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7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德宗教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康德宗教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邓晓芒
http://bbs.ywms.net/space/html/23/19423-22676.html
【内容提要】在这个演讲里,笔者试图从康德的哲学与宗教观里发现西方文化的心理镜像结构,并以此来参照对比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结合个人的经验对二者都有所论衡。
【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comes from a lecture,in which I try to compare and discussthe soul structure of Western and Chinese from the point view of Kant ofthough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关 键 词】康德/镜子/灵魂/自由意志 /Kant/mirror/soul/free will
我今天要讲的这个话题,力图把康德的宗教哲学,那些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很奇怪、难以理解的局部,跟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一番比较,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把康德这样比较晦涩的话题跟我们拉得更近一些。康德哲学一直到今天在国际上在世界上还是一个热门话题,虽然过去200多年了,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长期以来也是比较关注的,在海外、在港台也有大量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功底。但是对于康德的宗教哲学我们以往都以为它是糟粕,介绍得很少,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让大家了解一下康德在宗教哲学方面的 一些观点。也涉和到伦理学,特别是对基督教的一些见解。
基督教发展到康德的时代有一个飞跃,因为经过了启蒙运动,中世纪的黑暗已经过去,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在康德的时代欧洲大陆也可说处于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期除了批判、否定以外要有积极的建树。康德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写了一本书叫《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这是他的宗教哲学方面的代表作,他从一个理性的角度来研究宗教,把宗教哲学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诉诸以单纯的信仰,所以他的书的名称叫《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他有一句名言叫“不要用《圣经》 理解道德,而要用道德理解《圣经》”,这是一个宗教领域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哲学一直到今天为什么生命力至今不衰,这个有它自身的原因,康德被看作是自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的整个哲学所关注的是人性的问题 ,对于人道主义、人性的关怀渗透在他的所有著作之中。《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 版于1793年,1793年我们大家知道是法国大革命处于巅峰时期,处于如火如荼的时期, 雨果不是写了一部小说叫《九三年》嘛,就是谈这个时期的一些尖锐的人性矛盾。康德 在德国远离法国革命,但是也受到法国革命的震撼,恰好在这一年他出版了这本书,在 这本书里面康德贯彻了他一贯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呢?一个是关于现象和物自体的区 分,就是康德认为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现象,至于现象底下的那个本体那个物自体、那个 客观事物自身我们是认识不到的,物自体不可知,凡是我们所知道的都是现象。再一个 是自然和自由不可通约,自然界都是依照因果律,依照必定性在运行,它有它的规律, 但是自由恰好是要打破规律,要解除规律的束缚,但是自由又不可认识。一个自由行动 假如你把它的原因、后果全部搞清楚了,那么这个自由也就不存在了。自由行动是不可 说明原因的,比方一个罪犯在法庭上,律师可以为他辩护,说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从小 受到环境的教育、污染,是社会造成的。但假如这样一讲,似乎法庭就不能判这个罪犯 有罪了,那就只能判社会有罪了,那就要改造社会,就要掀起一场社会改造运动,这在 法庭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法庭还是要判他有罪。判他有罪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自 由意志。尽管有种种原因性的限制,但是你是一个自由人,你应该有自由,尽管这个自 由的原因不能讲出来,一讲出来人就不自由了,就好像是一个动物,好像是一个被注定 了的东西,但是你不是个动物,你是个人,你是个人就应该有自由。为什么那么多人都 处在类似的环境里边,有的人就没有犯罪呢?还是要判他的罪,因为他是个自由人。康 德就解释说,这说明自然和自由是不可通约的。自由也有规律,自由依照自身自身的规 律这就是自由规律,自律,这个是不能够还原为因果律、不能够还原为自然界规律的, 假如还原了人的尊严就失去了,人就变成了物,变成了可以用物理学、生物学加以研究 考察的一个东西。所以康德认为在这个时候,在涉和到自由问题上你就必需把你的知识 放在一边,为信仰留下地盘,为自由留下地盘。他的一句名言“我要扬弃知识为信仰留 地盘”,有的翻译成“我要取消知识”,他其实不是取消知识,他还是很相信知识的, 但是知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涉和到自由问题,涉和到信仰问题,这个时候你要把知识 放在一边,把它悬置起来,为信仰留下地盘,为人的自由行为留下地盘。
