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2: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志勇研究员曾提出这样一个鲜明的观点:“思想是名师之魂”。对照自身,我不计暗自思量:我有思想吗?我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吗?我们的老师中有多少是有思想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有思想的教师?怎样才干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为了活跃同学的学习生活,培养同学的多种能力,于是开展了若干活动。每次活动通知一发,有的班主任老师就开始忙碌着和同学一起应付学校的活动。弘扬爱国精神读书演讲活动,我亲眼看着一些班主任老师忙忙碌碌在网上搜索适合同学朗诵的文章,然后把同学叫到办公室亲自指导朗读,其他同学无需参与;团委组织绿色学校征文活动,班主任直接指定几位作文较好的同学完成上交,其他同学没有任务……
为什么参赛,老师不曾想过,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活动,还怕自身的班级名次落后,所以亲自出马督战,并且还同时在抱怨着学校举行的活动太多。假如老师能够认真地考虑一下,借助读书演讲竞赛,在班级里掀起读书的热潮,让同学多读书、读好书,然后每个人都谈一谈读书的感想、收获,让同学们选出读书最好的同学代表全班同学参赛,既是一种奖励,也是对同学的鼓舞,由此使得同学们养成读书的习惯,这对同学的影响将会有多大?不只仅是当时,而是持久的乃至一生的影响!
但是,老师没有让全体同学参与,对于学校一个月前就发起的读书活动并没有认真对待,而是忙于抓同学的学习,也就是提高考试成果的训练,认为让全体同学去搞读书活动耽误了学习时间,等到竞赛在即的时候,才想起赶紧收集资料让一个自身选定的同学训练参赛,这对全班同学发生什么影响?我以为,肯定不会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为了促进教师的阅读与考虑,学校每周选择一篇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文章或者是美文给老师学习,要求老师们学习之后上交一篇学习体会或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文章。我却悲痛的发现,有的老师没有自身的考虑,但为了完成任务,就从网上浏览了现成的学习体会,就连原文中作者的工作单位和学科都没有修改就上交了,也听到个别老师抱怨“学校吃饱了撑的”安排这些额外的任务给老师,增加了老师的负担。
一个整天疲于应付的老师能有自身的思想吗?
“有没有自身的教育思想,有没有自身的教育主张,是一般教师与名师的根本区别。”(张志勇语)我以为,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努力做有思想的教师,虽不能成为名师,但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有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是机器,不是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着鲜活的个性和独立意志的人,假如老师没有思想,就如同教书的机器,每天以完成课程表上的教学任务为己任,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送给同学(或者说是灌输给同学),为了把知识装入同学的脑袋里,可以不顾同学的感受,采取强硬的措施,比方成堆的作业,重复无数遍的誊写,哪管同学身体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愉悦?有人说这样的教师像复印机,我以为还不如复印机,因为复印机还能真实的、不走样的复印,但教师有时候还可能传送给同学错误的、扭曲的知识和思想……当我们仅仅把自身当作知识的搬运工时,我们又如何培养出有思想的同学?没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能允许我们的同学是富有发明力、想象力的、有思想的人吗?不能。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干培养出有思想的同学,只有有责任感的教师才干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必定表达在教师和同学的交往上,表达在教师全部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只是一味的抱怨同学脑袋愚笨、辱骂同学的老师不能算是有思想的教师。当同学作业不完成的时候,老师想到的是这小朋友太懒了,应该想方法治治他的懒?还是想到可能是作业的安排有问题,应该去了解这小朋友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怎么协助他?当同学的考试成果不理想或者出现违纪现象的时候,是怨恨自身的班级里没有优秀同学、尖子生太少,抱怨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同学都分到了自身的班上?还是想到:是不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了?
