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9|回复: 1

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读书声—关于《以读代讲》的教学做法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0 10: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改革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不少教师也进行了不断的实验和实践。在实践中我校开展了“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活动,课堂上用教师的读代替老师以往的大量分析讲解;用学生的读促进学生的感悟体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个体感悟,注重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仍会发现:课堂上教师繁琐的提问和讲解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之中,学生极少有自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体验、感悟和理解课文。有些教师即使有“以读代讲”的意识,但在操作层面上仍存在问题,如盲目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一些必要的点拨引导等。

鉴于此,我校提出了“以读代讲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实验研究,转变教师观念,摒弃繁琐的分析,以老师的范读代替老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的读促进学生的感悟体验,把语文老师的“讲堂”变成学生读书的“学堂”。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倾听、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把老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的让语文教学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由于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因此就以我所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12课《桂花雨》为例,汇报我们一些不成形的做法。

一、深钻教材,明确朗读指导的目标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眷恋。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适于学生诵读感悟。结合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我们期望从教师的教学目标上、课堂组织上转变观念,将研究落到实处。鉴于此我最初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体会情感。

3、理解文中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流程包括:复习导入——学习第2-6自然段——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研讨时我们觉得目标太散,也太多,容易弱化以读代讲。改为:

1、读文章展开想象,描述文中的情景。

2、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理解文中句子,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流程包括:复习导入——学习第2-6自然段——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加强范读,理清朗读指导的“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摇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为什么把“摇桂花”称之为 “大事”,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愉悦心情等,都将在课堂上通过“读”的形式理解。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体现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备课中为避免教师繁琐的分析破坏了语言意境的美感,我将问题精炼:桂花成熟了就应当“摇”,请大家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我”是怎么做的?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到今天的再读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最有感触的一句就是:“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体现了作者对于摇桂花的热衷程度,学生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情感体验,当他们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时都会或多或少的“缠”着家长。开始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读出的情感只建立在好玩上,脑海中想象的是平时自己缠着母亲的有趣情景,有些孩子在表演读时或多或少还有些腼腆。

在这里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用教学手段“师范读”,希望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到:

1、敢于在人前展示,态度自然;

2、通过三次朗读,能感受到作者一次比一次迫切想摇桂花的心情。为什么作者这么想“摇桂花”,因为它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充满欢乐!

    三、自读互读,让课堂充满读书声

在范读后学生明显感觉上有所提升,不单单是因为“缠”字有趣,更多的在作者迫切心情上有所了解。之后采用了“同桌互读”练习本句,因为课堂不仅仅属于个别善于发言、善于表现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学生“内向、害羞、腼腆”的性格,他们也许不愿在较多人前展示,但是在小范围的交流中也有属于他们的舞台。“同桌互读”后,不少学生纷纷举起了手希望尝试读给大家听,虽然读得不完全如愿,但和第一次指名回答时情感已经有所提高。

第三自然段关于作者摇桂花的心情还表现在课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教学此处时学生第一次读仅仅是找出了答案,语言直白缺乏情感;第二遍读布置任务,带着思考读,要求找出哪些字词体现作者的快乐心情,交流分享后带着体验读。读了两遍还是觉得缺少了美的感觉,原因是桂花树多生长与南方,北方种植桂花的数量不多,长势也没有南方好,生于北方的学生很难想象那种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在这里利用了多媒体,课文配插图,当学生看到那满头满身的桂花时,他们从心底发出了赞叹:“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四、联系自身, 读中体验有感情

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学生理解了为什么“摇桂花”对作者是件充满乐趣的“大事”,“桂花”让全家人都难忘,虽然他们离开家乡多年但每每看到桂花全家人都会有非常强烈的感受。结合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我班全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情况,他们对于远离家乡、对家乡浓浓的思乡情比我理解的要深,在朗读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没有做过多的指导,此时的指导是多余的。课后学生和我聊天,她说:“老师,你知道吗?刚才你让大家读母亲说的话时我用的是我家乡的方言,我想也许作者的母亲和我不是一个地方的,但我们的思乡情是一样的,在这里我用方言读也表现了我真的很想念我的家乡。”听到学生的话我很欣慰,这节课最少这个学生有所收获,她理解了书中那浓浓的思乡情,她又是个多么创新的孩子,用了自己家乡的方言来读。

语文课是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理解,方法的习得,要靠语言实践,要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也只有摒弃繁琐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本课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读法,如指名读、齐读、对读、引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教师采用了“范读”,以范读正音,范读促理解,范读促情感体验。从学生层面说“以读代讲”,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一遍的效果。以思伴读,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坚持以“以读代讲”为研究主题,不断实践探索,走好“从读中悟情”这条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0: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自的博客 小毛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14: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