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小资料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放小鸟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邵萍




  一天,女儿在做作业时犯了愁,托着腮帮思考起来。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作业上要求“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她已做了几个,如“(做)游戏”、“(扫)地” 等,令她犯难的是“()小鸟”。


    看她为难的样子,我随手做了一个捉小鸟的动作。她说:“啊!捉小鸟?” 随即摇着头说:“不好,不好。我们要保护小鸟,不能捉小鸟。”听着她的解释,我不禁无言以对。只听她忽地欢呼起来:“有了,有了,‘放小鸟’。”端端正正地把“放”字填写了进去。


    看着女儿灿烂的笑脸,我不由地说:“真棒,你做得太棒了。”


    是啊,棒得不仅仅是把题目做出来了,更棒的是这一颗美好的童心——关爱着小动物、关爱着与我们发生联系的一切事物的美好心灵。感受着如此无邪的童心,这一份感动与欣喜无以言表。我不禁把女儿拥进怀里,对她说:“瑶瑶,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女儿的笑容更灿烂了,一如窗外的阳光。


    是呀,如果我们在这一颗颗纯洁的童心里播下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让它们发芽、长叶、开花。待这些“花儿”涌进地球村,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定会更加美丽、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动物有爱,人有情?



北京麋鹿苑博物馆 郭 耕




  “您认为,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疼痛、焦虑和苦楚的感觉吗?”这是美国动物学家马克·贝托夫在他新出版的《与我们的动物朋友相伴》一书(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策划,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0出版)中所提出的发问,而书的副标题则直截了当地呼吁:“尊重无言的动物并为它们说话!”


    2002年12月23日晚,我在林业大学参加、主持女科学家珍妮·古道尔“关爱动物”演讲会时,认识了马克并请他在他的这本力作上为我签字留念。回家仔细翻阅,竟在书的第二章看到马克抨击一家我熟悉的动物实验机构——美国科斯顿(COULSTON)。我曾于1990年赴美考察,恰是在这家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成功试验之地)的白沙研究中已学习黑猩猩饲养繁育的。


    十几年过去了,随着对动物行为的了解和对自然感情的加深,我早已对以前的行径做了批判式的反思和忏悔,认识到,把生而自由的动物关押进牢笼是缺德的——即缺乏生态道德的表现,包括对我们的猿猴近亲等野生动物,他们不仅无罪被关押,被判无期徒刑,而且,我们就像侩子手那样用他们做各种疾病、药理、毒理、放射等实验。


    马克在《与我们的动物朋友相伴》中之所以批评科斯顿,是因为科斯顿反对为这些做过实验的、身心受损的黑猩猩疗养康复,建立退休家园。科斯顿的实验室已受到美国农业部的起诉,仅1996年就因为违背联邦动物福利法被处以4万美元的罚款。


    中国的动物保护法是十多年前制定的,建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非建立在环境伦理及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法规,尽管有胜于无,但其中缺乏尊重生灵、反对虐待的条款;保护的宗旨强调“合理开发利用”,但合法不合情的事件却时有发生;违反动物保护法者,最高处以七年以下徒刑(数罪并罚除外)或罚款,一些谋财害命之徒便铤而走险,国内国际都有类似的缺陷。其实,我国春秋时期齐宣王对杀动物,特别是对杀园囿中的麋鹿有明确的法规“杀麋鹿者如杀人之罪”。量刑之严,不逊于今天。


    但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近期,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已经开始修订,动物福利的内容将正式写入《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包括:从事实验的工作人员必须爱护动物,禁止伤害虐待动物,在符合科学原则的情况下开展动物替代方法研究;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给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不安、痛苦和伤害;实验结束后采取最少痛苦的方法处置动物。


    动物福利内容出现在动物相关法案中,在我国尚属首次,但这已表明了国人生态伦理回归和对异类情感的觉醒。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古代本不乏情系异类、护生惜物的环境伦理,许多著名的贤达之士都为我们留下过充满爱意的护生诗文,例如:欧阳修的“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白居易的“好生之德本乎天,物物贪生乐自全”;杜牧的“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真是字字珠玑,呼唤良知。


    由于我曾做过金丝猴的饲养员,所以,我最为欣赏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对金丝猴爱戴之情的描述。金丝猴,古称“猓然”,集群生活,相懦以沫,经常相拥而眠,互敬互爱,不在人下,李时珍的生花妙笔俨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情深意切的画卷,恕我将这段文字介绍给大家并作为本文的结语:“狸然,仁兽也,喜群行,老者前,少者后,食相让,居相爱,生相聚,死相赴……” 但愿人人都善待动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给“废电池”出个主意



山西农业大学 赵鹏




    电池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其品种繁多,规格不等,但不管是哪一种,在成为废品之后,如不合理的处理,都会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污染。那么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处理废旧电池呢?


