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抵触的认知和理性应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亲子关系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处于一种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中。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还需经受住一次次亲子抵触的考验。特别是在子代成年以前,亲代对亲子抵触的认知与处置方式,对亲子关系发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阐析亲子抵触的含义和其发生原因,研讨理性应对亲子抵触的方式,防止抵触升级而可能导致儿童的伤害事件和亲子关系恶化,十分重要。
一、亲子抵触发生的主要原因
亲子抵触属于一种人际抵触。引发人际抵触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当相互关联的人们在态度、动机、价值观或实际行动等方面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时,人际抵触就发生了。可以将亲子抵触理解为在亲子交往中发生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亲子双方作为不同的两代人,相互的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事物、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肯定存在差异。亲子抵触难以防止,它实际上就是多种亲子互动状态中的一种行为类型。亲子抵触主要涉和家长、儿童、规则三个方面。
(一)家长方面的原因
1.家长感受到教养的压力
教养小朋友是家长的主要职责,不只要“养”,更要“教”。教给小朋友基本的生活技能,教给小朋友被赋予特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规则的文化。教的职责决定了家长在小朋友面前,相当于引路人和规劝者,一旦小朋友的言行不符合所处文化的规则,家长就要和时阻止、纠正。由于讲“面子”,在群体中,一些家长会感受到教养压力而使自身的行为失去常态,此时更易发生亲子抵触。
2.家长缺乏有效的行为战略,教育方式不当
教育应切合小朋友心理发展的特点,才干事半功倍。当小朋友能够理解简单的语言时,往往已经可以理解简洁的规则信息。然而,他们通常想知道这些规则是游戏还是当真的。假如家长和时以合适的行为战略支持规则的言语信息,小朋友很快就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必需遵守的。反之,即使小朋友多次故意违反规则,而家长采取的行为也只是限于口头上,那么小朋友就明白这是可以商量的,可以演化为精彩的游戏,未必一定要遵守。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规则教育,除了必需与小朋友论述通俗易懂的道理外,家长还需要行为战略的支持。假如说童年早期,家长就经常由于缺少行为战略而导致亲子抵触,仅以简单粗暴的打骂压制结束抵触,那么到了青春期,在小朋友的眼里,家长的权威就更是大打折扣了。
(二)规则方面的原因
1.规则不合理、不清晰
规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必要和合理。太多没必要的清规戒律,肯定人为地发生过多的控制,引发更多的亲子抵触。童年期活泼可爱、富有想象力的小朋友,在经历家长高压引发的多次抵触和粗暴专制的抵触平息过程之后,最终易变为性格古怪、墨守陈规、缺乏发明性的成年人。
清晰的规则有利于儿童探索世界;规则不清晰,会让儿童难以理解、手足无措或者进行试探。导致规则不清晰的因素,一是家长表述含糊不清,结果引发小朋友的犹豫和试探;二是成人言行不一致,等于有两套规则,结果小朋友往往会试探对自身有利的那一套规则;三是成人之间意见不一致,小朋友最初会无所适从,后来便会逐渐磨练出“见风使舵”的身手。
2.规则僵化
从规则的弹性来看,可以将规则划分为三类: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与临时的规则。[1]这三类规则对应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假如混淆了规则的类型和其相应的教育方式,就会发生观念上的误区,影响规则的教育效果,并在教育实践中引发规则教育与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认为规则都是不可改变的,那么规则就真的成了仅是对儿童的控制和专制,就会抑制儿童的活力和发明性,人为地导致较多的亲子抵触。
(三)儿童方面的原因
皮亚杰的研究标明,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2]其中前者在儿童三岁以前,后者在三岁以后直到小学低年级占据主导地位。处于这两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身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以和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其中三岁以前的儿童表示得更为明显,他们的行为体现出“随心所欲”的特点。三岁以后儿童行为的激动性相对降低,然而由于自主意识的增强,约束与控制往往令他们发生质疑甚至反感。因此,即使已经知道规则,有些小朋友还是想试探规则的坚定性,想凭自身的兴趣做事,试图突破规则的约束和限制。一次次对家长和规则的试探和挑战,也可能成为一次次亲子抵触的导火线。而当小朋友进入被喻为“心理断乳期”的青春期,心理的需要又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家长能否和时体察和尊重小朋友的心理变化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往往成为亲子抵触迸发频率和应对质量的关键。
