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5: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同学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资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同学的已有经验,进一步笼统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同学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布置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同学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局部内容,不只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同学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同学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丈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同学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笼统、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同学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5:48:00 | 只看该作者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同学的心理特性,我把同学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同学独立考虑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同学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和时验证结论,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同学的主体性,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让同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同学在猜测、质疑、验证、探究、丈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局部展开教学。
第一局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和时演示,提问: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同学深入考虑,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同学探索的愿望】
第二局部: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同学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同学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
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让同学利用学具盒里的资料,选择自身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同学的作品,要求同学介绍自身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同学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协助同学理解“围成”,使同学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
(2)同学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同学画三角形,笼统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同学的不时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给同学自主发明的机会,让同学在动手操作、交流比较中主动发现并认识三角形和其特征。这里,老师有意识的选择小棒摆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让同学自主的关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既突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为下面再次操作提供标本,打下基础。】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衔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同学主动地猜想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设疑:假如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同学思维的冲撞,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身的猜测,这正是同学迫切需要的。
(2)明确实验要求后,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同学汇报自身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考虑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只直接给予同学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同学更好的发现规律。同学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干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同学考虑: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组织同学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同学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即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同学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同学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身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
【设计意图:到此,本节课关键处置,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同学“考虑——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坚持同学自身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考虑,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协助同学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同学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发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5:4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局部: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同学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同学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近。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
这两局部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同学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同学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同学采用争辩的形式来自身说服自身。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同学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同学活化。
第四局部: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我带领同学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局部同学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和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同学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同学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同学课后利用网络继续关于这一方面知识的空虚,让同学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0 15: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