与此相联系的就是认识和道德,或者说认识和实践,道德在康德看来主要就是实践问题,认识和实践也是不可通约、不可还原的,你不能够把实践问题完全还原为一个认识问题。所以现象和物自体、自然和自由、理论和实践、认识和道德这样一些对立的范畴都是不可通约的。从这个总的观点他对基督教的《圣经》作出了他自身独特的诠释,这个诠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影响了当今世界,你假如对当代的伦理学,当代的宗教哲学有兴趣的话,你几乎可以随处发现康德的痕迹。作为我们中国人,站在我们的立场看康德的这个解释,就具有一种深远的文化意义,一种什么意义呢?就是说在他的解释里边,他揭示出来了西方的宗教精神背后所潜在的文化心理结构。我们通常讲西方人跟中国人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有宗教。他们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而中国人的信仰是比较单薄的,中国人的信仰是世俗的,相信一个皇帝,相信一个领袖,相信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个世俗的理想,而不相信此岸世界的东西,不相信上帝,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跟西方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西方人那里有一些什么样的文化心理结构支撑着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我们从康德的这本书和他的哲学观点里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文化心理结构。
那么这个结构是个什么结构,我们下面要具体来论述。但是在这之前我可以作一个预先的提示,就是我通过我的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我用一个镜子的比喻来加以比较。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心理,它是一种反思型的文化心理。什么叫反思呢?就是照镜子,reflection,意思就是镜子的反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反思文化,也就是把对象世界、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人心的一面镜子,把整个宇宙看作是反映人心、反映人的主体的一面镜子,那么西方文化心理里面就有一个自我意识的问题了,就是说一个人要认识自身。古希腊不是有句名言吗?“要认识自身!”苏格拉底特别强调这句名言具有哲学含义,认识你自身这就是哲学,哲学要干的就这件事。那么如何认识你自身呢?要通过外部世界,人要认识自身只有到对象世界中去寻求才干够像照镜子一样地反映出他自身。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讲过一句话:“人生到世界上来没有带着镜子”,不能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我就是我”。单说“我就是我”,这是认识不到我的。怎么样才干认识到自我呢?只有把你的自我对象化,也就是说只有把你的实质力量实现出来,去改造一个对象,在对象上打上你的意志的烙印,那么你是个什么人就是显出来了,你是个天才那么你就会发明出天才的作品,在你的作品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你的实质。我们通常讲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他是个什么人从他的作品里就可以看出来。这其实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思想,而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保守,就是说一个人要认识自身,必需要看他怎么样把自身实现出来,他所实现出来的那才是他的真我。假如他没有实现出来,只是心里想一想而已,那是一种潜在的东西,一种还没有定型的东西。我们说一个小小朋友从小是个钢琴家的“料”,但是他后来没有当钢琴家,他干了别的,那么这个预言就落空了,就是说他是个什么人要根据他后来做出了什么,他才是什么。所以西方文化就有这样一种结构,就是说人一定要从对象世界才干够反映出他自身的实质,包括西方人的上帝,其实也是人的实质的一种反映,不光是宇宙啦,宇宙万物要反映人,上帝是最高的对人的实质的反映。
那么这样一种人心的结构,就有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个自我,既然你要通过你的实际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的活动,或者是影响世界的活动,或者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不论怎么样,总而言之,你要以你的客观化的活动,来确证你的自我,但是在你盖棺论定之前,这个过程是无穷无尽的,那么这样一来,西方人的对自我的这样一种自我意识,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形象了,而是一个不时发展的形象。我是一个什么人,我最初是 意识不到的,小时候是浑浑沌沌的,昏昏沉沉的,后来呢我做出了一点事情,哎,好像 我有这方面的希望,然后朝这方面再发展,最后成了一个艺术家。但最后成了一个艺术 家还能不能往前,我是不是已经江郎才尽了,这个都很难说的,我的这个天才究竟有多 大,这个一直到死之前没有人能够算定,你自身也不能算定,要看你去争取,要看你去 挖掘,把自身的潜力全都挖掘出来。有时说你自身感觉到已经挖尽了,已经失望了,突 然有一天有个灵感又给你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情况是非经常见的 。所以自我意识在西方人心目中实际上是一个不时追求的过程,永无尽期。为什么西方 人要设立一个上帝,这跟西方人的自我意识有很大关系。上帝虽然不可捉摸,无形无相 ,但是他对于人的自我认识是一个号召,有上帝在,那么我就有信心拼命地追求自身的 真我,拼命地把自身的本性、本心逐步逐步地揭示出来,你要想一下子揭示出来是不可 能的。所以奥古斯丁有一句名言叫做“人心是一个无底深渊”,只有在上帝那里才干穷 尽这个无底深渊,在人一生中是穷尽不了的,人到死都不一定知道自身究竟是个什么料 ,惟有上帝才是知人心者。所以西方文化心理里面有一种非常谦虚的东西,就是说我对 事物的理解是外表的,我对我自身的理解也是表示的,是暂时的,我不能够一下子就把 握到我的真心,我的本性,我的本我,那个是不可能的,我也不能一下子断言某某人, 张三或者李四,他就是这么个人,那是断言不了的,只有上帝才干够断言。