二、亲子抵触的潜在功能与隐患
(一)亲子抵触的潜在功能
1.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家长变得更称职
亲子抵触使儿童直接面对家长的规则,在家长的协商下反思和认识这些规则,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规则。从这个角度而言,儿童就是在各种抵触中体验违规带来的挫折和教训,或者在惊喜中不时生长的。由于亲子之间的差异,儿童不可能总是顺从于家长。而这种不顺从往往拉开亲子抵触的序幕,也恰恰给儿童的社会化带来契机。
作为多种亲子互动状态的一种行为类型,亲子抵触实际上体现了亲子之间的磨合。这个过程在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家长对小朋友的了解,让家长在实践中尝试各种教育方式以适应自身的小朋友。小朋友“不听话”,往往折射出小朋友的真实需要、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也许小朋友需要更切合他理解水平的方式,让他不但了解规则,而且能够理解规则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每次亲子抵触,其实都是对家长教子艺术和教育机智的考验和锻炼。家长在抵触中适应小朋友的真诚努力有助于家长真正在教子实践中幼稚起来,成为称职的家长,亲子互动也就从此渐入佳境。
2.有助于规则的重建与完善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亲子抵触越来越有可能是小朋友对家长规则合理性、必要性的质疑。这正好有利于家长和时发现现存规则的局限性,以免束缚小朋友的生长。特别是有些规则小朋友已经掌握,之前也能较好地遵守,近来却屡屡冒犯,甚至直接提出异议。这可能是由于规则自身出现了问题,压抑了小朋友个性的发展或者限制了小朋友探索世界的自由。这些规则就往往需要反思是否应该变卦、是否要完善或者精简了。
(二)亲子抵触的隐患
儿童与成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垂直的关系。[3]在正常的情况下,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平安和维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不过在亲子抵触情境中,由于双方体力的悬殊和家长的权威甚至专制意识,儿童往往处于弱势、易受伤害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家长情绪失控而导致儿童严重伤害的案件就时有发生。尽管家长事后都非常内疚甚至悔恨,然而对于已经造成的伤害,一切都无济于事。从这个角度而言,亲子抵触就名副其实地成了亲子关系和谐与恶化交叉的十字路口。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人们重视亲子抵触的和时有效化解,以维持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防止因抵触升级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积累贮藏,理性应对亲子抵触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会倾听,深入地了解小朋友
儿童是一个能动发展的独立个体,家长必需摒弃将小朋友当作自身的和属品、私有财富或者是“面子”的观念。平时要多读现代育儿书刊,充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相应的教育方式,做好“理论上”的积累贮藏。此外,要了解自身的小朋友,还需要在平日里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充分而深入地了解自身的小朋友,注意因材施教。例如,温顺的小朋友和独立性很强的小朋友都违反了规则,但是前者可能是还没记住或不理解规则的具体要求,后者则可能是已经清楚规则的具体要求,只不过想试探真伪而已。确认小朋友是否已经接收到有关规则的言语信息,有助于验证推测。如对温顺的小朋友只需要提醒规则即可,对试探规则的独立性很强的小朋友才需要执行行为战略。又如,对很开朗的小朋友和很内向小朋友,在执行行为战略时应有所区别。对后者更要慎重地考虑隐蔽性,事后更需要通过言语或动作强调成人对他的关爱,以维护他的平安感和信任感。家长应留心观察小朋友,迅速而准确地体察小朋友的真实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以便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反思规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尝试与小朋友一起制订和完善规则
判断规则是否合理和必要的依据,是建立该项规则的理由是否充分,是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动身还是仅仅为了方便成人。规则应该在培养小朋友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同时,能够充分指导儿童探索世界、保证儿童探索世界的自由。对儿童来说,规则不只仅意味着“约束”,还意味着“自由”——只要按规则行事,就可以 “随心所欲,不逾距”。
