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刘永舜 郑之远 王小飞 杨廷贵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迫切要求重构评价体系。我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的《初中化学学业评价标准(初稿)》实验研究,旨在开发与化学课程标准配套的化学学业评价标准进行探索。根据三维目标,研究化学学业评价目标要素和评价的明细标准,设计出可资借鉴的评价样例、评价的工具和方法,经过实践探索和实验检验,提出详细的评价建议,积累更多、更好的评价样例,为对评价标准的修改和完善提供参考。 《初中化学学业评价标准(初稿)》实验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要素与结构;(2)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评估标准;(3)开发并研制发展性化学学业评价的方法策略和评价样例。 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1)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要素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2)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评估标准的弹性限度;(3)创建发展性化学学习评价的方法策略和评价样例的实用、可行与科学。 本文以《溶液》单元为例,介绍我们对构建化学学业评价体系的一些认识和作法。 一、对溶液单元学业目标的解读和评价的建议
[例1]指出下列常见溶液中的的溶质和溶剂
评析与建议:这是对溶液组成这一基础知识的评价。要求学生了解溶液的描述方法,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称为“XX的XX溶液”,大多时是简称,如“碘酒就是碘的酒精溶液”。因此,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溶液的名称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在上述答题中,如有三个空以上的错误出现为不通过。 ![]() (1)点M所表示的意义是 。 (2)点N所表示的是A物质的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t2℃,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4)B物质属于物质(填“易溶”或“可溶”、“微溶”) (5)若要将B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评析与建议:此处是通过溶解度曲线的解读来对溶解度的有关知识进行评价,同时也评价了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技能。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对溶度度曲线中的“点(曲线上或外任意一点)”、“线(曲线)”、“面(曲线的上部和下部的两个面)”的认识,可借助溶解度的相关图表这样的载体对溶解度的涵义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加深认识。建议对于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相关知识进行纸笔评价时,宜采用溶解度曲线图和溶解度表形式命制试题。 答案解析:(1)M点是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此交点对应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相等;(2)N点由于在A物质曲线下部的面上,即在t2℃时100克溶剂中溶解对应其纵坐的溶质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3)比较溶解的大小只能在相同温度条件下,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4)由于在常温下溶解度只要大于10克就属易溶物质,所以A、B都属易溶物质;(5)由于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所以要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其结晶。 三、溶液单元学业评价(纸笔测试)练习题 1.小华常温下配制了一杯氯化钠溶液,放置一小时后,关于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部分氯化钠固体沉降下来 B. 溶液无色透明,为纯净物 C.配制溶液时温度有明显升高现象 D. 溶液上层和下层的性质相同 2.下列四个小实验,不能制得溶液的是( ) A.食盐和水 B.粉笔灰和水 C.碘和酒精 D.植物油和汽油 3.夏天,实验员在实验室里配制了一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并密封放置,到了冬天发现瓶底有大量的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 A.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小 B.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C.温度下降,硝酸钾溶解度减小 D.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 4.下列有关溶液的等式中错误的是( ) ![]() 5.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加入氯化钠的质量(n)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 ) 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 NaCl 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7.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硫酸锌溶液中的溶质是,溶剂是。有些物质间是不能溶解的,如把菜籽油和水混合后搅拌,形成的是一些油珠分布在水里的混合物,这样的混合物称为,过一会儿会看到油和水分层。如要洗去附着在碗碟上的油污,可向里加入洗洁精,这是因为洗洁精具有功能。 8.开启可乐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来,这是其中溶有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的缘故,喝过后常常会打嗝,以上现象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又如,当夏季当天气又闷又热时,池塘里的鱼儿常出现“浮头”现象等,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 的升高而减小,随的降低而减小。 ![]() (1)20℃时,甲的溶解度______乙的溶解度(选填“大于” “等 于”或“小于”);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 法是______(只填一种); (3)甲、乙各20克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30℃时所得乙溶液为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若将温度都降低到20℃,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小华同学在一个烧杯里用60℃的水配制了一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并在溶液里放置了一个正方 ![]() ;。 11.有一瓶未开封的浓盐酸,部分标签如右图所示。这瓶浓盐酸中溶液的质量为克。若用这瓶浓盐酸来配制218.3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量取浓盐酸毫升,需水的质量克。 12.下图是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0.9%生理盐水的全过程:(6分) ![]() (1)请找出上图中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 (2)如要配制500克生理盐水需称取氯化钠克,量取水毫升。 (3)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13.向200克14.6%的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粒,可制得氢气多少克?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H—1;Zn—65;Cl—35.5) 溶液单元学业评价(纸笔测试)练习题答案: 1、D; 2、B; 3、C; 4、B; 5、D; 6、C; 7、硫酸锌,水,乳浊液,乳化; 8、温度、压强,温度,压强; 9、(1)小于,(2)降温(或加甲物质或恒温蒸发溶剂),(3)饱和,小于; 10、烧杯底有硝酸钾固体析出,小木块会下沉一些; 11、590,50,159.3; 12、(1)瓶塞倒放,砝码和氯化钠放反了,配制用温度计搅拌,(2)4.5,495.5,(3)量取水仰视读数,称氯化钠时砝码与称量物放反,或称量前天平指针是偏向右边的(合理即可); 13、0.8克,24.16%。 四、溶液单元学业表现性评价样例---关于物质溶解性实验的评价 (一)评价策略 初中阶段现行的评价方案中纸笔测试占主导地位,表现性(如实验操作)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验操作的评价不易操作,在实验课上教师要管理40—50个学生,要全程监管每个学生的全部实验过程是很困难的,很难对各层学生做出较全面、准确的评价。而且化学实验不仅是动手操作,还要动脑思考。如何在评价过程中既体现操作的准确性,还能体现学生思维的活动情况,一直是化学实验课上积极探索的内容,更是表现性评价研究的重点。 在多次尝试后,我们采用小组互评为主,教师的评价为辅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评价。每个单元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实验,结合实验报告设计评价量化表,评价内容涉及:操作方法、现象分析、结论归纳、再探究的问题、实验后整理、本次试验的收获等方面。小组成员先互评,教师后综合评析;评选出优秀实验组、需改进的实验组,实验中好的现象,存在的重大问题等等。最后教师根据上述情况写出全面完整的实验小结,在实验后的第二节课上先进行实验小结,再评讲实验报告。 (二)评价过程 现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单元中的实验《物质溶解性的探究》为例,介绍如何进行评价的。本实验有两部分,实验一、实验二在总分中各占40%,实验反思占20%。 1、结合试验报告制定评价标准: 实验一:NaCl溶解(40分)
2、学生边实验边评价,教师后综合评析 评出优秀实验组代表(总分:84);中等水平实验组代表(总分:67) 3、评价结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发现本次实验预习不充分,描述实验过程不流利,甚至不完整,存在缺陷的实验步骤有量筒读数、搅拌。思维方面存在缺陷的有:描述结晶过程、分析现象、实验反思等方面。数据分析结果与现场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从现场观察来看:实验中操作熟练,现象明显,报告记录清楚的实验小组有四个小组。他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1)想从NaCl溶液中得到NaCl晶体该怎么做?(2)有没有物质温度越高在水中溶解的反而少了? 实验中男生普遍比较慢,主要是男生预习不用心,实验过程不清楚,分工不明确。此次试验中共用天平5次,量筒3次,还有加热操作。实验过程不清楚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实验中有小组因搅拌不当使烧杯破洞;有小组烧杯放置不稳,导致溶液倾泼,险些造成烧伤。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如停止加热后不灭酒精灯、天平用后游码不回零等。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据分析结果与现场观察结果大体是一致的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