你看起来一 个人其貌不扬,好像没有什么才干,但是很难说的,说不定有一天他就成了一个世界级的著名人物,这个都很难说的,你不能够断言一个人的,你认为一个人是好人或者是坏 人,你看得清楚啊?有的人做好事做了一辈子,但是心底是非常黑暗的。报上说,有一 个身为局长的人,服侍他瘫痪在床的妻子,服侍了17年,后来妻子过世了,他马上就是 又嫖又赌又贪污,后来落网了,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这个人怎么会?他服侍他的妻子17 年啊!那是不简单的,而且一直是非常勤俭的,平时挎个挎包上班,人家叫他挎包局长 ,非常廉洁的一个形象,但是突然就堕落了,这个人心真是不可测。还有一些罪犯,你 说他坏到底了吗?其实不是的。有部美国电影叫《英雄》,说一个小偷看到飞机失事了 ,他想上去捡点廉价,结果无意之中把飞机上的人都救出来了,结果廉价没拾到,自身 的鞋也丢了,后来到处找这个英雄找不着,不愿意上镜头,后来有一个就冒充他,成了 电视台的英雄。这个情况很典型,就是说你认为他是个小偷,其实他心里面没有泯灭的 人性,那个良心、良知还在。人是不能算计人的,在西方文化里边这一点是非常确定的 ,人必需谦虚。你以为你自身很不了起,你以为你道德纯真高尚?但是你不知道,你是 没有到那个场所啊,你到了那个场所你能不能掌握住自身这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要你 做出来才算。假如那个廉政干部一直到死他没有违纪,那么我们盖棺论定,我们可以说 他一辈子是个好人,但是我作为凡人作为世俗的人,也不能断定他的内心就没有黑暗的 地方,你不能断言的,也许他是出于恐惧,也许他是出于面子,也许是出于种种考虑, 所以他没有违法乱纪,这个都很难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2: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西方文化的这样一个镜子结构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认识成了一个无限的追求过程,所以他们需要设定一个上帝;另一方面西方人的这样一种镜子结构使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无穷前进的过程,而不论你前进到哪一步,康德所说的那个物自体是不会显露出来的,那个最终的东西是显露不出来的。我在对象上所看到的都是我这个心灵、我这个眼睛、我这个耳朵所看到的,至于对象自身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我没有上帝那样的眼光,所以不可知。我所有的知识都带上了我自身的烙印,都带上了我的思维模式,带上了我的眼光,带上了我的感官结构的限制。所以他们经常研讨的话题如说这个世界在马的眼睛里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现代派的绘画想表示这个,人家说你画的什么东西?画的几匹马,蓝色的模模糊糊的,表示派的画家他就回答,我是画的在马的眼睛里边马是什么样的,这个你就没方法去确证了,非常神秘的。西方人的这个认识确实有这种特点,就是说所有的在对象上出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依赖于我自己的认识结构,都不一定是物自体自身的结构。这个在现代物理学里边已经变成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了,就是说基本粒子 你说它越分越小吗?现在这个越分越小,无限可分已经好像被推翻了,到了夸克这样一 个层次上面,你越往下分,它就越大,为什么呢?因为你用来分它的那一股力量自身就 有一个质能转化,当你要把它分开的时候你要用很大的力量,这个很大的力量就使它的 质量增加了,所以越分越大,它带上了你的主动的去要分它的这样一个行动所发生的影 响。这个是西方文化历来就有的一个倾向,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把它挖掘出来。康德的这个先验的认识结构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成为了一个人为自然界立法的过程,不是自然界 为我们立法,恰好是我们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科学不是对自然界自身的物自体的一种反 映,而是我们自身建构起来的。所以西方文化心理的这样一个结构就使对象自身隐而不 露,成为了物自体,康德揭示了这一点。
与此比较一下,中国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西方文化是反思型的文化,反过来从对象上达到一种意识,而中国文化是当下直悟,悟道,是种体验型的文化。体验型的文化也可以比作一种镜子结构,但是这种镜子结构跟西方人的文化心理的镜子结构是颠倒的,相反的。就是说西方人把对象世界宇宙或者上帝看作人心的一面镜子,《圣经》里面就有这样的说法,就是上帝依照他的自身的形象造出了人,所以上帝是人心的一面镜子;中国人是说人心才是一面镜子,整个宇宙都反映在人心这面镜子里面,所以世界是什么样的,你要认识世界的本体,你要认识物自体,你反而不能到对象世界里去寻找,你要到自身内心去寻找。物自体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是个问题,没有什么不可知的问题,完全可知,因为天道、天性就在我心中。中国心性之学讲人的性就是天性,“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知性而知天”,孟子讲我尽了我的心我就可以知道我的性,性是天人合一的,我知道我的性我就知道了天,这没有什么不可知的问题,每个人只要有诚意,都能知道自身。但是这样一种镜子结构也有两个层次,一方面在这样一种镜子里面反映着宇宙万物,这个镜子自身是固定不动的。禅宗的神秀提出:“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那是不动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要使它沾上尘埃。毛泽东也讲,脸是天天要洗的,房子天天要打扫,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时时要打扫,这个是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的。后来慧能反对这种说法,这也符合中国文化精神,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本什么都没有,哪里有什么心?哪里还有什么明镜台呢?慧能说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当你把内心看作是一面镜子的时候,这个镜子自身就消失了,因为镜子自身是从来不反映在镜子里边的。