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3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0: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
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1、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2、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四、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1、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2、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五、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⑴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⑵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⑴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⑵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⑶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六、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七、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0:10:24 | 只看该作者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说明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不速之客──猫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听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⑴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⑵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
⑴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
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三、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启发思考:预防、治理、利用。
四、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城市或乡村“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使云南滇池死掉,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在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五、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加深对生物入侵的认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0:10:41 | 只看该作者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4.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       归咎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业
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0:11:07 | 只看该作者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读积累,把握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基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有无发现,以前海盐长满了水草的河浜,现已却被水葫芦占据了。这水葫芦是在8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由于环境适宜、没有天敌,因而到处疯长,终于成为生物入侵者,给农业、水产业等造成极大的损失。确实,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借此提高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
2、词语学习
失衡  劫掠(lǜe)  藩(fán)  篱归咎(jiù)  五彩斑斓
栖息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厄(è)运
3、初步感知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生物入侵者
三、品读课文
1、你能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吗?
生物入侵者,就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
2、对这些生物,作者为什么不说“迁移”而说“入侵”呢?
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文章先解释“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然后介绍其危害、成因、人们的看法、采取的措施,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四、理解说明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请举例说明。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找出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说说这样运用的好处。
列数字:
⑴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也在与日俱减,随时都有绝种的危险。──仅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的六十年间,关岛鸟类就由11种减少到2种,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
⑵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
⑴蒲公英和山涧溪水中的鱼虾──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都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⑵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⑶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⑷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形成“生物入侵者”的人为原因。
⑸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目前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
⑴生物入侵者──这一类“入侵”“移民”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⑵偷渡者──突出其行为的不为人知,并悄悄地给人类造成危害。
⑶搭乘跨过贸易的“便车”──十分形象。
五、体验拓展
1、你知道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
加拿大一枝黄花、食人鱼等。
2、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要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课文条理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七、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说明粉笔。
2、课外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到班上展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8:07:43 | 只看该作者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来宾第六中学  语文组  梁微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是人教版上第四单元第19课,由于在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8篇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是用“六步五环”教学模式来上以达到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预习: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2、自主合作探究:对学——找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

3、拓展延伸:群学——举生物入侵的例子?有什么危害?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4、谈收获

5、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我在导入部分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入侵”,我用一张日本侵略中国的图片引出“入侵”一词,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抗“入侵者”的心理。接着在题目中找特点,让学生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最后由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我告诉学生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知识,表扬他们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自主学习部分,我在课堂上直接检测,一个学生读生字词,同学们认真听,找出不足,然后全班大声齐读两遍每个词,学生完成得非常好,我表扬他们的预习认真、仔细,以及声音的响亮。接着解决刚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梳理文章思路,并找出文章所运用的说明顺序,通过现象到本质即可得出是运用逻辑顺序。

在合作探究部分,主要是找出文中所用说明方法,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这个环节就是检测学生说明文知识掌握程度。我先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造出来,接着给2分钟时间小组交流,最后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学生的状态非常好,分析其作用也能找能到关键点。有些句子需要较好的情感的朗读才能体现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作业,我让学生大声的、有感情的读这些句子。

在拓展部分,这是共享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相关知识的环节,我先给2分钟时间,小组内部交流,原本计划是至少3位同学回来,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改了策略。我给学生一个身份——市环保局局长,我作为一名记者去采访局长,提出的几个问题就是拓展部分要达到的目的。这方式比较新颖,学生也觉得非常有趣。顺着“局长”的回答,我展示几张外来入侵的生物图片,学生都发出“哇,哇”声。

在总结环节,我以“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开始,请几位同学谈谈,大家都踊跃的举手,非常自信的起来谈自己的收获,基本上是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例如说明方法的作用,生物入侵的相关知识等。最后我与学生一起呼吁全世界保护自然环境。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表现非常好,也有一两处亮点,一是由学生提问导入,二是有抢答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回答,展现学生的大胆自信,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本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都比预计的时间多,我没有很好的分配时间,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性高,踊跃回答问题,而卧所给的机会却不多,很多学生脸上都有失望的表情。如果这节课上再能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把握,可能会更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此,我非常感谢我的组内同事对我教学上的指导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会继续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了不起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8:08:15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课前构思:
这是八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是理性说明文,前一单元也是说明文,学生在前一阵子刚好在学,这是优势,学生有基础,但是也有区别:前一单元是事物说明文,而《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难度要深。

基于这一点,我课前的构思是这样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课文为例教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的方法。所以我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么设置的:知识与技能:⑴概括文章内容,提高信息筛选能力;⑵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⑶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能找中心句、过渡句,概括内容,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物入侵者”,增强防范意识。教学重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信息筛选能力;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课前调动学生自己学习说明文的方法,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入手。在一开始让学生有意识的有目的地阅读课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在设置时用了一个大环节,三个小步骤来完成:全息扫描,意在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找出自己获得的要点,教师在此基础上讲解方法;理清思路,意在带动全班同学掌握归纳的要点,并理解什么是逻辑顺序;编写词条,意在将零碎的语言组成一段连贯的文字。

找找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能找到例子的前提下,规范答题方式:文中在说明生物入侵的---时,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它能够--地说明了----的特点。例子不在多,主要基于学生学情——能找到说明方法,但不能说出体会。教师在此基础上及时归纳文中主要运用到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作用。
课外拓展这一环节,设置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生活常识,举些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再给出在中国目前生物入侵的具体数字,提高生物“污染”的认识。
最后作业布置是一个练笔环节,设置目的是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近日某社区接到上级通知,要求落实农业部《关于查处食人鲳的紧急通知》。请你结合下面三则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写一篇宣传稿,提醒广大市民注意。”从所给的三段材料中写一篇宣传稿。强化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一、没有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开火车朗读时,轮到最后一段朗读时,学生已做好准备,但由于教师的疏忽而变成全班齐读。可能让这位有准备的学生失望了,也让她失去一个锻炼的机会,因为这是公开课,老师很紧张,学生也很紧张。遗憾!

二、全息扫描环节,用时偏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目的性太强,学生有能力将零碎文字组成一段话,这里的讨论不需要。在概括内容这个能力训练上,可以增加学生互评,活跃气氛,也增加互动。

三、在找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环节,教师过于强势。不要一开始就规定答题格式,让有能力找到说明方法的同学也“望而怯步”。可以想让学生七嘴八舌,在学生已有的感知上,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归纳。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能真正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


教学再设计:

教学导入
用“生物入侵者”的图片震撼,面对生物入侵者你有何疑问?学生说出第一感,教师引导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进行全文扫面,这时学生应该是带着验证的心情去看课文,会更细致更用心。
词条编撰环节,可以提高难度,提示合格词条应具备的条件。改口头表述为动笔练习。利用好公开课让学生得到一次有效锻炼。
在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的环节,可以和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结合来讲解。形式在灵活丰富些。比如用比较法(增、删、改)方法,体会本篇说明文的中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作业布置前,适当做好铺垫,关于怎么写宣传稿的要点,或是出示一个范文,降低难度,学生易掌握。宣传稿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已了解的生物入侵的例子,增加学习有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04: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