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吆喝再现民俗景 叫卖绘就人情味——《吆喝》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09:1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参考资料 吆喝再现民俗景 叫卖绘就人情味
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 叶乃初
现代作家兼翻译家萧乾的《吆喝》(现为人教版八下课文)一文,选取“视听”这一独特角度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民国时期的老北京城遍布胡同巷口的那些小商小贩们的各种叫卖之声。这是用声音再现的一幅民俗风景。这些吆喝是从早到晚接连不断,一年四季不绝于耳。闻听这些吆喝之声,就随同作家一道仿佛又回到了令人难忘的童年岁月一般的格外亲切,倍感温馨。

这些“吆喝”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构成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地域小商品经济文化兴旺的一根标杆,自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吆喝”说到底其实质就是一种口头广告,也是一种口头艺术。这种口头广告艺术靠的就是吆喝者的真本事──“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吆喝者绝大多数是小商小贩,也有盲人和乞丐。纵观他们各有特点且不乏精彩的吆喝之声,可以“微观”透视出吆喝者的心态意味。

先来听听那些从早到晚的“吆喝”吧。

大清早。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他们把挑子上的货物全凭一副好嗓子一样不漏给“唱”出来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一样一样的货物摆在你家面前,就像在你家门口开展销一样。

而夜晚就有这样吆喝的: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准备的夜宵。经营这类小吃的小商挺不容易,要熬夜,要等到开夜车的收车了或是赌家们散场了,招呼他们吃过了夜宵之后才能收摊回家歇息。但是将那开锅的馄饨热腾腾地端给夜生活的这些人享用不也是送上了小商经营者的一份热情和温暖吗?他们热乎乎地吃了馄饨,吃得饱,回家不也是睡得香吗?

“硬面──饽饽”叫卖的是饽饽这种面食小吃。叫卖之声厚实,词儿朴素直白,毫不吹嘘,就如同这饽饽一样实在。小商经营者的质朴诚实就在这一声声的吆喝声中得以表现出来。

而且夜晚吆喝的也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洋人哈哈笑”,这是卖唱片的。商贩经营者肩背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边走边放,留声机放出来的声音自然就无须再吆喝了。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唱片里“装”的什么声音,放出来让你亲耳听听,这还能叫“虚”的吗?这真是太诚实了,毫不相欺。

“算卦灵”这是那盲人一边敲着小钹一边在吆喝。替人算命卜卦真的很灵验吗?恐怕不见得吧。怪不得作家那个时候这么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显然这是明摆着的骗人把戏。

乞丐的吆喝太有特点了: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出“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出“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用这种凄厉动人的声音,来引起博得人们的同情与怜悯,乞丐的用意也算是煞费苦心了,像这样来讨点饭吃也真不容易,够可怜的。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个)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这是乞丐的另一类吆喝,挺特别的,听起来像是说快板,合辙押韵,实际上就是油腔滑调,油嘴滑舌,典型的乞丐油子,十足的乞丐痞子,够讨嫌的。

再来看看一年四季的那些吆喝吧。

春天。

卖大小金鱼儿的,卖蛤蟆骨朵儿的。

“卤煮喂,炸豆腐哟”。这种小吃制作的过程不简单,又“卤”又“煮”外加“炸”。但吆喝很简单,没耍什么花样来招引顾客。

“葫芦儿──冰塔儿”。叫卖得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形容得晶莹可人。表里如一,实不相欺。

“就剩两挂啦”──这是叫卖山里红(山楂)的。其实叫卖者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靠的就是戏剧性的语言来吸引顾客。属于当面说谎的善意谎言。

特别是叫卖“荷叶糕”的。吆喝者先细而高,尖声尖气地喊出“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低而深沉地喊出“荷叶糕”。还有叫卖“荞麦皮”的。先来一个细而高的“哟”,准叫你吓个马趴,好一会才用深沉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这两种吆喝是特别教小孩子们害怕的。吆喝者大概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小孩子越是害怕得厉害,你家大人就只好来买这些小吃好去哄小孩呀。

夏天。

卖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的。

秋天。

“树熟的秋海棠”,“喝了蜜的大柿子”这是简单的吆喝。还有繁杂的吆喝,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要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唱半说的道白。就卖个柿子,用得着如此复杂吗?看来同样是贩卖柿子,有的见朴实;有的却现滑头,哗众取“买”呗。

“小玩艺儿赛活的”,这是叫卖一种用秫秸秆制作的玩具。这样吆喝离不开炫耀手艺精湛的嫌疑,同时也是为了招徕小孩子们的喜欢。

“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其实白薯就只白薯味,萝卜就只是萝卜味。哪有什么杂味的。这样借甲物来形容乙物的吆喝,意在触引顾客的味觉好奇──真有这味儿,买来尝尝看。这就“正中”吆喝者的“下怀”了。

同样是叫卖萝卜,还有这样吆喝的:“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乍一听合辙押韵,顺耳悦耳;又新鲜又便宜,又味正又实惠。足见吆喝者真是心计到家了。

冬天。

“葫芦儿──刚蘸得”。言下之意那就抢鲜赶紧买呗。明白实在也不乏鼓动性。

“烤白薯哇真热乎”。叫卖简单明了,毫不夸饰,捂手取暖,实实在在,完了又可果腹充饥。一如吆喝者的淳朴地道实在本分。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这是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小吃的吆喝。它如实地告诉你制作这种吃食的全过程。其意就是,不信买点尝尝去,油儿还白搭,多划得来呀,就这样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粘上顾客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吆喝正在逐渐消失。现在北京城还剩一种吆喝:“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这种带有戏剧性的叫卖艺术还并没失传。

以上这些众多的吆喝不仅让我们真切生动地感受到了口头语言广告艺术的文化魅力,更有意无意间认识领悟到了口头语言广告艺术的传播者──吆喝者的冷暖心态人情况味。这就是──阵阵吆喝再现民俗景,声声叫卖绘就人情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5 06: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