我们谁看见过镜子,我们只看到过镜子里的东西,没有人能看到镜子,你假如从镜子的背后去看那你看到的不是镜子,那是镜子背后的水银。你要看镜子,恰好因为镜子是反光的,所以你看不到镜子。所以慧能的解释是很对的,原本无一物,当你把心当作镜子的时候那就无一物了,最重要的是没有心。心不是什么东西,只有当心不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它才干反映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才是东西。假如你的心里面有东西,你这个镜子就不光亮,你这个镜子质量很差,你就歪曲了宇宙万物,只有当你的内心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的时候,你才干够全面地反映宇宙万物。这个是慧能和神秀的一番争论,当然慧能也可以说是更深了一个层次,但神秀的那个说法也没错。所以镜子不反映在镜子自身里边,而宇宙万物正因为如此才反映在镜子里面。所以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老子讲“涤除玄鉴”,就是把明镜打扫干净你就能看到世界最幽深最玄妙的真理。所以在中国的镜子结构方面有一个盲点,就像人的眼球上面有个盲点,这个盲点,佛家称之为空,道家称之为无,无心、无知、无欲、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内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人这样的镜子结构一上来就肯定了对象世界就是我所看见的那个样子,没有什么不可知道的物自体,对象世界就在我的内心里边,当然不是我的五官,我五官看到的东西可能还有疑问,这个在道家哲学特别强调,五官的是令人色盲的,令人发狂的,令人乱心的,五官的视觉倒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内心的视觉是真正的,是能够掌握本体的。对象就是我在内心看到的那样子,所以直觉的体验就足以掌握宇宙的本体,不需要到外面去寻求,不出户能知天下事,我在家里想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万物的规律,那比所有你在外面寻求到的规律更高。所以佛教讲“只下无心,本体自现”,假如你无心了,那么在你的心里面本体就自然出现了,所以这是中西文化两面镜子的颠倒关系,在这个地方显露出来了。
我们总结一下,西方文化的大问题在于掌握不住对象自身,所以他们要拼命地去掌握,要不时地去追求知识,要不时地去追求真理,造成了西方文化的浮士德精神,就是不时地去追求的精神。追求自身就是一种享受,就是自我意识的痛苦的历程,追求而永远追求不到,人永远追求不到就是他的动力,不时地追求,西方文化始终是有一个物自体的问题,始终有一个康德所讲的那个事情自身,你总是认识不到的。中国文化的毛病则是缺乏自我意识,本心不是什么要你去掌握的东西,你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弃了,本心就在那里了,但是这个本心你要能说出什么东西来,是说不出来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在的可能掌握的东西,包括任何语言能够说它。你可以对所有别的东西进行规定,但是对于本心你不能进行任何规定,你进行任何规定都说明你的心还不干净,你有它的规定在心里面堵塞着,你就还没有破除一切执着。所以这样一种镜子结构使中国人长期以来窒息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跟对象意识密不可分的,自我意识自身是需要规定的,你是个什么人,你不能说一言不发,你说我到这个地方就言语道断,我不能说了,那个不叫自我意识。真正的自我意识就是明确意识到我是个什么人,我还缺什么,我还需要什么,我还要去追求什么,这才是自我意识。康德的立场恰好揭示了西方文化的这样一个深层结构,西方文化总是发现矛盾,发现对立,造成痛苦然后追求。而中国文化呢,老是回到本心,就没有痛苦了,就非常安妥了,觉得自身一切都得到抚慰了,得到解脱了。佛家是这样的,道家是这样的,儒家其实也是这样的,回到自身自然本性,问心无愧,没有罪感意识,没有说我自身有犯罪的倾向。中国的那些智者贤人都是很自信的,我怎么会犯罪呢?我这么真诚怎么会犯罪呢?“文革”中间我们也参与过红卫兵,当时都是一片忠心耿耿,为了捍卫毛主席准备献出生命,我们怎么会犯罪呢?现在回过头一看实际上犯了很多罪,但是你要追究起每一个人来,每个人都不供认,我没有罪,当时是那种形势嘛,我的主观动身点是好的嘛。所以没有人追究自身,也没有他人能够追究他,除非他由于别的原因,在挨整的时候要他写检讨,要他认罪是言不由衷的。实际上中国人历来倾向于没有人认为自身真正有罪,只要他是诚心诚意、没有不良动机,他就认为做了什么事情他都可以问心无愧。这个就是陷入到了自我意识的盲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2: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我们要谈的一个问题是追究这样一种相反的镜子结构形成的根源。这里有两个话题,一个是人性,一个是自由意志。在康德那里它的宗教哲学是以道德哲学作为基础的,道德是独立的体系,它不需要宗教自身就能够成立,所以康德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他竟敢认为道德不需要宗教也可以独立地成立。而道德在康德那里是实践理性,也就是 说理性不需要信仰,可以成立。道德先于宗教,独立于宗教,道德是最基本的。但是道 德一旦建立起来通过理性的推理必定会导致宗教,这又是他的一个观点。由此得出结论 ,要考察宗教原理必需首先讨论道德。那么他的道德问题怎么讨论的呢?讨论道德当然 要讨论人性的问题,人性原本是善的还是恶的?中西方在这个问题上面有相同之处,古 代都有过性善论、性恶论、性非善非恶论、既善既恶论、善恶相混论五种观点。康德在 《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中也提出了这五种观点,中西方在这点上是一样的,从逻辑 上来说人的善恶问题也只可能有这五种观点,再找不出别的观点了。但是西方人在讨论 这个问题时跟中国人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西方人很早就提出了一个更重要更 加根本性的伦理学的问题,那就是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就是说在刚才讲的五种善恶问题 底下,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问题,就是自由意志问题。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没有自 由意志,他是被决定的,那么他的行为你既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因为他的意志,他的 行为是不自由的。