他。经过漫长而艰苦的长途跋涉,年轻人最后终于找到了智者。
“大师”,我请求您教给我成功的秘诀 ”年轻人对智者说。
“你想获得成功就跟我来吧 ”智者回答说。
智者没有理睬年轻人的反应,来到了海边。年轻人立即跟上来。智者向前走,一直走进大海。他的身体已经被水淹没但他仍然向着大海深处前进。他突然将年轻人的头按在了水中。年轻人拼命挣扎最后终于挣脱了。这时智者紧紧握住了年轻人的手。一分钟后他放开了年轻人。年轻人跳出水面大口地喘着气。
“蠢货,你想淹死我吗 ”年轻人愤怒地朝智者喊叫。
“如果你渴求获得成功的愿望像是要呼吸到空气这样强,你就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秘诀 ”智者说。
摘自6月3日《广州日报》,作者雨佳


常胜的歌手
有一位歌手,有一次她唱完歌,竟没有一个人鼓掌。于是她在开会的时候说道:“掌声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难道掌声是美 是艺术 是黄金 掌声到底卖几分钱一斤 被观众鼓了几声掌就飘飘然,就忘乎所以,就选成了歌星,就坐飞机,就灌唱片,这简直是胡闹 是对灵魂的腐蚀 你信不信,如果我扭起屁股唱黄歌,比她得到的掌声还多 ”她还建议,对观众进行一次调查分析,分类排队,以证明掌声的无价值或反价值。后来她又唱了一次歌,全场掌声雷动。她在会上又说开了:“歌曲是让人听的,如果人家不爱听,内容再好,曲调再好又有什么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里是有一杆秤的,离开了群众的喜闻乐见,就是不搞大众化,只搞小众化,就是出了方向性差错,就是孤家寡人,自我欣赏,钻牛角尖,穷途末路,难以自拔在音乐厅里,我听到的不只是掌声,而且是一颗颗火热的心的跳动 ”
过了一阵子,音乐工作者开会,谈到歌曲演唱中的一种不健康的倾向和群众的趣味需要引导,欣赏水平需要提高。她便举出了那一次唱歌无人鼓掌作为例子,她宣称:“我顶住了我顶住了 我顶住了 ”
又过了一阵子,音乐工作者又开会,谈到受欢迎的群众歌曲还是创作、演唱得太少。她又举出了另一次唱歌掌声如雷的例子,宣称:“我早就做到了我早就做到了 ”            摘自6月28日《广州日报》,作者王蒙


小鱼吃大鱼
在海洋世界里,有许多弱小的鱼,由于身体具备某些特殊的器官,总能以小胜大,使一些大鱼甘拜下风。
形如鳗鱼的七鳃鳗,其吸盘状的口内长满了角质齿,它能吸附在大鱼身上,将大鱼皮肤咬个洞,然后吸大鱼的血,并分泌出一种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大鱼由于失血过多,不久便死亡了。
在海洋世界里的350多种鲨鱼中,有一种体型很小的鲨鱼,它身长只有40厘米,但牙齿却很厉害。这种小鲨鱼极其凶猛,甚至敢于向体重达七八百公斤的大鲨鱼发动进攻,它能咬破大鲨鱼的皮肤,进入体内使其致死。生活在海洋中的电鳐,身体虽小,却能把处在它形成的电场中的大鱼击伤。
人们在海洋里还发现一种头上长着两只尖角的鱼,它的嗅觉特别灵敏,能闻到几千米以外的血腥味。当它被大鱼吞食后,它也毫不在乎,待进到大鱼腹中后,它就用又硬又尖的双角钻破鱼腹,转眼之间便可从大鱼肚子里钻出,逃之夭夭,而那条大鱼却慢慢死去。在红海,人们发现了一种扁平的小鱼———豹鳎,它能分泌一种乳白色的毒液。这种毒液只需一小滴,就能使大鲨鱼瘫痪。
摘自6月18日《中国海洋报》


公  理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作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
“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 ”“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 ”“为什么 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它们是平行的呀。”“那么,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也不会相交吗 ”“当然啦。”“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 ”“不会的。”“有人试验过吗 ”“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谢苗诺夫,你说说,什么叫公理 ”一个戴着眼镜,态度认真的男孩子从旁边位子上站起来答道:“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对,谢苗诺夫,”老师说,“坐下吧……现在你明白了吗 ”
“那么,不论什么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就也都用不着加以证明了 ”“不是任何一条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那为什么这一条定理就可以叫做公理呢 ”“咳,你多固执啊……因为这是欧几里得说的。”“要是他说错了呢 ”“你大概以为欧几里得比你还要蠢吧 ”“不,我并不这样认为。”“那为什么你还要强辩呢 ”“我没有强辩,我只是在想,为什么两条平行直线不能相交 ”“因为它们不会相交,也不可能相交。整个几何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么说,只要两条平行直线一相交,整个几何学就不能成立了 ”“那当然,但它们终究不会相交……你瞧,我在黑板上画给你看……怎么样,相交了没有 ”“暂时没有。”“好,你再看,我在墙上接着画……相交了没有 ”“没有。”“你还要怎样呢 ”“要是再延长,延长到墙的背面去呢 ”“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你心里很明白,但就是存心要跟我扯皮。”“可我确实不懂嘛。”“嗯,好吧,你不相信欧几里得,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但我,你总该知道,总该相信吧我对你说,它们是不会相交的……喂,你怎么不说话了呢 ”“我在想。”“西多罗夫,那就这么办吧:要么你立刻承认它们不会相交,要么我把你撵出教室,怎么样 ”“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
大家默默地坐着,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摘自《小说鉴赏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库尔良茨基?海特陈印泉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 07: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