    据我分析,将废电池随手扔掉,并不是我们素质低,实在是因为扔掉废旧电池对我们没有直接、明了的损失,设想如果一节废旧电池可以换1元钱,消费者是否还会舍得扔掉它呢?因此,我想出一个对策,即生产电池的厂商是否可以考虑对废旧电池实行一种特殊的回收方式?譬如,一节普通的干电池卖5角钱,厂家可以让销售商卖到7角钱,其中多出的2角钱可以在消费者将废旧电池退给销售商时再返还给消费者。并且规定无论哪家销售商店只要它出售这种电池,不管消费者手中的电池是否在该店买,该销售商都有义务退还给消费者2角钱。因为,销售商最后是拿废电池跟厂商要钱。这样,对三者都无损失,而且还可使厂商节省一些原材料,如锌皮、碳棒。对于这2角钱,暂且不妨称为废旧品折换价。其他各类高价电池,厂商可按其售价及回收后的利用价值来定折换价,如汽车及其它机器所用的电池。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此方法的最终核心是在厂商。如果再加上污染的约束和市场监督部门,更应是如虎添翼。这只是我的一些浅知拙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节水关键在意识



北京市海淀区 孙重立




    我在高校工作,也曾经是高校中的一名学生。在宿舍卫生间,开着水龙头泡脏衣服,冲凉西瓜;在开水房,用开水冲洗饭盒;在浴室,肆意的尽情的冲洗。上述这些现象在今天的高校可以经常看到。是我们的水多?还是我们没有更好的节水办法?都不是,关键是我们的节水意识还有待提高。


    现代的大学生们有的是来自边远地区,家乡的贫困落后,使他们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他们对所拥有的一切都十分珍惜。从城市来的孩子,有的由于生活的顺利,从来没有过忧患意识,对于水,就更没有想过。现今的社会是个价值社会,所以我想,在高校节水,从学生角度,是否可以考虑以下的节水办法:


    1.开水计量供给,例如:使用热水票。


    2.在学校公共浴室内安装节能计量设施,学生洗浴按时计费。


    3.为学生开办各种有关水的讲座,介绍目前国际、国内的水资源状况,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


    4.鼓励学生间互相监督,互相影响,互相带动。使学生形成浪费水资源是可耻的意识。


    另外,从学校角度,是否应该加强以下节水措施:


    1.改造学校陈旧的供水管网。


    2.设置专门的节水部门,校领在高校谈节水,不仅是为了节约学校开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关键的是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将来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之时,也为全社会带去节水的意识,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到节水的队伍里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留下更多可供开发的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地球生命起源之谜








    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怎样开始的?人类自脱离了野蛮开始认识周围世界起就一直在思索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宇宙间最为神秘的问题之一。20世纪初,科学家找到了一些零碎的证据,证明地球上的生命不是神或上帝创造的,而在以前人们大都认为生命是由上帝创造,其中不乏有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今天,为了确定生命的起源,科学家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我们自己星球的生命,一些科学家在寻找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或卫星的生命或生物化石,还有一些科学家试图探测遥远行星的大气层中的生命因子,或探测其他星球的智慧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来探测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动物们的忧伤  



[苏]谢尔盖耶夫著 万正忠 罗逊 译




   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12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未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是什么心情呢?人们怎样才能知道鲜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是什么心情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唯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他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与寂寞的。 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来说无颖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促安慰。譬如,猴子就喜欢把我们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有很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亡。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成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那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生活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推广自然的生态旅游








  “除了照片,请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脚印,请什么也不要留下。”



  崇尚自然的生态旅游



  到西双版纳领略亚热带森林的奇异风光,到神农架探访“野人”的足迹……近几年兴起的生态旅游,让久居都市的人们重新回归了自然,在水色山光中找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这种旅游项目让游客赏心悦目地领悟自然美,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生产与消费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比起传统旅游来,生态旅游更注重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完整保存,不因为旅游开发导致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破坏。



  生态旅游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心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民族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关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莫让旅游破坏生态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不仅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但是,一些自然保护区被当地视为“摇钱树”盲目开发。而那些在自然保护区中修建公路、在自然景观中滥建人造景观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有关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一些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竭泽而渔。他们对于生态旅游的理解十分片面,根本没有抓住生态旅游的深刻内涵,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区内盲目发展,胡乱开发。专家认为,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生态旅游市场势在必行。



  保护生态资源是关键



  在国外,原始森林、国家公园等生态景区,其首要任务是保护自然,其次才是进行科研、科普教育及旅游。因此,生态旅游的关键是要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发达国家,对大自然崇拜与虔诚的“跪地闻花香”的生态意识已渐渐深入人心,日渐强盛的各种绿色组织就是证明。在我国,为避免因游客过多而对景物产生破坏,四川九寨沟景区实行游客限量,规定最大接待量为每天1.2万人。由此可见,在生态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才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国际环保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6 11: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