就像我们对自然灾害,我们不能说它很凶恶,我们也不能因为自然界 发生灾害就敌视它,我们就报仇它,除非你疯了。我们要处分一个人,我们之所以说他 有罪,是因为他是故意的,假如他不是故意的,那我们的处分就要轻得多,是过失,过 失当然也有一定的罪,因为假如他预先能够预见到的话,他原本应该预防,但是他没预 防,没有人能预防自身不犯过失,人不是上帝,我们中国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 是人跟上帝有相通的地方就是他有理性,他有预见性,所以他应该预见一切,应该预见 ,应该像上帝那样,可以这样要求他,但是因为他不是上帝,所以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 ,把他的处分、罪过减轻一些。所以自由意志的问题在西方人看来是个更根本的问题, 一切善恶都立足于他的故意,假如他不是故意,他的恶不成其为恶,他的善也不成其为 善。假如他不是故意为善,他是原本生性如此,就像我们在非常偏僻落后的农村看到的 那些山民,他们生性就不知道怎么作恶,他就没有作过恶,所以我们非常羡慕,这种地 方民风质朴啊,他们是非常善良的,你到他那去他好客得不得了,但是假如依照西方人 的观点来看,这种人其实还是生活在伊甸园里面,他还没有自由意志,还不能说他善或 者恶,或者说这种善是一种非常外表的,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就是一个人他原本可 以作恶,但是他没作,他很懂得怎么样能够做恶,但是他不作,这就是善。假如一个人 根本不会犯罪,他只能做好事,这个善就不是真正的善,这种人假如一旦落到一个比方 说商品经济的环境里边,那变坏起来是一两天的事情。大家都突然一下知道了,学会了 ,学坏是很快的,很多农村来的小保姆,到了大城市里马上学坏了,原本很朴实的一个 小姑娘,没多久她就会打扮,就会讲虚荣,就会撒谎,原本都不会的,因为她不会所以 她很善。这就是没有考虑到其实真正的善恶是要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自由意志自身 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逾越于善恶之外,在善与恶的此岸,尼采不是有部书叫《善与恶 的此岸》,就是讲自由意志、权力意志。这是中国人很少考虑的一个问题。只有像荀子 接触到自由论的问题,接触到人的心,心可以决定,可以选择,孟子也稍微接触一点。 可以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实际上是无可选择,就是说假如你是个仁人志士,那么你肯定 是选择杀身成仁,假如你是个小人,那么你肯定选择卖身求荣。所以中国人最重视的是 你原本是什么,是君子还是小人,这就是所谓的心性的问题。中国人最热衷于讨论的, 不是自由意志问题,而是心性问题。所以对善与恶的讨论在中国最终归结为对人的天生 本性的讨论。一般来说人性本善,这是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只有荀子讲人性本恶。荀子 讲的人性本恶其实细究起来跟孟子讲的人性本善没有抵触,只是概念不同,因为荀子所 讲的人性,不是指的真正的人性,而是指的人身上的动物性。人身上有动物性,这个动 物性是可以为恶的。但是荀子也供认人有另外一种本性,就是人能够“分”,人能够懂 得自身的名分和本分。人群跟牛群马群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懂得分。分就是礼、礼教 、礼法规范的一套。在这一方面人跟动物不同,是善的。所以我们一听到荀子讲性恶论 ,就不去仔细分析,就认为跟孔孟是对立的。其实不是对立的,只是用词不同而已。整 个中国保守文化,心性之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人性本善这个基础之上的。人性原本是 纯真的,原本是诚心诚意的。诚原本是人的本性,“性相近,习相远”,人人从生出来 是纯真的,像儿童一样,但是由于社会习俗的影响,所以变得丧失本性了。孟子讲求放 心,后来的儒家讲要恢复本性。李敖讲要复性,回归本性。这跟老子讲返朴归真,复归 婴儿是一致的。婴儿的本性是最干净的,因为婴儿他什么都不知道的,他的欲望顶多只 有一点生理上的欲望,那是正常的,没有超出这个之上的欲望。小小朋友是最干净的,这 是中国人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这个人性本善的假定当然是一个独断的假定,这个是不 需要证明的,它是直接体验出来的,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在社会上混了几十年,很多 人就怀念儿童时代,跟几个小朋友一起,内心两小无猜。连孔子也免不了,他的最高的 人生理想就是跟几个小朋友一起到河边去洗澡,然后唱着歌回来,这是他的最高的境界 ,就是一种童心的境界。没有特殊的要求,没有个人的自由意志的追求,没有任何执着 。
与此相反,西方的伦理既然供认了个人的自由意志,对于善与恶的讨论,就必定要容纳人性本恶这样一种可能性。自由意志意味着人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你要没有这种双重的可能性,那就谈不上自由意志了。自由意志肯定是要选择的。具有道德意义的选择就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假如没有选择,你天生是个好人,你只能选择好,选择善;你天生是个坏人,你就只能选择坏,那就没有自由意志了,而那样一种选择其实是无可选择。所以在西方自由意志就必定要容纳人性可能是恶的观点。当然西方也有很多种观点,人性本善的观念也有,人性本恶的、既善既恶的、非善非恶的、善恶相混的都有,康德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他一定的道理。比方说西方人讲的人性本善,有很多人主张人性本善,像古代苏格拉底、近代启蒙思想家、法国唯物论、爱尔维修这些人都供认人性本善,但他那个善的概念跟我们中国人善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他们那个善的概念在很多方面对中国来说不是善的概念,而是恶的概念。比方说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幸福西方人认为是善,你要完善嘛,肯定要包括个人幸福。假如一件事情对个人不利的话,你道德上可以很高尚,但是不能谈得上完善,不能称为真正的善,至少是不完整。真正的善应该把个人的幸福、个人权利、个人的利益都包括在内。而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恰好是恶,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利益、个人的目的在中国人看来是应该放弃的。真正的善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要从道德动身,达到一种像大学里讲的“止于至善”,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但是在西方人的善里面,他不是说没有私心,他是可以有私的。人的私心里面就可能包括有恶,因为它里面肯定是有自由意志的。但西方的善既能照顾到个人的利益,又能够为道德为真理而献身,这在西方人才是最大的完善。
