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套教案集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B类
1.倘祥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2.似曾相识 例句____ 造句____ 3.茫然若失 例句____ 造句、2 4通幽曲径___ 例句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  
(二)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教学后记





















伟  人  细  胞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或相互合作,掌握字词。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贾里形象。
3.感悟平凡和伟大的关系。
教学重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贾里形象。
教学难点:感悟平凡和伟大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名人,成为伟人。同学们有没有这个愿望?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伟人呢?可能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伟人细胞》,看看文中是怎样说的。(板书:伟人细胞)
理解“细胞”一词的意思。
二、信息反馈: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可以用“成语积累小擂台”等形式来组织
2.交流梳理的情节结构,并组织评价。
三、分段复述课文。
1.  结合前一环节理清复述思路。
化敌为友
矮个风度
打工风波
领破书成名
2.  分组复述后指名复述故事,再组织评价
四、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1.  出示讨论话题,组织交流:
(1)你觉得贾里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觉得他身上有没有“伟人细胞”?
(2)贾里的伟人计划成功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3)文中能起画龙点睛的是哪句话?如果你是贾里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什么?
2.  引导学生质疑:
【备】
(1)我提的问题是: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认为贾里说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2)正文之前引用了一段贾里日记,有什么作用?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这样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课堂活动:
我们同学来当一回小教师。每个同学围绕这篇课文出一道练习题考考别的同学,题目的内容形式不限,但自己心中要有答案。大家思考一下,我把纸片发下去。同学们把题目写在纸片上,并写上自己的学号,然后把纸片折叠起来。
(收好纸条后,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抽签答题,由出题人判断正误)
五、拓展深化
1.交流或推荐一些论述“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的格言警句。
2.布置辩论题目:
雷锋和毛泽东,谁更伟大?
六、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社      戏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方法:以品读体验为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 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体验拓展: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再述乐事,导入看戏。
(生活乐事的叙述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看戏部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读看戏,梳理过程。
(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讨论明确:“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讨论明确:“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
讨论明确:因为前面第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内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讨论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8、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让学生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五、总结存储,归纳特色。
1、总结存储: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2、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具体地说:
1、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六、片断仿写,体验拓展。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体会。
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复述偷豆,交流感受。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导入课文。
(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二、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教师投影七个故事情节,然后请同学们梳理明确:
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 A、B、C、D
(3)略写的是: 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种详略结合的灵活运用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2、拓展延伸:
(1)做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2)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教学后记



端  午  日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        由端午节导入
1、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
春节、端午、中秋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
(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二、简介作者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不会读的字用笔划出2、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1、自由提问,正字正音正形
蘸(  zhàn  )酒  茶峒(dòng)  洞穴( xué)老鹳(guàn)河
呐(nà)喊   泅(qiú)水
多音字  
           好hào   喜爱   如:好事
              hǎo    跟坏相对
形近字
戍(shù)   戌(xū)   戊(wù) (戍点,戌横,戊中空)
2、        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穿新衣、画王字、赛龙舟、赶鸭子)
3、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理由呢?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
四、赏析精品细节:
1、        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怎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        相互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请找出来: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归纳。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4、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
齐读,体味。     
5、讨论:如果你参加赛龙舟的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胜利?
参考答案:要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要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人与人要真诚。
  6、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指名朗读。
7、提问:
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增加节目的愉快)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是谁?(善于泅水的军民)
鸭子的打扮是什么?(颈脖上缚了红布条)
8、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一下追鸭的场面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归纳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跟踪检测
(一)填空
1、端午日选自                    ,作者       ,是   代作家,代表作          、          ,散文集              等。
2、各地的端午日都有不同的民俗,作者所写的当地的端午日主要有         、            、            三大民俗。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茶dòng(  )    qiú (    )水     擂鼓( )  呐喊(  )戍(  )军     翘(    )起    干zào(   ) 缠guǒ(   )老guàn(  ) 划jiǎng(  )不jū(    )jìng(    )赛
(四)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点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动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 、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五)课外练习:
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教学后记





















本 命 年 的 回 想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导入。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是过的最喜庆最火热的呢?(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出示课题和作者)
二.        合作研读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 。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105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教师强调)
簸(bò) 箕(ji)  烙(lào)饼    阖( hé)家     疙(gē) 瘩(da)
鬏(jiū)渍(zì)   晾(liàng)    捅(tǒng)进    大吃大嚼(jué)
小丫(yā)头      栗(lì)子      秫(shú)秸(jiē)  糖 粘(nián)
鬼 祟(suì)    打更( gēng )   亲支近脉(mài)
(三)师生互动
1:齐读第一段,明确: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外的。但又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补充二十四节气歌所表示的具体节气名称)
2:老师范读第三段,请学生思考: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齐读第四段,思考: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情况,共写了哪几件事?(提醒学生抓文章中的关键词)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4:讨论: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和现在过年的风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之处?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        品读文章朴实传神的语言,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        思考:我们民族欢天喜地地过大年的背后寄托着人们什么样的期盼?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导入(复习导入)
二.        互动探究
(一)        把握文章的内在结构,进一步感知课文
文章第四段具体描写了家乡过年的各种风俗习惯,思考这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时间顺序(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
(二)体味语言,感受乡土风味。
1.        文章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觉得哪些词语最具表现力,哪些句子描绘的最传神?(学生讨论,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即可。)
2.        文章中多用谚语和俗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明确
(三) 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 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课文中那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呢?(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五) 完成课后的探究练习
三.        学习小结
四.        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缤(bīng)纷    灶堂(táng)   嚼(jiáo)字     生疮(chuāng)
B.腊(là)八粥     糁(shēn)儿  涿(zhuō)州    发鬏(jiū)
C.渍(zà)酸菜    阂(hé)家    磕(kè)头      亲支近脉(mài)
D.秫(chù)秸     疙(gā)瘩    梆(bāng)子    簸(bò)箕

2辨别下列形似字并组词
桶(     )       暑(     )       迷(     )     尊(     )

捅(     )       署(     )       谜(     )     遵(     )

3 填空
刘绍棠,-----------代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有----------、----------------、---------------等等。
4说说下面一句话中包含的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所包含的节气有: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
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组织朗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结合内容谈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6 09: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