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案例、反思等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片断二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许当你们的生活阅历多一些后,你们的体会会更加深入。王老师想起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对小龙女十六年痴痴的等候。十六年的痛苦等待他都熬过来了,他为什么要在最后得知小龙女活着不过是一个谎言后却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而毅然跳崖自尽呢?



生:他活下来是因为他心中还有希望,他选择死是因为他在善意的谎言中清醒过来后他绝望了。



师:对杨过而言,哪种痛更为深呢?



生:清醒之后的痛。



师:对了,同学们,人的情感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人生存下去的本质力量是靠希望:哪怕这种希望只是星星之火,它也可能成为一种生存的信念。而最残酷的人生境遇是没有希望,也就是绝望。绝望这种痛,是人生之最大痛。大部分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正如开头同学们提到的,李清照的愁在词中很难表述清楚是哪一种愁,因为在她的生命历程中融入了太多的苦难。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一起背诵出来好吗?



(生齐背:唱记溪亭日暮……)



师:从这首年轻时代的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读到了一颗青春快乐的心。是的,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结成佳偶,夫唱妇随、琴瑟和谐。而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她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她的愁岂止是心爱的丈夫早逝之愁,这其中有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有文物的丧失,这愁,让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她只有“在人屋檐下,听人笑语”……这种愁,岂止是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就是历经千年之后的无数的读者的心痛汇聚而成的心灵之舟也载不动啊!



【自评:这番争论整合了课外阅读资源,旧知识资源,比较有深度,学生课堂反应很动情。】



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现在同学们再自由动情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师生再一次动情诵读两首词)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最动人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情景交融,很有感染力。



生:这首词只有三十个字,却从早上写到傍晚,从人写到楼写到船写到江还写到了洲,内容含量还是很大的。



生: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很有层次,从希望写到失望写到断肠,很让人揪心的。



生:最妙的是虽然只写到了人物的动作,却可以让我们想像出人物的表情和心情。文字很少,留给读者的空间却很大。



师:评得不错,还涉及到了艺术表现的空白艺术。



生:《武陵春》中有两句很著名。一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言泪先流”,一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是的,前一句是欲说还休入木三分。而后一句是想像奇特出人意料。她把抽象的愁写出了重量。



师:愁不仅有重量,还有长度,比如“问君……”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愁不仅有长度,还有深度,比如“月落乌啼……”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愁还有既重又长又深的,比如“抽刀断水……”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同学们,这是古人的一种愁,愁得让人黯然神伤,愁得让人缠绵悱恻,不管是思妇闺怨之愁,还是国破家亡之愁,但这些都是典型的女子的愁。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男儿的愁英雄的愁。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自评:轻轻一宕,又是一次旧知识的整合——自然天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片断三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然后谈一谈你的第一感受,你认为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生自由高声诵读)



生:我认为范仲淹的愁最重,其次是辛弃疾,苏轼根本就不愁。



生:我也认为苏轼不愁。但我认为最愁的是辛弃疾。



师:那我们暂时把苏轼放一放,现在说说到底是范仲淹更愁呢,还是辛弃疾更愁。



【自评:这是整合基础的再整合,课堂继续朝着纵深发展。】



生:我觉得是辛弃疾愁,词的结尾是“可怜白发生”,五个字,特别醒目,字字泣血啊!



生:但是范仲淹的词中也写了白发啊,不仅有白发,还有泪呢!



师:谁的白发?谁的泪?



生:将军的白发,征夫的泪。



师:征夫就不白头发了,他们永远年轻?



(生思考)



生:哦,应该是将军和征夫的白发和泪。前几天才学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呢!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作——



生:互文。



【自评:这种“故意误问”是一种虚拟问,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师:对了。同学们不要忘了,抒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可以通过描写记叙等来抒情,大家从这个角度审视一下两首词!



【自评:为学生指明理解方法,导得不错。】



生:我感觉到《渔家傲》的描写要感伤一些,而《破阵子》的描写要欢快一些。



师:这个感觉很重要,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



生:在范仲淹的笔下,塞外的风景很让人伤感的。大雁一点儿不留恋地飞走了,一轮落日,一座孤城,城还是紧闭的。



师:强调孤城“闭”,暗示着什么?



生:边关告急,战事很吃紧。



生:还有满地的霜,连绵不断的山峦啊,反正挺清冷的。



生:还有声音也很让人愁,大风、号角、羌笛、马啸、雁叫,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



师: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这话评得妙。不要忘记了词中的人都在干些什么。



生:在“不寐”,睡不着觉,失眠了。



生:愁啊,睡不着觉,就喝酒,喝的还是不好的浊酒。



师:这些景这些声音这些人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边关特有的景色。就如范仲淹自己在词中所说的——



生:风景异!



【自评: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进入文字,导得比较轻松。】



师:对。那我们再看看,同样是描写边塞,辛弃疾的笔下又是如何“异”的呢?读一读,比较一下。



(生自由朗读)



生:不一样!辛弃疾的边塞风景热闹得多,豪气得多。声音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声音,各种乐器合奏的声音。



生:还有骏马飞驰的声音,还有良弓拉开的声音,沙场点兵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热烈激昂豪气冲天。



生:热血彭湃激情洋溢。



师:说得好!在这样的声音中,我们可以想像画面中的人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生:为建功立业而自豪,因为他们“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师:既然如此,辛弃疾为何要愁?