康德认为这五种观念都可以接受,但是这些都属于现象的领域,而不属于本体的领域。人的本体是自由意志。人性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天生的,就叫人性;另外一种是自由意志之性,自由意志之性是作为实质的天性。我们知道西方的本性,nature,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自然,一个是实质。康德所理解的人性,人的nature,是在人的 实质的层面上理解的。他不是自然天生的东西,而是人造成的东西。人的性是人自身造 成的,而不是生来就是的,所以他非常强调自由意志的地位。自由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逾越时空的、逾越因果律之外的,他不被外在的任何事物所机械地决定。因此在 康德看来,人在每一瞬间都可以自由选择,并不因为他从前或者他生性是个好人,或者 是一个坏人,而对他的选择有所决定。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都说这个人从没做过 坏事,所以我们从经验上通过归纳法判定这个坏事不是他做的,但是归纳法是不可靠的 。他总是可能有例外,他恰好这一次就做了这件事情,那完全有可能,前面的都不作数 。康德认为这就是《圣经》上这样一个说法的意思,就是刚才提到,人类是从伊甸园里 边,由于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于是丧失了他们的天真状态。天真状态并没有保证他们不 堕落。当然《圣经》里面还是认为天真状态是一种善,不是一种罪恶,上帝造成的东西 嘛,当然是善的了。但是《圣经》里讲,人以天真的状态堕落到了原罪,亚当和夏娃吃 了智慧之树的果子,犯了原罪,这是他们的第一个自由意志的选择,首先选择的是犯罪 ,是对抗上帝、对抗善。这样一种原罪,它的哲学含义,究竟何在?康德进行了研讨。 就是说人类在伊甸园里当然是没有犯罪的,你可以说他是善的,但是这个善因为他没有 自由意志,上帝的造物,所以严格说起来还不具有善的意义,天真状态不具有真正善的 意义。弥尔顿的《失乐园》里面也是讲亚当和夏娃受到魔鬼的诱惑而犯了罪,失去了乐 园。但是失去了乐园恰好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希望,一种什么希望呢?就是原来的善是没 有自由意志的,现在我们要建立的善恰好是有自由意志的,这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 就体现在通过人类的不时追求,一步步地接近上帝,赎自身的罪,最后得到上帝的拯救 ,当我重新回到上帝身边的时候,我才是真正的善。所以人类堕落的时候那个自由意志 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虽然是原罪,但是这个原罪恰好体现出人的自由意志,是不可规定 的、不可捉摸的。你不知道,亚当夏娃生活那么好,根本就无忧无虑,他为什么会突然 发生一种自由意志来堕落来犯罪呢?有人解释为就是有魔鬼的诱惑才使他犯罪,但是诱 惑你也要他愿意接受啊,假如他不接受魔鬼的诱惑,他不是照样地可以当一个好人吗? 他还是他的自由意志在起作用。自由意志一开始总表示为堕落。假如你给一个人自由意 志,比方说一个小孩,你给他一笔钱,你说随便你去干什么。假如他真的意识到随便他 去干什么的时候,他往往是干一些超出他应该干的事情,有一种强烈的诱惑,越是你禁 止的东西,对他的诱惑越大。他首先就是去干那件事情,因为你允许他干的时候,他想 到其他那些事情以后反正还可以干,恰好你禁止他干的事情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就会 专门去做。人类也是这样,上帝告诉他你可以在伊甸园里面,丰衣足食,什么都不用你 忧愁,他反而闲得无聊。上帝禁止他吃那个苹果,他觉得我倒可以试一下。自由意志有 一种表示出来的倾向,而这种表示首先体现为犯禁忌,那就是犯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基督教的人性观,外表上看好像讲人性本善的,但实际上假如把人当作一个自由意志的存在的话,那么基督教的人性观基本上是讲人性本恶的。因为人有自由意志,倒不是说自由意志自身是恶的,自由意志自身既可为善也可以为 恶,而是因为自由意志的第一个表示,肯定是恶。我们今天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也是这 样,当你说可以允许一局部人富起来,那个时候这些人就无所不用其极了。他可以解脱 原先的束缚啊,原来不可以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然后你没有规定他准做不准做的 事情,他就要试探一下这个政策能够放到多宽。所以我们现在物欲横流啊,用保守的观 点来看就是已经堕落了,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堕落了,已经把保守的那一套禁忌全都突破 了。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我认为是好事,因为它给了人自由意识。现在缺的就是 ,在这样一种自由意识基础之上,能不以重新建立起道德规定,假如能够做成这件事情 ,我们这个社会就大有希望,假如做不成绩很危险。假如这样一个社会,发展到今天这 一步了,还要倒退回去,那就很危险。所以在康德看来,人性就是一个不可规定的东西 ,你越限制它,它就越要突破限制,它要展示人的另外一些可能性,他不能满足于这样 一种可能性,他要看看这些可能性的边境,看我到底能做什么样一些事情,这就是人性 。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不可限定性和无限可能性。人是无限可能的,人是能发明奇迹 的,所谓奇迹就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都是人自身发明的,整个 人的生活条件,飞机、电视都是自然界没有的,都是奇迹,都是人发明出来的。人的特 点就在于他具有发明性,也就是说他有自由意志。所以人将来究竟该怎样发明自身,这 是谁也意料不到的。所以人不能够凭借自身天生的心性而高枕无忧,而必需要随时、时 时刻刻地警惕自身,提防自身,不是要怕别的东西,首先要畏自身。你应该怕自身做出 那些罪恶的事情来,有这样一种罪感,一种提防的心理。不要以为自身只要出于诚心, 我就什么都能干,那你将来说不定会干出滔天大罪来,干出来之后还丝毫不觉得自身应 该忏悔。
