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宇航员勇于探索、敢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神六飞天让我们认识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同时宇航员的在太空的生活更是让我们感到神奇,今天我们一同去太空遨游一番。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新词。
聆听、喇叭、宇航员、危险、舷梯、里程碑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查字典: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朗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二、品读课文,开始月球旅行。
1、出示思考:那些地方是你最感动?
2、自读勾画体会
3、小组交流,谈论。
4、全班交流汇报学习。
(1)是什么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目光?
(2)登月的过程:登月舱鹰慢慢的在月面上着陆——两位宇航员从舷梯上走下来,开始了月球旅行 ——八天以后,他们安全返回。降落在太平洋。登月成功是人类用智慧和勇敢创造的奇迹。
(3)公元1969年7月,地球行星上人类在此首次踏上月球,我们为人类和平来此。这句话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时间、来自哪个星球、登月地点、登月的目的。
(4)宇航员的活动更是受世人瞩目。
漫游两小时二十一分钟,执行各种任务:拍摄、装置仪器、搜集标本……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遥远但却近在咫尺的世界。
(5)宇航员把生死置之度外,甘冒风险。
(6)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实现登月梦想。
三、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图片,了解最新的航天技术。
四、作业:完成课后读写
板书设计:
25 地球以外的脚印
登月过程
宇航员      活动     受人瞩目     伟大的飞跃
风险     探索   奉献
登月成功



26、“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教学准备:搜集邓稼先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两弹指什么? 学生结合资料,教师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新词。
功勋、撤退、撕毁、相濡以沫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5、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四、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查字典: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导入
二、细读课文,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
(以学生搜集邓稼先的故事导入)正如大家材料收集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两弹元勋邓稼先》
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5、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三、拓展练习
(1)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    “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四、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
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2、搜集杨振宁的故事。
板书设计:
对祖国深深的爱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淡泊名利
作出个人牺牲



27*最佳路径
教学要求
1、理解格罗培斯设计的最佳路径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学习格罗培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会认读本课的生字。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格罗培斯设计的最佳路径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格罗培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设计大师格罗培斯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格罗培斯,学生结合资料,教师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新词。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细读品味,感悟最佳途径。
1、格罗培斯之所以设计出最佳路径靠的是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谈论。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学习。
(1)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从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已经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这2句话中细读品味。
(2)因为老太太的做法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抓住:漫山遍野、绵延上百里 等词语体会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
(3)引导学生体会“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的做法。
五、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感想创作名言。
六、作业:完成同步
板书设计:         
        27*最佳路径
作风严谨      思维创新
以人为本



综合训练5
一、帮小丽修改采密集的错误。
1、出示成语,帮小丽找出错误。
2、说一说该字在成语中的意思,从而明白为什么用这个字。
3、读一读,感悟成语意思。
4、检查自己的采密集是否也有同样的错误。
走投无路、销声匿迹、迫不及待
一帆风顺、两全其美、关怀备至
二、读传说,明白“敲竹杠”的由来。
1、自由读传说,说说对敲竹杠的理解。
2、用敲竹杠的引伸意思练习说一句话。
3、还有哪些词是由传说引申而来的。
推敲、莫须有、名落孙山、盲人摸象
三、听写句子。
1、听清楚一句话后再写,不要只记住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急于书写。
2、书写字迹要工整。
3、标点符号要写清楚。
四、读读背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3、读一读自己积累的名言。
4、推荐名言给学生。
必须如蜜蜂,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勤劳远比黄金更可贵。——(波斯)萨迪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五、阅读短文,说说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朗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受到的启示。教师相机点拨。
六、组织一个话题。
1、自由结组确定感兴趣的话题。
2、小组讨论,做到全员参与,人人发表见解。
3、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全班交流。



28、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同孩子们一起熟读成诵两首古诗,在读中共同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化的语言,领悟词人所寄予的丰富情感。
2、力求初步感悟古词的韵味,在激发孩子诵读、技艺、积累、沉淀的兴趣的同事。吸收祖国优秀的文化精粹,为丰厚文化底蕴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掌握三个生字“词、藕、鹭”。
教学重点:理解词意,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化的语言,领悟词人所寄予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搜集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如 梦 令
李清照
1、导入
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
2.范读,朗读。
注意生字的读音
3.理解内容。
根据句号,词作分为三层意思。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
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
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
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4、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5、分析韵律。
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短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鹭”等字押韵。
6、齐读,背诵。
《如梦令》难句解析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溪亭”说明“日暮”的处所。
“曾经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沉醉着不知回家的路了。”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渡”就是“不能渡”,地处偏僻,因而“惊起”。
“怎么渡?怎么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7、作业:背诵古词。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二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师:同学们,我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背得词多,而且有感情,我先来。(可以换别的词)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百发唱黄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生:《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莫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不乱,是离愁,别离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忆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依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生: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荷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清平乐村居》,是谁的作品,还记得吗?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词,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知道今天要上新课的吧,那么你昨天都做了些什么呢?