生:可怜白发生啊!当初建功立业的年龄一去不复返了!



师:这和范仲淹在词中表现的愁一样吗?



【自评:在关键处点拨,让学生思维渐入佳境。】



生:不一样。范仲淹还在感叹“燕然未勒归无计”呢!



生:范仲淹是壮志未酬,而辛弃疾是渴望壮志再酬。(众鼓掌)



师:妙极了!因为愁的内容不同,所以同样的边塞风景,在他们笔下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同学们,这又应了我们经常在强调的一个美学观点:一切——



生:景语皆情语。



师:来,再次自由诵读,体会这相同的土地上酝酿出来的不同的愁。



(生自由朗读)



【自评:整合中对比,效果不错。】



师:现在我们最后来研究一些苏轼的愁。哦,刚才大家都说他根本就不愁,谈谈理由。



生:“鬓微霜,又何妨”,他自己都豁达得很,何来愁?



生:他像少年人一样意气风发,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穿着时尚的锦帽貂裘,青春得很呢!(众笑)



生:他还很有魅力,“千骑卷平冈”,有众多的追随者啊!



师:谁来品品这个“卷”字。



生:写出了一种气魄。



师:还不够,气魄怎么就出来了?



生:跟随苏轼的人很多。



师:仅仅是多么?



生:还有速度快。



师:对了。人既多又快,场面的热烈就出来了。



【自评:不能忘记是语文课,要时时紧扣关键词语。】



生:这种气势也反过来激发了苏轼,他还自比为孙郎,要当射虎英雄呢!



生:何止是射虎!他要射的是天狼星,他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也被激发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连王老师也不得不服,看来苏轼还真不愁。不过我也记起了刚才一个同学的一句话:这种气势反过来也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对了,环境对人是有催化剂的作用的。但是,如果不催化呢?作者的心情会是如何呢?在字里行间真的就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丁点儿愁吗?大家再读读书,品品看,小声读,仔细想。



(生各自小声读书)



【自评:抓住学生发言的中的信息进行引导,这个板块的过渡就比较自然。】



生:哦,我感到“何日遣冯唐”的“何日”有些意味,毕竟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



生:还有,开头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聊”很值得挖掘,“聊”是姑且尚且的意思,苏轼也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无少年血气了,所以只是趁这次机会“勉强、姑且”狂一下罢了。



生:是啊,这个“聊”字让我们读到了这首词意气风发之外的无奈,而“何日”更使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恐慌。虽然借着酒劲儿,借着一时之欢,作者放浪形骸作了一回少年英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欢乐的缝隙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愁,那想掩饰却终于没有掩饰得了的,想忘记却终于没有忘记得了的愁啊。(众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写《密州出猎》的时候,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苏轼自请外任。这时他的仕途上已经是布满了阴影。他在这首词中所问的“何日遣冯唐”的理想其实到死也未能实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不是又读到了一个苏轼吗?还是那个要射虎要射天狼的苏轼吗?我们背背《赤壁怀古》。



(师生齐背:大江东去……)



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同学们,是啊,也许,把这份愁彻底展现出来的苏轼,这才是一个更真实的苏轼。苏轼之愁,虽然体现得很含蓄,但是他和范仲淹一样,其愁是难以排遣难以挥手自兹去的啊!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典型的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愁。



来,让我们在再比较着朗读一遍,体会一下他们的愁。



(生自由朗诵三首词)



【自评:整合旧知,再次掀起理解和情感的高潮。】



师:不管是壮志难酬的愁还是渴望壮志重酬的愁,在英雄的笔下,愁还是和女子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两位女子表达的愁和三位男儿表达的愁呢?



生:女子的愁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



生:承载女子愁的世界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世界是苍茫边关。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凄凉来表达女子的愁,但不能用凄凉来表达范仲淹们的愁。用什么表达比较好呢?



生:苍凉!以前讲《三峡》的时候讲过这种特殊的美。



师:对了。不同的人格形态决定不同的情感形态。不仅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是一切“情语”皆“人语”。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更要准确把握五位词人个性上气质上的差异。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起来表演朗诵。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



【自评:最后一次整合对比,凸现五首词的整体性而且进一步深化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这是两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很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整合效应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我用五句话来概括这次较有特色的课堂整合: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点评】



这是一堂好课,以下三个方面尤其值得提出来共同探讨:



具有明晰的教学立意。即追求五首词作教学的“整合效应”。这种整合不是随心所欲,遵循了中学诗词鉴赏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知人论世而了解背景,二是通过美读和咀嚼而深入意境,三是借助比较而得其主要特色。立意既明,教学类型和基本的教学方法也就清楚了:属于文学鉴赏型;教学方法主要是美读、比较和讨论。



“整合”的思路,使得“比较”的教学方法得以细化,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经验。“细”在何处?王老师抓住了那个“愁”字,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凭借“比较”这个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深入到五首词作之内,分组品评,逐步深化。其间,又联系美读辞章、介绍背景和探究交流。于是,整堂课气氛活跃而又有板有眼,实现了“活”与“实”的结合。学生受到激发,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而且表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的境界。这是与教师平时安排有序有效的相关训练分不开的。这样的语文教学境界是令人神往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占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06: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