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8 17:17
标题:
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2009年9月8日
参加人员:六年级语文教师
主题: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主讲人:邱雅霞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1、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是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
3、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深厚感情。
四、具体措施: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品质。
2、搜集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人物的言行、想法等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怀。
4、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8 17:17
时间:2009年9月15日
参加人员:六年级语文教师
主题:集体备课《彩色的翅膀》
主讲人:徐小凤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点题。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爱岛建岛的深情跃然纸上。
本文语言朴实,善于通过一些重点语句体现海岛战士热爱祖国海岛的感情。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二、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3、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三、同伴互助
1、同桌分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同学的读音,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小组合作交流。
四、重点讲解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越变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3、这些感受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一些感受。(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⑴ 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⑵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⑶ 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⑷ 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五、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
1、交流自己的感受。
2、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或重点句子。
2、完成指导丛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8 17:17
时间:2009年9月22日
参加人员:六年级语文教师
主题: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主讲人:祁昌秀
一、教材简介:
本组教材由一个单元导读、四篇例文、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及课外书屋等几部分组成。
四篇例文分别是《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2、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高尚品质。
2、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四、具体措施:
1、教学前,收集跟课文有关的资料,通过交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通过续写,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8 17:17
时间:2009年9月29日
参加人员:六年级语文教师
主题:集体备课《唯一的听众》
主讲人:祁昌秀
一、教材说明: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四、教学难点:
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
唯一的(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生边提问,师边归纳: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预习指导提要。
1、自读课文。
要求:
1)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同学互学。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纠错。
2、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⑴“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 )的老妇人。
⑵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样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四、读一读句子。
五、课堂作业。
1、一个生字组两个词语。
2、多音字。
丧: 磨:
缝: 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预习指导提要。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自学。
三、学生互学。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重点讲解。
1、 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① “是我打扰了你吗?……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请继续吧!”“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 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
问:那么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我由懊恼羞愧变得有了几分信心。
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
指导朗读。
②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
③ “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
问:我的反应如何?
我常忘记她是聋子。
(我演得如此投入,得益于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
过渡: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① 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② 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③ 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
① 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
联系《我看见了大海》,因为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② 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板书:
真诚无私、敬佩感激
三、拓展。
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教授和一位怎样的小提琴手?
2、我想对老教授说什么?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神,我更想对自己说什么?
四、小结。
说实话,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老师也希望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
四、作业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五、板书设计
唯一的观众
真诚无私
老教授 我
敬佩感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8 17:18
时间:2009年10月13日
参加人员:六年级语文教师
主题: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主讲人:邱雅霞
一、教材简介:
本组教材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讲述了人们为赛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故事,号召人类要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四篇课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重点词语。
2、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5、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布置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课文的资料,同时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2、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认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用词准确、行文严谨。
4、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
5、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8 17:18
时间:2009年10月20日
参加人员:六年级语文教师
主题:集体备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主讲人:邱雅霞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缘眷恋的真挚情感。从结构上说,这篇课文属于总分总的结构。第1-3自然段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第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9-11自然段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 )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出示自学提要,学生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自学生字,认清字形,每个生字写一遍,并组一个词。
3、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尝试着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分分段。
三、同伴互助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3、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
四、教师重点讲解
1、补充背景资料。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2、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五、带领学生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六、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七、课堂作业
1、听写词语:嗡嗡、麋鹿、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
2、把成语和相关人物用线连起来
望梅止渴 刘 禅
鸡鸣狗盗 孙 膑
破釜沉舟 曹 操
高山流水 孟尝君
围魏救赵 项 羽
乐不思蜀 俞伯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读“神圣”,回想画面
1、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感悟“神圣”,探究段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住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3、自由读课文第四到八自然段,从课文里找一找相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 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A、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B、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读第四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C、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A、交流自己的感受。(空气对生命很重要)
B、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课文里哪些句子可以体味到这种独特的味道?(读第六自然段)
C、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D、有感情地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A、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B、重点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C、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A、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B、说说“我们”是怎样热爱、照管这片土地?
C、“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土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如果家园受到破坏,人类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D、有感情地朗读第九、十自然段。
二、明“神圣”,凝聚情感
1、因为我们深受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 文章第三自然段强调大地是我们的一部分,为什么还说“大地不属于人类”?(因为谁也没有拥有大地的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神圣的大地,甚至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
(2) 为什么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因为大地拥有首各种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物质,人类的生命才能得以生存、延续。)
(3)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诵读全文,背诵感受深的部分。
三、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板书设计: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