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69|回复: 2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习题两汉经济的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2 20: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
A.反击匈奴
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
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
A.温室栽培蔬菜
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
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3.下列对两汉时期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高祖和汉明帝都曾大规模治理黄河
B.西汉时,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C.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家家种植桑树
D.东汉时期,都城洛阳的人口总数多达百万以上
4.发明水排的是(    )
A.西汉王景
B.东汉杜诗
C.东汉王景
D.西汉杜诗
5.汉朝时亲临治理黄河工地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明帝
D.汉景帝
6.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变成良田的人是(    )
A.李冰
B.郑国
C.王景
D.白公
7.西汉都城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称为(    )
A.街
B.场
C.坊
D.市
8.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代
9.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什么工具?(    )
A.水上运输工具
B.灌溉工具
C.鼓风冶铁工具
D.纺织工具
10.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的最多的钱币是(    )
A.圆形方孔钱
B.刀型币
C.五铢钱
D.银圆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二  “夫农,天下之根本也。”
回答:
①这两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②举二例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
三、问答题:
12.通过本课学习,你能举出几个我们的先辈改造自然、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吗?他们获得取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A  6.C  7.D  8.D  9.C  10.C
二、材料解析题
11.①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②第一例,汉武帝、东汉明帝时都治理了黄河。第二例,改进了农具。
三、问答题
12.如灵渠、白渠、六辅渠等;关键是科学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20: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武帝  光武帝
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3.水排是一种(     )
A.纺织工具     B.冶铁工具 C.灌溉工具    D.耕种工具
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汉朝
5.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有①收回地方铸币权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铸五铢钱  ④奖励工商业(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发明水排的是(     )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7.小红家中收藏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     )
A.战国时期               B.秦始皇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春秋时期
8. 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著有《两京赋》,其中的“两京”指的是(     )
A.咸阳和洛阳              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              D.咸阳和长安
9. 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非常繁华,其根本原因是(     )
A.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C.城市人口多            
D.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有比较完备的排水沟和下水道
10.长安城里的“市”是指(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作坊区       D.宫廷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9 08: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9 08: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