生:预习啊!
师: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西江月”是词牌,《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生:(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并向大家介绍黄沙岭的地理位置结构。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黄沙道即黄沙岭下之道。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词人在这里建有“黄沙书院”,所以黄沙道是词人经常来往的地方。
②、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土地庙周围的树林。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③、别枝:旁枝。斜枝。
④、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⑤、溪桥:溪上的小桥。
⑥、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⑦、 “见”怎么读?读xiàn,与“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相同,是一个通假字。
知道词中描绘了人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等景物。
……
生:我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然后自由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老师初步介绍辛弃疾创作本词的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词。
师:好,我们今天就先来领略一下这首词。
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肯定也碰到了一些疑问,有吗?是什么?
我们今天就来试着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收获多多。
二、诗文了解
师:先翻开书本自由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这首词连课题在内共有59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生:读课文2分钟 ,然后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听课件范读--全班跟读。
(点评:“诗文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感悟词义,体会词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了诗歌广阔的想象空间。)
师:又读了几遍,也许又有同学有了新的感悟。别急,现在我们再细细品味品味,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诗文赏析,再次在读中感悟课文。
1、再读课文,看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发现?或从中又感悟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首次的词义,大概是这样的:
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 。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稻花飘香,老农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如歌,引得行人入神聆听。遥望远天,尚七八个星儿闪烁。来到山前,已有两三点雨儿飘落。拐个弯儿,溪桥一过。就在土地庙旁,出现了曾住过的旅店茅屋。
师:对这位同学的解说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从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可以推想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飞鹊儿。
师:有道理,诗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前面那位同学说农民在谈论丰收的年景,夜已深,人们早就休息了。我认为是是青蛙在诉说丰收,因为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在望,蛙声如歌说明害虫少,因此可理解为是青蛙在诉说丰收,是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师: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独特的见解而感到自豪。你们都个性独特。同学们,你也可以细究词中的每个字,每句词。认为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的?你最喜欢哪句词?是因为什么?
生:“一片”这个字用得好,这个词说明蛙声多,害虫则少,预示丰收在望,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农民丰收而高兴的心情。
生:“惊”用得好,说明月亮太亮了,使鸟鹊产生错觉,误以为天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生:我认为整个上片都很好,通过明月、鹊儿、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几个景物刻画了一幅美妙的农村夏夜图,表现了作者喜悦、陶醉的心情。(出示上阕课件)
师:大家能把欣喜的陶醉的情感读出来吗?
生:读。
师:要注意句间节奏,心情要高兴一点。
生:再次齐读。
生:我觉得作者能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行描述,而且各有特点。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生:还有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师: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相当强,观察敏锐善于思考。老师不如你。表扬!