合理的规则是保证儿童平安、协商儿童生长为负责任的社会人所必不可少的,而绝不是成人怕麻烦、自作聪明或者因其他功利目的而设立的。如,不能打人、不能闯红灯、不能将沙子撒向小朋友是合理的规则,而不让小朋友跟同伴玩、不给小朋友玩沙或者规定玩某玩具、只能够按家长示范的方式玩等,便是不合理的规则。那些任意剥夺小朋友游戏时间和权利的规则,也是不合理的。
假如发现规则自身有问题,则应该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适应性的规则,就应该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加而不时完善。小朋友从0岁生长到3岁再到青春期,其身心的变化非常巨大。成人需要敏锐地捕捉小朋友生长中的细微变化,和时调整适应性规则的内容和数量以适应变化。为了维护规则教育的连贯性,新规则出现以前,现有的规则应该是有效的,如此才干够做好新旧规则交替的工作。为了培养小朋友的规则意识,制订、修改和完善规则的过程,都可以尝试让小朋友参与。这样,制订规则的理由得以传达,小朋友的疑惑得到解释,其自主发展的需要获到满足,也就相应增强了小朋友执行规则的自觉性。
(三)确认小朋友是否已经接收到有关规则的言语信息、是否理解规则
有时,小朋友并非不想遵守规则,而可能是因为不理解家长在此情境中的具体要求,或者玩得很专注,根本没意识到家长在向自身提出要求。这种情况下,小朋友的“我行我素”是不应该被责罚的。否则,容易伤害小朋友的自尊心和对家长的信赖感。特别是假如当时的情形并不紧急(不需要移走战略以确保平安),[4]家长最好确认一下小朋友是否接收到了有关规则的言语信息,是否明确成人的具体要求。
通常可以运用两种确认方式[5]:一是让小朋友复述家长的要求。例如,“妈妈刚才跟你说了什么呀?”“刚才我们说好了,看电视多长时间要让眼睛休息一下呀?”二是提供有限选择。例如,“不能够因为上网而影响睡眠的时间。你要么10分钟以内关电脑准备睡觉,要么本周内都暂时不可以上网了,你选择哪一种呢?”提供有限的选择是一种较好的确认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不但可以确认小朋友是否知晓了有关规则,而且指明了选择的范围和其这些选择的可能结果。既尊重了小朋友的主动性,也培养了“人要对自身的选择负责”的意识。
(四)采取适当的行为战略,让小朋友练习正确的行为
适当地运用行为战略可以有效地制止小朋友正在进行的不当行为,并维持教育的理性。在亲子抵触情境中,相对于言语信息而言,适当的行为战略如移走战略、合理后果战略、身体限制战略等,[6]能够让成人坚持冷静,有效制止小朋友的不适宜行为,和时化解小朋友与成人间的抵触。这不但防止了因抵触升级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而且有助于引发亲子抵触的潜在的教育功能。在亲子抵触中,成人清晰简洁的语言和和时有效的行为,有利于小朋友不需要进行太多的试探就能够理解成人的期望和规则的含义,从而表示出合作的行为。
让小朋友练习正确的行为,适用于小朋友违规已是既成事实的情境。成人常说:“知错就改是好小朋友。”不过有些情况下,小朋友“知错”了却并不知道“如何改”,因为成人的批评教育,经常仅限于指出了小朋友的错误所在,却忽略了教给小朋友改正的方法。其实,小朋友违规或技巧缺乏导致行为不太合适,与其过多地指责而导致亲子抵触的升级,不如简要说明道理之后,引导小朋友以正确的方式,弥补其举止不当或违反规则所造成的过失。当小朋友的情绪已经比较冷静时,家长可以用“再试一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现在我们该怎么做呢”、“你可以这样说呀”等引导性话语,让小朋友练习正确的言行。例如,小朋友由于被同伴辱骂,气愤地推倒了同伴。待小朋友冷静下来后,可以分别引导。如:“他骂你是不对的,但是你推人同样也是不对的。想想看,被骂的时候,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对小朋友的同伴则说:“骂人是不对的。假如你对他有意见,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你想想,可以怎么做呀?”当小朋友想出另外更好的方式后,就可以引导他用更好的方式“再试一次”。若小朋友想不出,成人可以提示或教一些具体的技能,同样可以“再试一次”进行练习。这样,不但给小朋友提供了练习正确处置问题的机会,让小朋友即刻体验到使用合适方式处置问题的优越性和练习胜利所带来的快乐,而且也有助于向小朋友标明家长的期望和其努力的方向。在一次次建设性的练习中,小朋友的个性与社会性将逐渐幼稚,处置问题的方式会更加灵活有效,亲子关系也会日益和谐。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北京:中国特殊教育,2006(7)
[2]李宏翰.心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
[3]莫秀锋.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长沙:学前教育研究,2007(1)
[4]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93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3
[6]莫秀锋.儿童惩罚教育的行为战略.杭州: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2 14: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