与此相反,中国保守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规定好了的,但是有外界的污染,所以人必需要争取恢复到人的本性,既然是本性,那就是先天有的。所以中国保守伦理认为人最 好还是不要自由意志,不要异想天开,不要超出你内心已有的那些规定。最好是顺其自 然,守住本性,你就可以自然为善,你就可以得道成圣。那么当然实际生活中的人,并 不是人人都是圣人,虽然王阳明讲满街都是圣人,“人皆可以为舜尧”。但是实际当中 并不是这样,他们的解释就是由于外来的影响,“性相近,习相远”,用我们今天的话 说就是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污染。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受污染,那么他就可以坚持他原 来的质朴的心性,他就不会忘本。所谓不会忘本,就是不会忘记自身的本性,就可以求 放心。所以只要“反身而诚”就可以“乐莫大焉”。所以中国人向来并不畏自身,而是 畏外来的事物,比方说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惟独不 畏自身,惟独不怕自身会犯罪,人的本性是完全可以依靠的。但在康德看来,既然一切 善恶都归结于自由意志。那么自以为本心纯真,并且自以为自身处于天真状态,这种想 法是要不得的,甚至于自身就是一种恶。一种什么恶呢?就是伪善。你自以为天真纯真 ,你哪怕做了很多很多坏事,你也自以为天真纯真。这在我们的极左派的身上体现得最 好,干了那么多坏事,他都认为自身忠心耿耿、“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都是为了整 个国家好。整个国家都要垮了,他还认为自身是为了国家好,没有任何忏悔意识。包括 四人帮都是这样的,我问心无愧,你们在搞阴谋,我是忠心耿耿的。他们这样的态度, 这种自以为纯真,这种伪善才是一种恶,而且是一种根本的恶,也就是骄傲自大。因为 你不是神,你是凡人,但是你又那么骄傲,所以这是一个虚假的东西,是一种伪善。你 以为你自身没有私心,其实在这个背后起作用的还是你的自由意志,这个自由意志是可 善可恶的。没有人能保证自身的本性注定是善的。也可以说,在康德看来,人的本心不 是道德的起点,而是道德的终点,是道德的一个可望而不可和的终极目标,是一种终极 关怀。不是说你一生下来就善,你一生下来毋宁说是恶的,要通过不时的追求才逐渐逐 渐地去接近善,从恶向善。所以人从恶劣的本性趋近上帝是一个漫漫长途,是一个痛苦 的过程,这跟基督教的精神是一致的。要希望得到上帝的拯救,那就是一个漫漫的长途 ,你要忏悔,你要谦虚,你要知道自身的罪,这个知罪不是知错。知错是可以改的,知 罪是不能改的,因为这个罪它是自由意志,你怎么能把这个自由意志改掉呢?人的自由 意志是改不了的,你想改掉自由意志,这自身就是一种自由意志了。自由意志改不了, 那他永远有作恶的可能。这种作恶的可能不是把人贬低,而恰好是把人抬高了。为什么 呢?因为只有当他有作恶的可能而他没有作恶,而是去做好事,那他的道德才真正是道 德,才具有道德意义,才具有道德性。另一层意思就是说他具有自由意志,他就跟上帝 在这一点上平起平坐了。上帝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有自由意志。所以《圣经》里讲,人吃 了知识之树的果子后,上帝说,看哪,他们已和我平起平坐了。亚当和夏娃再也不是上 帝单纯的造物,原本是的,但是现在已经背叛了上帝,抬高了自身的身份,成了真正的 万物之灵,因为他是一个可以犯罪的人了啊,那么他现在能够自身不犯罪当然就是一种 真正的善了。人的这样一种自由意志,他究竟最后要达到善还是恶,人的本性究竟是善 是恶,这一点,人自身是不知道的,只有上帝才知道,只有上帝才是知人心者,只有上 帝才干对人的一生作最后的评判。所以《圣经》讲到最后的审判,其实有很深的哲学意 义。就是其实一个人的一生哪怕他已经盖棺论定,我们凡人也不能对他做判断,只有上 帝才干对他做判断。
康德把那种自以为善、自以为能够自身对自身做判断,视为一种人性的骄傲,视为人性的一种伪善,视为一种人性的根本恶,这是很值得考虑的。也就是说我们一般讲恶,都是很具体的,偷盗呀,奸淫呀,说谎呀,这些我们认为都是恶了,最高的是杀人。但 是康德从他的角度,他不把人的最高的恶定为杀人抢劫,不是这样的东西。而是定义在 伪善,定在自以为无罪,自以为纯真,自欺,这才是根本的恶,其他的一切都是因为这 一点,因为你自欺,才会发生的。但是从程度上讲,你杀人,剥夺人家的生命是罪大恶 极的。我们中国人讲杀人偿命,这是到了极点了,要判死刑,死刑是极刑啊。但是在康 德看来,你要追溯他后面的动机,你还得要追溯到自欺。就是说人人都知道不能杀人, 他原本是可以不犯罪的,但是他为自身找了很多理由,说明他犯罪是不得已,他犯罪就 像一个物理学定理一样,是不可违抗的。这就是一种自欺,就是你原来是可以不这样的 ,但是你遮盖了这一点,你把自身当作一种物,而且把自身算定了,你认为自身没有不 犯罪的可能,这就是自欺。所谓自欺就是说,他在行动中外表看起来好像并不是要违背 道德法则。我没有方法,我原本不想违背的,我其实也很痛苦,我在打人杀人的时候我 心里也很痛苦,但是没有方法,以此在为自身辩护。其实他在内心里面埋藏着非道德的 动机,埋藏着否定自身的自由意志的动机。自由意志自身不是道德,但是你要否定自由 意志就是非道德的。一切道德都要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所以自由意志是更深层次的道 德的主题、道德的基础。你把这个东西否定掉,你认为自身无可选择,你生性就是天真 的、无罪的,这就是一切恶之根本。那么这样一种自欺,康德认为它是根本的恶,根本 的恶除了意味着一切恶都发生于他,还意味着这种恶是由于理性的本性而来的。就是说 人有理性,就有自欺的可能。有的人类学家把人定义为“能够伪装的动物”,我们说人 是理性的动物,这两种说法其实是一致的。人有理性,人就能伪装,人能战胜所有的其 他生物,就是由于他能够伪装,他可以设个圈套,去套住老虎、熊、狮子,他比所有的 动物都聪明,因为他有理性。那么对于人的本性,他也是善于伪装的,这个伪装呢有时 候是自觉的,有时候是不自觉的,不论自觉不自觉的,都是人的本性,是根除不了的。 只要他有理性,他就能伪装。所以不论是什么人,只要他有理性,他就有一种解脱不了 的根本的恶。从这种观点看,假如有一个人标榜自身有一颗热诚的心,有一颗明净的、 透明的心,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那么这个人的道德就值得怀疑了。有的人喜欢说“我的 心是一面镜子”,就是说我是无私的,我的心里面没有一点杂念。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他是有忏悔意识的,他从不会这样标榜自身。这样的标榜,把话说绝了,你怎么能知 道你的心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呢?你是想当然,大概那是不作数的。再一个,思想的 后面还有思想,还有潜意识。弗洛伊德讲还有超我,还有本我。那个东西决定了你,你 怎么能够断言你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出于私心呢!