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路转溪桥怱见”,这一句写出了作者遇雨时,寻找躲雨的地方,先焦急后惊喜的心理变化,很生动。 (如果学生不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的情绪是先焦急后惊喜?同学们能用两句诗表现出这种心理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注意读出作者焦急、惊喜的感情变化。
生:读下阕。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感情变化把握住了,但“怱见”应重读,他没有重读。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词,认真比较老师在上下片的读法上有何不同。
师:读这首词。
生:上片舒缓、喜悦,下片的节奏急促焦急。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领会得很准确,就再模仿老师将这首词读一遍。
生:齐读。
(点评:“诗文赏析”突出了词的语言美、音律美,对作者陶醉——焦急——惊喜的情感变化重点赏析,让学生用诗句来概括作者的心情,实现能力迁移,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诗文演析
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啊!
生: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生: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生:我觉得应该用琵琶曲。
师:好老师给你找段音乐。放音乐。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同位的、座位靠近的、座位离得远的同学也纷纷扮演角色演了起来。课堂上顿时“乱”了起来。走动的、找“对子”的,以及演戏声、说话声、阵阵笑声“乱”成一团)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老师让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特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
(点评:在这个片段里,学生“飞”得更自由了。有的读,有的演,有的要唱,有的要写,有的要画……教师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一个同学读,带动了全班学生都读,而且读得是那么主动,那么尽兴,那么酣畅淋漓,那么富有创造性。尤其是让学生两两扮演角色表演,把这节课推向了最高潮。课堂显得有点“乱”,这“乱”就是自由,就是解放,就是感悟,就是体验,就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按自己的个性来“实践”。)
生:古人填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唱的,我想将《西江月》的词填入别的歌曲中来给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老师,我们一组想合作创作画下这首词。
生: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画人,一个画茅店、社林、山,一个画稻田等)
师:下面的同学你可以单独用你的方式展示你对这首词的诠释,也可以小组合作作画, 4分钟。 (来得及就展示一下)
展示不同的表现风格。(写的书法/画的画,改写的记叙文……)
师:通过同学们的唱和画和写,我发现你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学习的激情,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未来的辛弃疾,未来的唐伯虎。
(点评:点评:唱词这一形式,还原了词的原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绪跳动了起来,在唱中感悟词的音律美、意境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情趣在唱的基础上绵延下去,每个学生的才气都得到充分展示,达到了情感饱满的效果。)
师:好现在还没完成的,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做完,作品我们将把它贴在后面的朝花夕拾上。
四、诗文拓展 。
布置作业:
1、在这之前我们还曾学过和这首诗有相似意境的诗吗?课后对山水田园诗做一点研究,开个山水田园诗鉴赏会,看谁知道得多。
2、你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看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这首词与我们今天学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词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写景         抒情
明  月  鹊儿
        清  风    鸣蝉              对农村夏夜的喜爱
稻花香   蛙声



29、参观莫高窟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郭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二~五自然段,感悟课文相关描写的准确生动,深切感受敦煌艺术的灿烂辉煌,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
难点:仿照课文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或一小段话描绘看到的彩塑形象;灵活运用课文所学和自己查得的相关资料,扮演小导游,自然生动地向游客介绍莫高窟。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莫高窟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省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傅开始凿窟造像。经过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 自学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音,读通课文。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莫高窟的哪些文物?
    3、 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者相机正音。
   (2)让学生谈谈一些词语的理解,如:惟妙惟肖精妙绝伦 瑰丽 描摹引人注目 举世闻名
   (3)小组内讨论交流: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板书:
彩塑壁画 藏经洞三、理清脉络
    1.提问:
   (1)课文第1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讲了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最后一个自然段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哪些自然段可以合成一段?(第2-4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可以合成一段)
    2.分段。
    四、赏读第一自然段
    1、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齐读第一自然段。
    2、 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3、 你有什么感受?
