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世界”理念与教师心灵的重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生活世界”具有本体论意义,类似于老子所说的“道”,具有无穷的生成性和内在的活力,是个体生命自我涵养又向外自然地舒发;“生活世界”与杜威的“经验论”也有共通之外。经验包括过去的一切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各方面的经历,它生成我们目前所是的,还将指向未来。经验是一个连续不时的生成过程。据此,教师应善于在实践中反思改进,并且形成一种清明自然、宁静自由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生活世界;道;经验;反思;常人;自由
一、什么是“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提出的。他在1936年出版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书中,对自身的唯理智主义倾向做了自我批评,把现象归结为“生活世界”即(life world)。在这里,“生活世界”具有本体论意义,类似于老子所说的“道”,具有无穷的生成性和内在的活力,是个体生命自我涵养又向外自然地舒发;“生活世界”与杜威的“经验论”也有共通之外。经验包括过去的一切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各方面的经历,它生成我们目前所是的,还将指向未来。经验是一个连续不时的生成过程。
1、“生活世界”与“道”。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并且具有无限的生成性。这一点与老子的“道”非常接近。道家学派所提倡的“道”具有强大的生成性,是生育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说:“道者,万物之奥”。 “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和生成性。
“生活世界”的理论与柏拉图的理念不同,它强调对理性的逾越不是逾越到笼统的理念世界,而是逾越到具体的、感性的、生动的“存在”中去,去经验、去体悟,去表达,去显现。对“生活世界”的掌握要求唤醒人的生命最初的感受力,在一种单纯性中去体知。
“道”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老子道的论说与展开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道也可以被看成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唤,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要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他试图为变化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更希望突破个人的局限,将个人从实际世界的真实感中逾越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时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 [①]。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掌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
“生活世界”和“道”一样具体内在的生成性,但胡塞尔不像老子那样排除人的各种欲望,而是将其全部纳入其中,并通过自然的展现,使之自明、自现,然后走向宁静和统一。
对“生活世界”的掌握只能靠反思和体悟,从而体验到内在的真实和整体通观、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一点与老子主张对“道”的掌握也极为相似。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指那些普遍存在的、视之不见的、与物质世界不可分开的、主宰万物的法则。“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无处不在,永远存在。这种“道”是不可感知的,不可以言传的,只可以靠体悟去掌握。
老子给我们展示了理性的界限,他的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实质主要不是通过理性的认知,而是通过感悟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得到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强调对“道”的反思与体悟。“道”浑然一体,需要从整体上去体悟。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通过冥想直接认识处于混沌状态的“道”,如此就可减少思虑、欲望和感觉经验,使之越少越好。
胡塞尔所指的“现象”是人意识最原始的成份,具有自明性,即直观对象在意识中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同样,老子强调对道的理解和掌握要重视“虚静”状态。虚静的状态,指心灵坚持“凝、宁、含、藏”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干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实的气质,也唯有这种心灵,才干引导出深厚的发明能量。现代生活日益浮躁,难以培养出深刻的思想,足以扼杀一切伟大发明的心灵。所以要重视内在生命的涵养。
庄子关于“虚”、“静”、“明”也有精彩的论述,如,“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②]“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③] 人要消除一些观念蔽瘴,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逾越于世俗褊狭的人际关系之局限,以豁达大度的心胸和无所偏斜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事。“不为一时之耳目心意所左右,断绝意念,敞开观照,这样精神便自由了,心灵便空虚了。”[④]
人要认识道,并且用心来掌握。心要专一宁静、空虚,才干认识道。人生出来就有知觉,有知觉就有记忆,有记忆心中就有所贮藏,因为心有所贮藏,有许多结不开的疙瘩、错误经验或片面认识,就会妨碍对新事物的正确认识。所以要想比较客观地认识事物或者接受新事物,首先必需让心空虚,忘掉或者廓清过去残存的一些经验。另外,人的思维是活跃的,但也是能够静下心来的,不能因为梦幻而妨碍了对实际的正确认识。这就叫做宁静。
道家还主张“常心”,即要去除偏心和私心,要以百姓的心态为心。人不可太勉强,太扭曲自身的心。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做。合意的就接受,不合意的就拒绝,不能太虚伪,太做作。这与老子所说的“常人心”也是一致的。