我们在“文革”的时候,之所以赤胆忠 心,后面是有私心的,我们今天来检讨的话,一个是大环境、大气候,我们不甘于落后 ,为什么不甘于落后?出于恐惧,那时候,谁落后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再一个是自身想 高人一等。当然是有私心的,你怎么能说自身的心是一面明镜,能够反映所有其他人的 行为,能够反映出所有红卫兵对我作的恶,而我自身没有做一点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能 这样来看吗?所以《圣经》里面有这样的话,耶稣说:“我们若说自身无罪,便是自欺 ,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基督教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原罪感,知罪的意识,这样一 种谦虚。假如没有这样的思想,那就很可怕了,天下有很多坏事,恰好是那种最干干净 净的人心干出来的,而且干出来还不知忏悔,还理直气壮、盛气凌人,还觉得自身的道 德至高无上。我们一般讲的左棍子就是这样的人,干了很多坏事还盛气凌人。宗教极端 分子和恐怖分子也是如此。
所以天真状态在这种意义上并不是真正的善,而是一种动物状态,它还没有犯罪的可能,而只有犯罪的可能,才使人成为人。一个人假如没有犯罪的可能,这个人可以说还没有成人。比方说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他还没有犯罪的可能,他所做的一切,哪怕是坏事、调皮捣蛋,那都谈不上犯罪,他还没有成人。到了十八岁,他有可能犯罪了,十八岁的人是可以杀人了,他这个时候是成人了。所以只有有了犯罪的可能性,这才使人成了人。黑格尔有句名言:“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高尚。 ”马克思多次引用这句话,说黑格尔是深刻的,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不是说犯罪,他 也许还没有犯罪,他有犯罪的思想。为什么比天堂的奇迹更伟大、更高尚呢?说明他有 自由意志,他有了自由意志,他有犯罪的思想,他生性原本很恶劣,但是他控制住自身 的本性,没有去犯罪,这个人就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关于人性和自由意志。
康德的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和中国保守的论理作一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保守理性不关注自由意志的问题,热衷于讨论性命、心性的问题。或者说人们不把人性归于自由意志,而是把自由意志归结于人的天性,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这就把人看作是一种东西,一种物,一种天生的性或命。命是逃不掉的。没有了自由意志,人性当然成了一种物化的东西了。康德则明确地规定了自由意志的本原地位,把它抬高到了逾越一切经验实际的“物自体”的这样一种位置,这个东西是一切道德的根据。这一点,应该说康德是有大功劳的,在宗教上他由这种自由意志而建立上帝的超验世界,以和在历史中对于善与恶的导向作用。人类的整个社会,从原罪开始,这是在《圣经》里面康德所挖掘出来的历史主义的眼光,人性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历史。所以你从一个点来说人性究竟善还是恶的,这个很难判断的,要历史地看,人类最开始是堕落,然后为了拯救越来越变得善起来,但他的恶的本性并没有消除,他既然有自由意志,就随时都可能再堕落,随时都可能犯罪,但是恶终究越来越让位于善。所以不能够用外在的手段去禁止自由意志的恶劣倾向,你不能通过禁止自由意志来预防犯罪,像中国宋明理学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那其实就把人都灭掉了,人就不存在了,你想通过灭人欲来预防人犯罪,那你等于把人先变成物了,人已经不成其为人,这就是戴震讲的“以理杀人”,鲁迅讲的“吃人”。相反,康德认为应该在恶里锻炼出善来,形成由恶向善的一种进化,这就公开地揭示了西方保守伦理学内在的一种实质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相信有一个上帝。康德其实也不相信,康德是把上帝作为一种假设,我们需要假定一个上帝。这个说法在当时很多人都有,像伏尔泰就讲到,“假如没有一个上帝,我们也要造一个出来”,为什么要造一个出来?造一个出来我们就可以以他作为一个规范来衡量我们实际的道德生活,我们就可以使我们对自身有所警惕,有个上帝的眼光在检查我们的行为,在检查我们的内心。当然这个眼光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眼光,但是我们把它寄托于上帝身上,使之造成一种对自身的警醒,以免我们太骄傲。所以我主张,尽管不信上帝,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认康德的意义上去吸取基督教的谦逊的精神、反省的精神、忏悔的精神,或者自我警惕的精神,也就是说通过自我意识,自身跟自身拉开一点距离,要从旁观者的眼光来看自身,不要一开口就是“我的心是诚的,我的心是一面镜子,我可以把心掏出来给你看”,其实你掏不出来,掏出来人家也看不出来,实际上完全是一种不知道反省的精神,你自身要反省,不是说给人家看,自身跟自身拉开一点距离,保存一点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另外一种判断和判决的能力和余地,这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一些启发。我们在认识论上作为唯物主义者是反对不可知论的,但是在道德行为上我们却应该为未知的,不可知的甚至于可疑的事情留下一点空间,这样才干够使我们的道德观念成为动态的、有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的。我们不光是科技、经济要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不要自身把自身堵死了,我们也要留下余地,使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时前进的,不要把有限的、世俗的人和事物作为绝对的规范,一下子把问题就定死了,没有余地了,而必需投身于我们实际的人性发展的无限过程之中,特别是配合我们当今的时代精神来不时地促进我们精神文明的深化、道德水平的深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5 22: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