    4、 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五、指导写字 描红临写。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
    教学后记: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甘肃莫高窟的情况,因为学生对这个地方比较陌生。我这样做了之后,效果比较好。另外,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也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
第二课时
(三)、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1、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学们可以自由分小组合作选择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交流学习体会。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学生可能汇报下列内容)
(1) 彩塑部分
a、抓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这些词体会彩塑的神态各异。
b、点击观察“卧佛”图片,体会卧佛的长及神态的维妙维肖。
c、通过朗读表现彩塑的精妙绝伦。
d、集体感情朗读体会。
(2) 壁画
a、感悟写法,体会“有……有……有……还有……”以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排比句式的作用,并试着说话。
b、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可查找资料再补充说话)
c、试着感情朗读两句排比句。(体会壁画的精美和宏伟瑰丽)
(3) 藏经洞
a、抓住有关语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才干,同时表达对外国强烈的愤怒。
b、学生想象说话。(想象当时的场面,说说自己的内心。)
c、感情朗读这段话。(体会情感)
(4) 谈总的感受,并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对全文总括,也呼应开头,对“一颗明珠”作出总的回答。)
(四)、课堂小结。
盛大的敦煌莫高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去过莫高窟的每一位游客都会感受它的博大精深和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的内涵。我们不得不为我们的祖先赞叹。同学们在我们即将离开莫高窟之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莫高窟游览、观光,进一步了解莫高窟,导游小姐让你给莫高窟写一段广告词,请同学们点击给我留言,想象一下,写一段广告词。
(五)、学生写广告,并相互交流。
你有金字塔,我有莫高窟。
上有大世界,我有莫高窟。
不会游天下,会游莫高窟。
莫高窟不愧是祖国西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机会我还会来莫高窟的。
(六)、欣赏。
敦煌莫高窟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走过了近5000年的漫长曲折里程,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文化。遍地的文物遗迹,沧桑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莫高窟流光溢彩,美丽辉煌。
请同学们点击“欣赏”,让我们再次过目历史留给我们的古代人民那创造性的伟大艺术。(学生点击欣赏,尽情游览、观光。)
(七)、作业。
欣赏完精美的石窟艺术后,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水平如何,请同学们点击“学海冲浪”,在“学海冲浪”里,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两道习题。
1、迁移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下面这段话,把文中的“有的”改为“有……的”,把“有……的”改为“有的”。改后再读读,体会一下“有的”和“有……的”之间的异同之处。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2、实践活动:
举办一次“模拟参观莫高窟”活动。
(1) 要求学生用胶泥、粘土或其他材料制作“形态各异”的彩壁,绘制“丰富多彩”的壁画。
(2)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制成的展品,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
(3) 将展品布置好,指名一人当导游,其他同学当游客。
请同学们先试着做迁移练习,学生交流。
请同学们课外完成“课外实践活动”,并把活动情况写下来后发回学校的网站上来。
(八)、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
参观莫高窟      历史渊源 (传说藏经洞)
(佛教技术宝库)  壁画彩塑  精彩优美绝伦
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0*农谚漫谈
教学要求
1、通过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农谚的产生和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中领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引导学生搜集农谚,关注生活,感悟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3、认识四个生字。
教学重点:感悟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农谚的产生和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中领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搜集农谚。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古柳的诗歌《亲近农谚》,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小组检查朗读,交流质疑。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2、读完课问你了解到什么?
四、 细读课文,感悟文章结构,领悟劳动人民的智慧。
1、请8名同学到台前,分别替代8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讨论八名同学可以结为几组?为什么?
一组:(1)
二组:(2——7)
三组:(8)
  明确组长,引导学生把握各层次的主要意思。
3、农民在长期得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创作了农谚,折射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4、熟记农谚,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互相交流学习。
六、作业:背诵农谚。
板书设计:               
30、农谚漫谈
农业生产
劳动人民    揭示天气    聪明才智
预报天气
收成好坏
  


31、碧螺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语文课要学会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学会阅读包括:掌握词语、了解结构、抓住词眼、理解感悟、朗读体会、想象写话、课外延伸。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经历这个过程。
●掌握词语
1、默写课后练习3中的10个词语。
●了解结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产地和名称、采摘、制作、品尝)
二、学文
1、制作、品尝碧螺春是用哪一句话过渡的?
