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小学低年级家长教育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00:4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小学低年级家长教育体会
  丈夫侧耳在圆鼓鼓的肚皮上,煞有介事地在聆听,时而好奇,时而茫然。我笑着心想:生孩子这事你还能研究明白!终于,肚皮上突出一个小山包打碎了那一脸的不知所谓,似乎这一刻有了全部答案。幸福就这么简单!于是我们开始为孩子勾勒蓝图。蓝图里面有对我们儿时缺憾的补偿、有优点的继承、有未实现理想的期盼……因为他不仅是我们感情的结晶,更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在期盼中迎接孩子的降生,哺乳,拉扯着走路,如复读机一般教他说话,孩子终于会跑会跳会说话的时候,那股稀罕劲儿,就算再多苦累也换不来!这个世界对孩子是新奇的,每天我如风筝一般被他扯着漫天乱飞。时刻防滑防摔防如地雷一般的油盐酱醋瓶瓶罐罐,防冷防热防饿防发烧感冒拉肚子……还需应对他那些千奇百怪、天马行空的为什么,如此这般折腾,让我心力交瘁,脾气也暴躁起来,忘了规划蓝图时的宁静和幸福。生活琐碎,磐石磨圆了棱角,流水依旧。好吧,和儿子讲道理,不在孩子的面前发脾气。三年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能基本判别前进的方向,对对错也有一定的认知,这可能就是孩子现在能用语言沟通大多数事情的原因。家庭是人生的始发站,也是终点站,起点接站的只能是父母,终点将由他们替我们送站。
  孩子有了基本的判别和沟通能力,接下来的事情就轻松很多,只需适时关心和引导即可。
  上幼儿园了,我告诉儿子:“妈妈上幼儿园的时候可厉害了,老师每天都表扬我。”“那爸爸呢?”儿子问,“老师不喜欢爸爸。”丈夫笑着说。“老师为什么不喜欢爸爸?”,“因为爸爸不听话啊!”;“那牛牛的爸爸呢?”……
  好坏榜样都立下了,孩子知道听老师教导的是好宝宝,否则是坏宝宝,这样就会主动配合老师。剩下的事就是每天照镜子,我们询问他在幼儿园的表现进行分析,讲优点、补不足。当然再大的道理有时也比不上一块糖果,适当进行“利诱”是必不可少的,适时设立一个孩子能办到的短、长期目标。人生的选择很多,每一次都很关键,选择了兑现了就不要反悔,选择需要坚持,想得到下次选择的机会再努力实现一次目标吧。于是坚持成了习惯,习惯变成了自然,他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
  孩子每天都在长大、都在进步。上一年级了,会玩了、贪玩了。没关系,放学回家先把作业做完再出去玩。他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并能自觉处理,我们还能要求更多?没有指责,玩是孩子的天性,他有这个权利,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当然,玩需要适当的引导,玩什么,玩多长时间,这都需要家长控制引导。手机、电视和电脑是被我们限制的,原因有二:主要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还有就是成年人有时都经不住连载节目和游戏的诱惑,更何况智力未发育完全的孩子。周日到周四没有手机、电视和电脑玩,空闲时间就玩玩具、讲故事、过家家……玩累了陪他阅读课外书,做点课外练习,睡前再温习下白天的功课。
  孩子会经常犯错,我们会问清情况,指出错在哪,告诉他怎么避免错误。这个时候安慰鼓励并授之以渔的作用远大于教训和指责,也有利于培养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记得有一次儿子考试没考好,我们问他原因,儿子说粗心了没有检查到并答应我们以后考试细心点。按理说这事到这里就算结束了,丈夫却又问儿子:“知道怎么细心,怎么检查吗?”儿子想了一下,摇了摇头说:“不知道”。于是问题的所在不是孩子不想做好,而是他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好。丈夫告诉儿子:“细心就是你考试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题目,不要看一眼就过去了,即便会的也要这样看好了再做;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道题、一道题在心里再做一遍,看答案是不是一样的。”果不其然,从那以后情况好了很多。孩子有时任性,有时也乱发脾气,一般不用管,冷处理就好。回头冷静下来了再告诉他:任性和发脾气在父母这里是行不通的,想解决问题,我们回到正常渠道上来。
  如今,习惯了这样费心的日子。暮然回首,又想起我和丈夫也还是孩子啊,父母健在,仍不时嘘寒问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生的开始和结局大多雷同,经历和过程却各有精彩,孩子应该是女人一生中最绚丽的色彩之一,其教育与成长应该是家庭需坚持的幸福之事。

羊尖镇严家桥小学一年级家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7 02: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