2、“生活世界”与杜威的“经验”。
“生活世界”理论要求直面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一切经验的构成,并且为人类经验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无论个体对这个经验世界是否意识到,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一直存在着。当人真正朝向这个经验世界开始反思时,这个经验世界就开始活跃起来,出现出来。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觉到自身在知觉、在想像、在考虑、在感觉和愿望。这个经验的世界也就是胡塞尔所谓的“生活世界”。
对“生活世界”的掌握可以通过反思和体悟实现对“经验流”的掌握,也可以通过叙说和自我展现去出现和廓清,进而实现对事物自身的掌握。个体在出现和反思的过程中能够真实地体验着自身和他人经验的流动过程。作为反思,它又可成为新反思的基底,如此以至无穷。正是通过这个对“经验流”的展现与体悟或“观看”,将事物的原初直接显现出来,并且在原初的基础上生成所是的东西。它是一种流动着的原初体验,并且持续地生成至现在和未来。
杜威的经验理论包括认识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一切方面。杜威认为“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用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⑤]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包括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等理性、非理性的所有内容,包括一切经验的结果和经验的过程,经验的改造是一个连绵不时、迂回曲折的过程。
由于经验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所以个体可以通过反思与“追忆”,以“关键事件”为“导火线”将以往的经历展现出来,让自身明白自身的痛苦所在,愿望所在,优势所在,劣势所在,心灵的“症结”所在以和今后的出路所在。这样个体往往在反思与出现的过程中自身不知不觉地走出了心灵的误区,解开了心中久久解不开的“疙瘩”,给心理带来一片湛蓝的天空,清澈的理性。
同时,个体在反思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身的潜能,发现自身的愿望,从而使自身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人生的道路因此也变得豁然开朗,自然而顺达。福柯也曾经指出,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作与自我解剖行为改变自身存在的方式,从而真正“成为自身”。
对经验的反思既包括对自我的反思,也包括对他人的反思。当反思是以他人的经验为对象时,需要通过“深度访谈”或“亲密接触”的方法,进行“移情体验”和同情、理解,让对方在解除了一切心理防范的状态下,表达自身的心理经验和内心最想表达的种种愿望,倾听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和兴奋与哀叹,发现他们深藏于潜意识中的“幽幽潜流”,协助他们消除各种错误的内隐观念和各种困扰心理生活和心理生长的种种“情结”,让他们的心灵走向澄明,走向理性,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移情体验”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获“经验场”中的被常人所忽略的细节,发现其心理变化的“蛛丝马迹”,更接近于“经验”自身,实现经验者与再经验者之间的“移情体验”和“视界的融合”,最终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变成了流动和生成性的,通过回忆与想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经验者与再经验者之间通过移情体验和理解性沟通,逐渐达到相互悦纳和宽容,双方在回忆和想像的体验过程中,一起走过,一起经历,从而使问题更加明朗。这里强调经验的连续性与反思的系统性,关注“事件链”的发生与发展脉络,而不是只关注个别的零碎的事件。
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解释的过程,是一个让自身明白也让他人理解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或隐或显地反映出反思者的深层观念、价值取向、思想境界和目标追求,渗透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时代的文化特征。假如反思以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则要尽可能地减少个人主观知识和经验的偏狭对事物自身的蒙蔽,尽可能地展现事物自身,但有时也不可防止地流露出自身的一些主观倾向性。这就需要诠释者具有比较正确的教育理念做指引,并且对被反思者有着一种善良的同情体验和美好愿望。
以上是对“生活世界”的阐释,下面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谈谈如何构建既宁静幸福又充溢生机活力的心灵世界。
二、“生活世界”理念与教师心灵世界的重建
1、教师的反思性生活
“教师的反思性生活要求教师不时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追问,找到深层的原因,然后加以有效改进和利用,使自身能够依照自身的特点和教育的本真面目去追求属于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生存方式。教师通过连续性的系统反思不只可以展现自身每天的教同学活、教学行为和心理世界,而且日久天长,就会发现其中的完整意义,发现‘自身自身’,发现教育的真正意蕴,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⑥]
教师的反思强调经验的连续性,教师在对那些日常生活事件进行处置和反思的过程中就构建起自身完整的、独特的职业生涯。不同时期,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幼稚度不同,心理背景不同以和由于所处的组织环境和社会大的文化与制度背景不同,所以,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同样的教育事件的处置方式是不一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反映了教师人格不时走向幼稚的一个过程,反映了教师职业能力不时走向幼稚的一个过程,也反映了组织不时走向幼稚的过程。
