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吟“是有感情。生2: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五:幻灯片内容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
  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海上日出》
教学要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 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 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西风胡杨》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三、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我家门前的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2、初步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认准生字,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画出文中生字组的词语,再次认读。
      (羞怯、海藻、飞驰、骏马、愈来愈美)
   2、出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要多读几遍,长句在读时要停顿得当,把握好节奏。
   3、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画“?”
  二、再读课文,自主解疑
   1、点拨:
     刚才老师巡视中,发现同学们读书非常用心,积极思考,提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大都不必等老师讲,只要你有耐心,反复读文,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一定能自主解决。
   2、学生自主解疑
     提示:解决一个问题,就在“?”旁边画“√”。
  三、交流解疑收获
    师:你自主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生:我通过查字典,了解到“姗姗”一词的意思是“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师:除了查字典、词典,还有什么方法理解生疏的词语含义?
    生:我是联系句子猜出“惺忪”这个词的意思的。“……像是刚睡醒还没睁开惺忪眼睛的脸。”我想,“惺忪”指的是人刚睡醒时,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的。
    师:你真聪明。
    生:“岛上人,都是画中人。岛上人,又都是画师。”这句话我开始不明白,后来,我就一边读一边想象,觉得“我”眼前的这幅图是动态的,它反映的是岛上人生活的一幅大画。岛上人做什么,画上就有什么,所以说,岛上人,既是画中人,又是画师。
    师:你真了不起,通过想象,你对语言的感悟就丰富和深刻了。
    生:受他的启发,我虽然没见过“琉璃浮漂”,但根据他名字中的这几个字展开想象,我也好像看见一样,它浮在海面,是光滑透亮的。
    师:为了了解得更准确,下课后,我们还可以———
    生:查资料!
  四、作业
    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由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看了看同学们没有解决掉的问题,如:为什么说“海浑身颤动……”“追逐应接不暇的目光和飞驰的好奇的心。”是什么意思?等等。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老师建议同学们好好研究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想想本文用的最多的写法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师:好,认识到这一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把本文三部分内容概括出来吗?
    出示:
    在渔家孩子的眼里,大海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研读课文
    学习建议: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海是多变的脸、牧场和画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交流阅读体会
   1、师生接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冒号的用法。
     师:(读)人们都说渔家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生:(接读)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2、说说读读“多变的脸”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所得。
     生: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海的多变。
     师:你最喜欢什么状态下的海,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各自选取喜欢的语句,开始诵读。)
     师:在作者的情感中,大海的多次变脸,他都喜欢。我们一起读读这三句话:
     出示:
      我喜欢宁静安恬的脸。
      我喜欢慈祥温柔的脸。
      我也喜欢严肃冷峻的脸。
     追问:为什么?从下文中找找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生:作者喜欢有丰富感情的大海,在他的眼里,大海像父母亲一样亲切。
   3、问问答答,真正读懂“牧场”这部分内容。
     出示同学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一一解决:
    (1)“望不透的绿草”“开不败的白花”指什么?
       结合“牧场”的真正所指去想,此处的“牧场“是大海,那海水就是望不透的绿草,那浪花就是开不败的白花。
    (2)为什么说“海上牧场,放牧着渔家人今日的欢欣,明日的希翼?
       联系上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去想,海里的资源丰富,人们圈起来海水养殖场更是珍品无数,贻贝、扇贝、盘大鲍、蛤蜊等等水产品会为渔家带来经济效益,使渔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4、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在“画”这一部分中表达的情感。
     读读这部分文字,说说你脑海中想象出的画面。(指名若干个学生依次说)
     小结:
     这那是一幅画,真真正正的是一副动态的画册呀。新奇的我们爱看,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画中人——“我”更是看不够。
     放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把作者的憧憬读出来。
    想像一下,作者眼中的海还会是什么?
  四、回归整体,赏读积累语言
    再读全文,用笔画出你欣赏的语句,好好地再读一读。
  五、作业
    读读“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并继续从文中采集好词,写在后面的白框中。
  六、板书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二、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三、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三、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二)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
  (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
  (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四)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要求
  1.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
  2.按照提纲给课文分段,知道哪段详写哪段略写及其与中心的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义,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
  知道叙述有详有略能够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体会这一行动的动机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图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谁听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听、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
  1.按生字表记准字音,记清字形。
  2.通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新词词义。不理解的查字典解决。
  3.按下面的提纲给课文分段。(投影打出)
  (1)接受任务。
  (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3)把敌人引上绝路。
  (4)顶峰歼敌。
  (5)英勇跳崖。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如“悬”(xuán)、晋(jīn)。
  2.字形:说说哪个易错。
  如:“悬”上半部是“县”,里面两横。注意区分:“寇”与“冠”、“晋”与“普”、“尸”与“户”。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大家讨论,查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斩钉截铁:斩,砍;截,割断;形容说话做事果断不犹豫。
  晋察冀:晋,山西简称。察,察哈尔地区。冀,河北简称。
  4.指名读课文,按提纲说分段。
  五、读熟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时
  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却再次诱敌上了顶峰,其实就是绝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继271 续学习。
  二、朗读课文,辨析文段
  按分好的段指名朗读全文,读后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教师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入绝峰、攀上顶峰,英勇跳崖。)
  (一)读讲第一段
  1.自己读第一段,思考: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他们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板书:拖住敌人、痛歼敌人。)
  2.读后讨论。讨论后再问:课文是怎么描写战斗场面的?
  (先概括地写五壮士有计划地利用险要的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是对整体的描写。然后对每个个体进行具体描写。)
  问:课文是通过什么对人物进行描写的?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声音,抓特点进行描写)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五位壮士到此就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要再入绝峰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思考,并划出来。
  1.读后回答,然后指名朗读。
  2.再问:再入绝峰意味着什么?班长马宝玉是怎样做这个决定的?其他四位战士是怎样做的?划出重点词语:(斩钉截铁,热血沸腾。)这两个短语你是怎么理解的?说明什么?
  (说明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消灭敌人,毅然作出了英勇献身的决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三、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体会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四、布置作业
  1.造句:斩钉截铁,坚强不屈。(注意引导)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课时

  一、回忆上节内容,引入本课任务
  指名朗读课文前三段,复习,引入本课时。
  教师说:五壮士接受任务后,引敌进入狼牙山,他们英勇杀敌,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消灭敌人,为了战斗胜利,他们毅然作出了诱敌上绝峰,英勇献身的决定。那么后来情况怎样了呢?接着看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五段,自己朗读
  1.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2.划出他们跳崖时的动作。从他们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毫不犹豫,个人生死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叹服。)
  3.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壮士是中国人民的代表,歌颂了五壮士在保卫祖国的伟大斗争中,英勇战斗,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英雄主义精神。)
  三、总结全文
  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同敌人血战到底、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解放,民族解放壮烈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课题引申
  1.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体会中心。
  2.进一步理解课题,问:课文所表现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行为之“壮”,从课文中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五段中哪段是详哪段是略,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小英雄雨来》
教材简析
  《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有改动。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课文共有六个部分,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
  教学设想
  1.通过阅读速度的递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
  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需要有较快的速度。三次读文本,分别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快速地读课文”三种要求,就是要学生学习并掌握较快地阅读文本的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英雄雨来》一文内容较长,但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课文的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围绕课文重点、难点,抓住主要人物,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让学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了解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渗透对话意识,彰显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小英雄雨来》一文所讲述的内容和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拉近这个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既重视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又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甚至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交流,并在交流不断修正,从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4 23: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