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 植树问题 | 课 型 | 新授 | 课 时 | 1 | 
| 教 学 内 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P117-P118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技能性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 
| 过程性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4.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 
| 教具 使用 | 课件、小树图片若干、直尺 | 
| 教学过程  | 预计学生学习活动程 序或形式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集体汇报植树棵数。
 (4)师在各组汇报后提问:为什么同样是20m的小路,为什么有的是种3棵树,有的是种4棵树,有的是种5棵树?请大家在黑板上“种一种”。
 
 
 | 学生根据学习建议进行操作。 预设学生行为:
 可能1:5棵。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
 可能2:3棵。因为节约成本。
 可能3:4棵。成本既不太高,绿色又不会太少。
 
 
 |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比较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 
 
 | 
| 二、发现规律  再次感悟 1.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方案之间的差异以此发现植树问题的基本特征“间隔数+1=棵数”。
 2.请学生举例验证“间隔数+1=棵数”。
 师:如果分成n段会怎样?
 3.师:这是金老师的方案,能看懂吗?(课件演示)
 请你帮助计算小路的一侧共需要多少棵树?
 
 
 
 师:如果每隔4m种一棵,又会怎样? 4.小结:通过这分设计方案,发现了什么?
 大家的方案各有所长,都有可取之处。金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 学生:棵数比间隔数多1。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间隔数+1=棵数
 生:要种n+1棵树。
 
 生:20÷10+1=11(棵)
 
 学生根据前面的操作、线段图的提示来解答:20÷4+1。
 生谈发现。
 
 
 |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 
 渗透代数思想。
 
 借助图形进一步加深理解。
 
 | 
| 三、应用规律 1.揭题:看来植树中间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植树问题很相似,你能找找看吗?
 2.变式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现以下信息: 
 
 
 3.分层练习
 
 
 
 
 
 | 学生可能会举例:锯木头、走楼梯、排队。
 
 
 
 (1)学生独立尝试
 (2)与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1)选择一题,独立解题。
 (2)动态分组:找好朋友或者选择同样题目的小伙伴交流。
 (3)集体交流。
 
 | 在前面3次求植树棵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式练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出示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每一次信息的出示除了文字还配有学生熟悉的图片,刺激感观,加强信息与已有知识基础之间的链接,促进迁移,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后进生理解,让全体学生都有发展。
 
 
 通过分层练习的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 
|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