另外,教师通过反思能够和时地改变心智模式,去掉偏见,客观公正地观察和了解同学,并且永远心存善端,与人为善,正面鼓励和期待,使同学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时进步生长。教师自身要主动地改变心智模式,解开各种顽固执着的“情结”,增强积极意念,树立美好愿景,并通过善待自身、自我暗示、协助他人和适当运动等途径健康地化解各种负面情绪。教师要学会改变深层的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心理环境,让心胸放宽一点,好容纳更多意见,让心灵变敞亮一点,好照亮更多的人。
2.作为常人的教师
作为常人的教师就是要遵循生命生长的自然规律,让生命自由自在地向外舒展,同时能够去掉偏执和各种欲望。他们能够通过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和日常叙事,促进教学的改进和生命的空虚。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其生命生长的过程既需要吸收外界的丰富刺激涵养心灵,又需要通过心灵内在的生成与反思机制生成营养,促进生长。作为常人角色的教师要以真实的教学和交往活动为平台,通过持续不时地反思与改进,使个体的生命既能自我涵养、自我空虚,又能自由地向外界舒展,自由地表达自身对知识和人生的感悟。工作时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通过自身富有生命活力和发明性的教学实践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感,同时又懂得自我调节,自我放松,为心灵留一点儿空间和空闲。
3.教师的内在自由与幸福
“生活世界”的理念要求教师拥有宁静幸福又空虚的精神世界。他们善于反观自我,清晰地掌握自身的内心世界,善于自我调控,减少内心的矛盾抵触与焦虑感,不执着于对外在物质和权力的追求,能够宁静地生活和工作。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来源于外在的评价,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更多时候是无形的、偶然的或过程性的。例如当教师将自身对所教学科的突然感悟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与同学分享,同学的智慧受到启迪,心灵受到感化或震撼,并且能通过学习和日常行为反馈给教师,这时教师就会发生一种自豪感、成绩感和幸福感。教师只要付出一份辛勤善良的劳动就会有一份收获。这种收获有时是即时的,有时是长效性的。无论即时的还是长效的都是对教师幸福感的一种积累。教师从工作中真正能感受到知识—德性---幸福三者是如何统一起来的,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师不时学习、探索、反思和奉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22: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幸福感受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善良。他们善于节制各种欲望,珍惜自身所拥有的。一个人假如对自身所拥有的感到知足,他就不会痛苦,并且还能腾出心胸去理解、同情和协助他人。同情是随宁静和快乐而来的。教师也只有坚持内心的宁静才干拥有清明的理性,才干采撷到知识的精华,简洁明晰地传授知识,有效地启迪同学的智慧,减轻他们学习的负担,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健康地生长。
“生活世界”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又是充溢内在生命活力的人。他们在自由自主的生命状态下,可以用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感和理性智慧赋予单调重复性的日常教学以生命律动和智慧之光。他们能够宁静地深思反省,反观知识,反观同学,反观自我;他们既能从容乐观地适应和应对各种外界的要求,又能在适应的过程中通过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对话、理解、互助,使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不时受到强化,而其中的阴暗、扭曲又不时地得到洗涮、廓清、扶正,人性不时得到完善与提升,从而使自身的生命在工作、发明与分享的过程中经常进入职业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的美感状态。
The idea of “life world”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mind
Wang yu-qiu
Abstract
The idea of “life world” put forward by Husserl is similar to the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ao”. It also has the common sense with the idea of “experience” used by Dewey. “Tao” has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which is full of unlimited creativity and vigor inside. It can also extend boundlessly from inside to outside world; The idea of “experience”used by Dewey includes all the experience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will, it formed the being of ourselves at present and it can forecast our future as well.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life world” analyzed here, teachers should have light, wisdom, creativity, peace and freedom in soul, they should also put down the absolute authority and prestige of their teaching role, while regarding their students as equal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their heart and sharing their happiness, worry or misery.
Key words: life world; Taoism; experience; reflect; simple being; freedom
作者简介:王玉秋(女),山东省文登市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教师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4 15: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