认识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的特点,并用“如果……那么……”练习造句。
2、学习“采摘”
●抓住词眼
(1)“采摘”碧螺春给人的感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概括?(美丽动人)
●理解感悟
(2)“采摘”碧螺春的情景很美,仔细看图,轻声朗读第4节,说说“美丽动人”体现在哪些地方?
(3)讨论(风景美、茶树美、动作美、神态美)
●朗读体会
(4)齐读感受“美丽动人”。
3、学习“制作”
(1)“制作”碧螺春给人的感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概括?(新奇)
(2)默读第5节,说说你感觉到哪些“新奇”?
(3)讨论(焙茶手的衣着、制作的动作、茶叶的变化、茶叶的样子)
(4)为什么称碧螺春为“工夫茶”?(形状美、焙茶手技艺高超、辛勤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5)领读体会“新奇”。
  4、学习“品尝”
(1)“品尝”碧螺春给人的感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概括?(陶醉)
(2)闭目听教师范读第6节,说说你为什么而“陶醉”?
(3)讨论(色、香、味、形,朋友的情谊)
(4)轻声朗读体会“陶醉”。
  ●想象写话
(5)无怪乎外国朋友写下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请你仿照诗句,用“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或闻到、想到)了_________。”写一句精彩的话。
(6)当堂交流。
三、总结
四、作业
1、背诵第4节。
●课外延伸
2、网络点击:中国茶文化
3、品尝中国名茶。
板书设计:
        31 碧螺春
      采摘——美丽动人
      制作——新奇
      品尝——陶醉



3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教学要求
1.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2.学习本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理解新词的意思,并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4.理解重点句含义,充分体会作者情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从文中描写的纤夫的形象,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图。这幅著名的油画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名字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的是人物群像,从画中人物的不同衣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幅油画是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时,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经过反复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看图学文。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不认识的字。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倒d4o、着zhu$、载z4i勒l5i处ch(、削xu5等。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如:
也可以让学生练习用多音字组词。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余笔,选择正确的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逆”,左边是“辶”,右边是“ ”,合起来是“逆”。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 ”的写法,笔顺是、丷 。“贱”的左边是“贝”,右边是“戋”,合起来是“贱”,右半部分的“戋”不要写错。“漠”、“衔”、“肤”这三个生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进行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记忆。比如:“衔”和“街”、“漠”和“模”、“肤”和“扶”。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形近字组词作巩固练习。比如:
(四)理解词语。
1.让学生轻声读文,并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漠”为例,“漠”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漠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漠”字作为带点宇,查字典,找出“漠然”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漠然”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再对照图上人物的表情看一看,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漠然”一词在本课中的意思是指拉纤的老头儿对拉纤这种生活已经麻木冷淡,正无可奈何地熬日子。
以“贱”字为例,“贱”字在本课中组成的新词是“贱价”。对于这个词,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考虑。不难得出“贱价”的意思就是价钱低、十分便宜。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本文是指纤夫拉纤出的力大,付出的辛苦大,而获得的却太少。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纤夫的同情之心。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纤夫:纤,拉船用的绳子。纤夫:依靠拉船过活的人。
蛮劲:狠劲,瞎使劲。课文中是指小伙子虽然肌肉结实有劲,但是他不是真心出力,而是在不满和抗议情绪下的蛮干。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下去。课文里指的是纤夫对拉纤这种活儿失去兴趣,讨厌,不高兴做,显得没有精神。
诅咒:咒骂。在课文中是指纤夫咒骂资本家、咒骂沙俄统治下的黑暗社会。
摆脱:脱离的意思,这里是指脱离沉重的劳动。
驱赶:驱,原指赶牲口。驱赶:是赶走的意思。课文中是指货船的老板驱赶拉纤的纤夫。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货船老板的不满和对穷苦纤夫的深切同情。
重荷:荷,负担。重荷:是指沉重的负担。课文中是指拉纤这个活儿对这个红衣少年来说是个十分沉重的负担。这里面也包含着作者对这个红衣少年的怜爱之情。
沉重:有两个意思。一是分量大,如“沉重的货船”;一是程度深,如:“沉重的步子”,指迈步很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5 17: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