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懂得教育规律的老师,懂得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懂得依照小朋友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们会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是同学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进而会发生主动学习愿望的;他们会考虑怎样教育同学会让同学感到如沐春风、如淋甘露,即使批评也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他们在同学犯了错误的时候绝不会讽刺挖苦同学,不会歧视、伤害同学;他们的眼睛里不会只有同学的缺点而没有优点。
不能经常反思自身、只是机械重复教学的老师不能算是有思想的教师。结束了一天的教学,是感觉终于完成了一天的任务,松了一口气,还是认真反思自身教学中的表示,胜利的、失败的做法,期待明天的教学能够改进、完善,使同学在自身的课堂上享受学习?在每年的期末常规检查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因为平时备课不认真或者不听课,但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突击誊写以往的教学设计甚至他人的教学设计的现象,有的老师甚至不听课也能造出几十节的听课笔记……凡此种种现象标明,有的老师没有反思意识,所谓的备课、上课,乃至写优秀论文,都不过是应付差事,而一天天、一年年的工作,不过是在重复做着过去的工作,没有创新,也没有发展,也才出现“工作30年,真正认真备课、研究只有一年,重复工作29年”的说法。
所以,懒惰的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没有反思力的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不读书学习的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只是掌握点教学技能、技巧的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过于追求名利地位的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善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的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自私狭隘的教师也不能成其为有思想的教师。
真正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勤奋、谦虚、善学的教师,是善于反思自我的教师,是淡泊名利的教师,是求真务实的教师,是宽容豁达的教师。

那么,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呢,张志勇研究员的观点无疑值得我们深思。即,认真考虑并处置好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理论与思想的关系、思想与实践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教育当然也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为什么现在的小朋友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心理问题、信仰问题、道德品质问题、犯罪、吸毒、生存危机等等,我们说是全社会的问题,很多老师苦于无力解决同学的这些问题而无奈的宣布教育不是万能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人的发展不只受教育的影响,更受社会的影响,但不能由此而放弃教育。有的老师说,大环境如此,我只有随波逐流。须知,大环境是由一个个小环境构成的,一个小环境虽不能左右大环境,但许多小环境都改善了,大环境也必定得到改善。作为一名教师,虽说力量是微缺乏道的,但可以影响一个班级,一群同学。当每个教师都能给同学以健康的、积极的影响,都能给同学幸福的学习生活时,就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也会改变大环境。按说,教育的发展应该超前于社会的发展,以此引领社会朝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很多问题发生了才开始教育,而不是在问题发生前开始教育,防患于未然。为什么犯罪呈低龄化趋势、为什么青少年同学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当我们能站在社会大背景下对待教育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少了些盲目和急功近利,少了些形式主义和外表文章,而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
“先有教育后有学科,学科是为教育服务的。”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中学科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育往往被忽略了?这还是教育中急功近利的体现。有人归结为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窃以为这还和一些拥有评价职权的领导者心态有很大关系,也与教师自身的知识道德水平相关。当一位市长评价教育局长只看本市高考考上了多少清华北大、在全省排名第几的情况下,教育局长肯定会不遗余力抓高考,只要成果上去,就是了不起的政绩;同样,当一位教育局长只用升学率来评价校长的工作时,校长为了自身的乌纱帽,当然也会把全部精力放在抓升学率上,“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管你是加班加点还是题海战术;再具体到每个老师来说,是只重视自身的学科教学还是在教学中关注到同学的个体生命?有很多的领导乃至学者经常说,假如同学热爱你的学科、喜欢你的课堂,你就应该有好的成果,高分数与高素质、高能力并不矛盾。我以为,这种观点并不完成正确。当考试既考知识又考能力还看同学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时候,高素质一定等于高分数;但当考试只考知识而无法丈量能力与道德水平的时候,就不能将成果与能力和道德水平划等号。假如说我将一名经常欺负同学、不尊重老师和家长甚至经常在外面干些小偷小摸的同学教育成为守纪律、懂礼貌的文明同学,但他考试成果却不高,能不能说我的教育是无效甚至是失败的?如何处置教育和教学的关系,诚如张志勇所言,“既要立足于学科,又不能局限于学科,必需善于走出学科看教育。”
说到思想和实践的关系,让我想起了现在形形色色的评优课、公开课。现在对公开课做秀的抨击声不绝于耳,是因为现在的许多公开课不只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更因为它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扮演、形式主义。集体研讨原本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应该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教学研讨形式,但现在有些执教公开课的老师没有自身的思想,完全是在扮演他人的优秀教案,就连提问、回答问题乃至培养同学问题意识的同学提问也是提前设计好的;还有许多的公开教学上出来的课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为了完成教学设计而上课,不是为了同学的学习而上课。曾经在一次全市的评比中看到一位老师设计了丰富、美丽的课件并能够很自然的引入新课,教学过程合理、效果也不错,但同样内容的几节课听完之后,却一点也笑不出来了,因为他们的优秀教案都完全相同!是他们一起备课的结晶吗?不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可能进行集体备课,而是从网络上找到的同样的优秀教案和课件,简单加工之后就进行了“扮演”,当然也就不可能体现出自身的思想了。
思想从哪里来?在学习中不时丰富,在实践中不时积累,在反思中不时升华。只有勤于学习的人,才干不时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借鉴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指导自身的实践;只有不时地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时的积累,检验理论,同时又能不时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在反思提高思想认识,才干逐渐形成自身的思想。
雨果说过“考虑就是劳动,考虑就是行动。”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思想不会在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教学中自动生成,它需要理想与行动,需要学习与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创新教育》2007年第1期,总第36辑)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4 19: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