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56|回复: 0

“朗读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策略方法研究”送教下乡专题研究发言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7 22: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朗读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策略方法研究”
送教下乡专题研究发言稿
卓越一组   钟尊诚

大家好,根据工作室的要求和部署,在李立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卓越一组经过讨论和研究,决定了我们的小组研究课题是:“朗读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策略方法研究”。
谈到朗读,我们在座的每位英语老师都并不陌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朗读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想我们每位英语老师都会带领着学生听录音模仿读或跟着老师齐读,读单词,读句子,读对话等。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英语课堂中学生朗读的_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很多学生在读英语时拖音很重,毫无感情;有的学生不敢读,声音很轻,害怕出洋相;有的男孩子故意读得很响,哇蛙叫,一点也不好听,特别在齐读时,只是做做样子,动动嘴唇,其实根本没有发出声音,存在假读等现象。现在我想说的是小学只是英语学习的启蒙和起始阶段,这种拖音和不敢读现象,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小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非常不利。因此,加强小学英语的朗读训练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探索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下来,我将结合本次送教的两节课,谈谈她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朗读策略和方法:
1、能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激发小学生的英语朗读热情是探索朗读训练方法的首要一步。在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都能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听录音模仿跟读,齐读,小组比赛朗读,个人分角色朗读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满足他们表现欲望。在模仿跟读过程中老师能做要的指导,强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来读,如Is she in the study?Is she in the living room?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另外,在齐读时,两位老师能要求学生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读到哪,指到哪,这样既能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学生认读单词和句子的能力。
2、建立奖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都能利用小组竞争的加分机制,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我建议:我们的英语老师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可以在班级中设立诸如此类的奖励机制,例如:在班级中设立“英语朗读明星”。根据上课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表演对话、背诵课文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奖励。每月根据学生的奖励情况评选出“英语朗读明星”或“英语朗读进步星”,一个学期结束时评选出本班的“朗读大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当朗读比赛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对朗读的极大兴趣。
3、有效利用Chant,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在授课过程中,李彩萍老师能将所学内容创编成朗朗上口的chant,这样可以提高朗读的趣味性,拓展课堂内容,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李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编制了chant作为引入---其内容如下:
I have a cat. She is cute. Where is she? Where is she? Is she in the bedroom? No,No, she isn’t. Is she in the study? No.No, she isn’t. Look ,Look , She’s in the kitchen.
4、 小组学习法,为后进生创造朗读环境
小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后进生的辅导。后进生大多朗读有困难,帮助他们纠正错音,对个别难读的句子,多领读几遍尤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两位老师都能采用“小组互助的朗读方式”,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提高后进生的朗读水平。
5、利用游戏来训练学生的朗读。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而不是做练习,做试卷做出来的。学好英语没有捷径,肯开口就会有机会。以上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如有不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最后,借用省骨培训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与在座的进行分享:“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在座的各位英语老师都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我们在学校有教研组,我们是一群人,让我们在这一群人中发光发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6 14: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