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激“差生”中学老师随笔附演讲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5:3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激“差生”中学老师随笔附演讲稿
  在我的教育字典中,没有差生这个概念。当有了统一的分数尺度来衡量时,就会有高有低,而一直处于低分水平的学生常被习惯地称为差生。或是在相对硬性、压制的教育管理模式下,行为习惯差或品行差的学生也常常被视作差生。也不知何时,又出现了比较新一点的称法,后进生。既然是后进,就表明有发展的潜能。其实,教师不能抱着一成不变的分数至上的观点来看学生。每个学生自有其可取之处。差生更值得其他学生、老师学习。
  当老师时间长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后,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那些学业优异的学生即便见到曾经的老师,也可能视而不见。能主动打招呼的少之又少。尤其是既不做班主任,又对考试影响很小乃至不考的学科老师,遇到曾经教过的学生,更多的是形同陌路。其实,做老师的也不刻意希望能有多少的回报。但总觉得曾经的一段师生情几乎不存在似的。我们的教育除培养了考试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学生之外,很难找到真正让人留恋的地方。
  反过来,那些曾经在你的课堂里捣乱,与你唱对台戏,成绩差的差生毕业后,倒一直对老师很友善。哪怕在超市、在街上或在公交车上,只要碰到,他会主动地向你打招呼并问好。让老师心里暖暖的。我至今还不能合理地解释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感念与礼数。差生并没有因老师曾经的批评而一直怀恨在心,反而能在毕业后更加尊重老师。
  其实,差生在课堂上不听课、捣乱甚至影响课堂纪律,现在想来,他们并不是故意或有恶意地给老师找麻烦。而更多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或贪玩,或散漫,或自控能力差,换个场景与视角,差生也有可爱之处,也有吸引人之处。
  我们应该感激差生,正是因为有了差生,才让我们的教育多了些思考与挑战,比如,怎样激励差生?怎样尊重他们?有没有对他们因材施教?分数本位的价值观要不要深入地反醒下?有没有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对于差生而言,也需要渴望认同。对这些默默无闻,极少被赞赏的差生,老师的平等对待、善意帮助总会给他的心灵留下些美好的痕迹。我们的教育也会因此多些人性的美好。
  我们应该感激差生,正因为差生的存在,我们分析成绩时还会咬定着落后的几个指标,想想有什么样的好办法使他们取得进步。也是因为他的存在,我们才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所缺少的不足。比如,一心只关注学习,缺少对他人的最基本的尊重。
  感激差生,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宽容。在现在的课堂里,对差生我少了些往日的批评、指责,更多的是本着真诚帮助他的心理,去善意而平静地提醒与督促。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理解并能做好,即便暂时做不好,我们也应学会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他会明白的。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差生”不差,我们都应该感激“差生”。那就从善待每一个“差生”开始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5:34:07 | 只看该作者

