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语文学业质量分析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0:4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命题意图

试卷,命题形式灵活,从基础到拔高题,实行阶梯式考察,难度适中,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很好地考察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尤其是作文,抓住五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围绕五年级下册的习作主题,综合考察孩子语言运用能力和书信等应用文体的使用情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0:48:32 | 只看该作者

二、学生整体表现

1、试卷成绩分析

班级
班级
人数
实考
人数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最低分
平均分

五4班

37

37

16.22%

40.54%

37.84%

57

75.30

2、各分数段学生统计图(饼图)

三、学科知识维度上的表现

1.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

学生在分析文本中的句义与作用、记忆句子积累、分析标点符号、分析形近字、记忆文段积累、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创造情境交际等知识点的掌握上存在不足。得分率低于60%。

而在分析听力文本信息、理解文本中的句义与作用的知识维度上学生的得分情况较为良好。

2.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理解以及感情理解表达十分到位,而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十分夯实。特别是在形近字和标点符号上存在明显短板。

四、学科能力维度上的表现

试题分析

本套试卷在学科能力教育目标上重点考察学生,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创造等维度。

答题分析

从学生答题得分情况来看,学生的学科能力维度主要集中于:应用和分析上。这就体现出学生在平时的阅读积累起到了效果,而在记忆和创造这两个维度上,学生严重存在不足,失分率超过了60%。

五、五年级四班典型核心问题试题分析(结合具体数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典型试题分析(每大题分析后面附上典型错题图片)

(一) 听力

听力题学生的得分率较高。在前三道小题中的得分,分别高于平均分0.02、0.11、0.01。而第四题仅低于平均分0.01。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听、写的能力基本及格。而在名言记忆上存在错别字,导致失分严重。

(二)积累运用

本题学生的失分严重,证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较于年级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其中第2题较年级平均分低0.05分。

(三)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学生认真读题并对于文本的理解到位,特别是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用恰当。失分现象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不足。

(四)口语交际

学生对于实用性文体的接触较多,但是在试题中去应用较少。学生不能明确抓到有效信息,或者存在选取有效信息有偏差的现象。加强“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的树立。

(五)习作(高分情况分析、低分问题原因)

习作此次为二选一的形式,较为全面的考虑不同能力水平学生习作要求。从本次两个习作的要求来看,都是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生活代入感,能够更加写作真情实感。无论是童年趣事还是描写人物,没有脱离学生日常习作。

本次习作失分严重表现在:跑题和没有读懂题目要求。班级中存在将人物描写,写成动物描写的;另有一名学生将两个题目糅合成一来进行习作练习。做成失分严重现象。

加强学生习作明确主题专项训练。

(六)书写方面

从整体的卷面上来看,学生书写习惯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使用电脑阅卷后,学生的字体成为学生失分的重要因素。看不清的字体必然导致改卷教师扣分和误判现象的上升。

六、教学建议与改进措施

1.注重书写,字词的教学与落实,重点抓差生。

2.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并且多引导学生进行标点的指导训练,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增大课外阅读量,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继续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的习惯。假期阅读可增至1小时。

3.多进行小练笔,及作文指导。重点是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审题,怎样写具体,写生动,和作文的评讲与修改。

4.注重综合性学习的落实情况,培养收集资料及整理,积累资料等的实践能力。

七、请谈谈你对试卷的印象和建议

1.考察知识全面

2.能够全面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

3.考察学生的阅读积累和词语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9 22: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