正标题:做有良知的教育人——在《无锡教育》杂志组织的“梅里古都杯”杏坛随笔颁奖仪式上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来到古韵悠悠、春色依依的新区实验小学锡梅分校参加杏坛随笔颁奖会。首先,要非常感谢《无锡教育》编辑部给我一次与大家真诚交流的机会。我为什么会选择“感激差生”这一主题,是因为我的一些真实的教育经历与教育感想所致。借此机会,愿向大家吐露下内心的声音。
  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在以分数作为相对唯一标准的评价机制下,我一直强烈地感受到:“差生”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们就像阳光照耀不到的角落里的小草,孤独无助,默默承受。他们没有自信,缺少朝气;没有选择,只有忍受;没有活力,只有黯淡……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时无刻地撞击着我柔软而敏感的心。让我反省我们的教育,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理念与姿态来对待这个特殊群体。
  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义的教育者,每每看到想到那些不被关注的差生,总会油然而生一种同情与帮助之心。而与之相反的,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称赞,家长喜欢,同学羡慕,总是生活在灿烂的光环中。时间一长,他们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往往缺少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与感恩。而那些默默无助的差生倒能在毕业后在做人的基本礼仪方面总能温暖老师的心。这样的一种巨大反差让我痛心地想到我们的教育是否游离了最初育人的初衷。对那些曾经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差生,我们的教育是否有些惭愧?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面向了全体?是否真正坚守了对差生的尊重底线?是否充满了温情与人性?如果我们能真正认同这点,就会真正用感激平和的心态对待差生。
  我一直认为教师是吃良心饭的,对待学生的教育永远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要始终秉承一份道义与责任,努力做学生真善美的引路人与塑造者。我也一直坚信:在不同的场景里,每个差生也都可取之处,也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所以,我尽可能地多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不以唯一的分数标准来看待学生。因此,对差生也就多了一份平静与宽容,多了一份期待与守望。我更希望用发展、成长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对他们多一份耐心与激励,哪怕在不同方面能有一丝进步,都足以让人欣慰。
  为此,在我的教育理念里,一直有这样一些关键词,那就是尊重、公正、引导、激励、帮助、独立、规则、公民。尊重就是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公正就是力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从我对待差生的感激与宽容之心可以看出。那就需要我时刻以引导、激励、帮助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在他们碰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会积极引导他们以乐观坚强的态度去面对。因为我知道保持一份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比一时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或是偏科的学生,更应该懂得激励他。比如,我班有一位外地的学生因小学没学过英语,进来时常常考10多分,20多分。这样的学生对于老师或对于班级来说,都是影响整体成绩的不利因素。但我并没有这样想,我是见机行事,积极鼓励。我常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说:“你不要一味去跟成绩优异的学生比,那样越比越失落;你应该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只要你每一次都比上一次进步一点,哪怕是一点点,积累起来也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样你就会增强信心,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成就感。也必将证明“成功是成功之父”的道理。”为此,我也将他的英语成绩与他自己的前后相比,哪怕进步一分,我都会在班内兴师动众地大加赞扬一番。他更加有信心,不断地努力着,到最后期末,居然考到了50多分。虽然不及格,但对他来说,已是最大的成功了。因此,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应该多一份仁慈,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守望,用正面激励的状态去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他们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去发展。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体会学习与成长的乐趣。其他的学生也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始终要以帮助者的姿态出现,用引导激励的方式努力使他们拥有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自信快乐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我们的教育不是驯养完全服从,没有个性色彩的人,而是要培养有独立姿态、认同规则的合格公民。我会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展示。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正确立场与原则。当然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自由散漫,而是要遵循规则,认同规则。就如同公民遵守社会公德与国家法律一样。让他们明确是非,自觉认同。这或许会是一个长期的感化、影响过程。但从眼下的班级管理还是从长远的立足社会来说,都很有必要。为此,我会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做到人人自觉遵守,我也不例外。有一次,学生自修时纪律显得很散乱,闹得像一锅粥。按理,从一开始我们就认同安静有序的规则,其间也有个别同学违反受到批评惩罚。可是今天,整个班级秩序比较混乱。出现这样的局面,不能完全责怪于学生,我监督也不得力。于是,按规则执行。我第一个完成抄写班级公约五遍。我以身作则为的是让他们能够清醒地明白,规则面前,人人都要遵守。只有如此,我们才会有安静有序的学习氛围。当然这种罚之众人的情况只是极少数。与学生一起接受惩罚就是让他们要懂得真正从内心认同规则,维护好集体的纪律与秩序。
  由此我也想到了作为教师,应该做一个精神的高贵者,不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而且也要担负起培养做人与合格公民的责任。既要教好课内书,又要读好课外书;既要修好内在心,又要观好窗外事。积极追求过一种有尊严的体面的完整的优雅生活。要有坚守淡泊宁静的教育情怀,既要仰望星空,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又要脚踏实地,做好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事。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与学生的精神生活一起和谐地相融成长。这正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愿景所在,也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的心声。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交流:
  这首诗的题目是《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谢谢大家!

备注:“差生”,在我的教育字典中不存在这个词,现实评价面前世俗所致。这里的“差生”特指“行为习惯、品行、成绩等方面落后的学生”。或指“学差生”、“后进生”。

张泾中学 胡小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2 17: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