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欣赏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估算

河北省衡水市河西小学 吕敬芬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

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          小估
生2:400×6=2400          大估
生3: 350×6=2100          中估
生4 :300×7=2100          大小估
生5: 300×6+300=2100        凑、调估
生6 :330+350+300+380+400+350=2130  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师: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
生3:中估。
师:中估你请坐。同时板书:中估。
……
师:到底怎么估?你们在计算的时候,电脑作出了精确值。出示
课件:

问:你同意哪个?为什么?
生:2108千克,即使大估,最高位才是四位数,也不可能是五位数。
师:此时此刻,根据你的估算,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问:大估想说什么?
生:太大了。
问:小估想说什么?
生:太小了。
问:哪种方法最接近准确值?
生:觉得中估和凑调估最接近。
师:看来我们对于选的方法,即要欣赏自己,又反思自己。
电脑:

生1:7×56≈350(个)350=350 够
        50
生2:7×56≈420(个)420>350    够
        60
问:大估好,还是小估好?
小结:往小里估好,可以预防万一,保证保险。
电脑:

生1:大估,285×6+986≈2800(千克)
           300    1000
生2:小估,285×6+986≈2680(千克)
           280    1000
师:到底大估好还是小估好呢,为什么?
生:大估。
师:到底怎么估?
生:看情况来定大估还是小估。
小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面对。到底学习估算有什么用?
电脑:

生:C 832。因为最后一个数肯定是2,不可能有万位.
小结:这是用尾数检验的方法。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有时大估比小估好,有时小估比大估好。
生2:估算比较保险,预防万一。
生3: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生4 :有的地方不必用精确计算,用估算比较方便。
生5:估算,也有一定的范围。
生6:估算在我们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大的用处呀!
吴正宪老师讲完课后,讲了自己在“估算”这方面的感受与体会。作为教师,要大气,要有大的数学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是估算中的重要内容。
    1.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2.让学生在感觉估算的价值中,学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对学生的估算做出适度的评价。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方为正确。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区间内,方为正确,但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实际,给予针对性评价。估算结果落在合适的数级中,视为合理。
我的体会:吴老师上课风范如行云流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估算教学内容的把握,也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教师听吴老师的课,感觉就是一种享受,学生上吴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快乐。“有智慧的老师,才有生命的课堂”,这堂课真正让我亲眼看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7:00 | 只看该作者
《吨的认识》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中心小学 杨科艳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    )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    )千克,(    )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
蓝鲸 大象 大型机床
万吨货轮 一车皮的煤 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    )千克。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    )千克的车通过。
(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    )吨。
(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
(三)解决问题
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他们分别怎样使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    )的杠铃举过了头顶。
2.课件出示情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他们能同时过桥吗?怎么过桥?”
3.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
5.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
(四)课堂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7:00 | 只看该作者
观察、操作、交流、发展
──四边形
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张珂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呈现的是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最后还提出:“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做一做”的第1题,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2题是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以及任意四边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采用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学生一系列自主性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展开教学。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如教材例1中的图,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围一围、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从而也进一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合作,全体发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一方面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各种层次的学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又如: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学会谦让、团结友爱等的情感、态度方面的优点。这样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师: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2.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宝宝──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课前播放录像,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引入数学知识,感悟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请学生上台利用课件将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拖入“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
让学生把认为是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3.议一议。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四边形的特征,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4.举例。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创设图形王国这一情境,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剪四边形。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关于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剪的四边形最多。
学生利用卡纸,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如果学生剪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师适当加以评论,及时表扬。
2.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朋友。下面呢,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将桌上剪出的四边形分分类,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内交流结果。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标准。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手剪一剪四边形,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剪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3.围四边形。
a.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b.师: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
上台展示个别小组的作品,全班进行评析。
〔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延伸拓展,结束新课
1.猜一猜: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认识啊,我们已经和四边形成了好朋友,瞧!他可高兴了,还在为我们在进行表演呢!
课件演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任意四边形的演变。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下一次将会变成什么图形?
2.剪一剪:
不改变长方形的大小,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它变成另一个四边形。
〔在学生已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动画形式展示图形演变过程,初步渗透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而剪一剪的练习让学生在有机会展示自己,使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从而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各有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评析: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以“和四边形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
这节课,教师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多媒体课件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操作感悟 体验知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教研室 陆海秀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课改新理念,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做,我就会真正理解。”而“操作感悟、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新,在体验中发展。下面通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技能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具准备:师准备1根漂亮的红头绳、师生都准备一把剪刀、1个圆形、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以及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师出示一根漂亮的红头绳)。
师:谁想拥有它(从中选两个特喜欢红头绳的女生上台)。
师:他们两人都特别喜欢这根漂亮的红头绳,都想要,怎么办呢?
生:分给他们两人。
师:怎么分才合理、才公平呢?
生1:一人给一段(学生口语)。
生2:对折后从中间剪开。
生3:一人一半。
生4:平均分给他们两人。(板书“平均分”)
师:怎样分才能做到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呢?谁来帮忙分一分?(选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平分绳子的过程)
(生5从容的走到台前,只见他把红头绳对折后不很熟练的用剪刀从中间剪断)师紧接着问:他分得的这半段红头绳怎么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
(一)操作感悟,体验“1/2”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根漂亮的红头绳平均分成两段,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中能否找到它的一半呢?
生1:我将一片树叶对折后,一份就是这片树叶的一半。
生2:我把我的外套沿着拉链拉开,左边就是这件外套的一半。
生3:我把外套的扣子解开,左边或右边也是这件外套的一半。
生4:如果我把蝴蝶标本(准备上交的科技作品)这样对折,一份就是这个蝴蝶的一半。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的这么仔细。下面,拿出自己准备的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找一找,看看自己能否找到这些图形的一半?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
(1)学生演示汇报:
生1:我将正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
生2:我将圆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一半。
生3:我将长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
……
师:同学们用对折的方法把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些图形的一半,除了用图形表示一半以外,你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生:可以用1/2表示。(胆怯地说)
师: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读作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下面同学们跟着老师书写,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数字2,最后写上面的数字1。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短横线下面的“2”表示什么?短横线上面的“1”表示什么?
生:“2”表示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两份,“1”表示2份中的一份。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现在谁知道这根红头绳的一半用数来怎么表示?为什么?
生:这根红头绳的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她们(指刚才两个女生)都分得1/2,因为刚才我们把红头绳平均分成两段,一半就是这根红头绳的1/2。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刚才折的一半,找出这个图形的1/2,然后写上1/2,同桌互相说说它表示什么?
生:同桌两人合作,全班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1/2不仅可以表示半张纸、半根头绳、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个苹果呢?
师:以上用不同的图形、物品和方法表示了1/2,但这些1/2是一样大小的吗?
(所分的物品不一样,大小也不样,是不同图形、物品的1/2,所以大小是不同的,但是都表示了它们的一半,也就是它们的1/2)
(二)继续体验1/2的形成过程。
(1)我们把一根漂亮的红头绳平均分给两个女同学,如果又有两个女同学想要,你们有什么好办法使他们每人得到的同样多呢?下面用小组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均分给本组的四个同学,并在自己分得的那一份涂上颜色和写上名字。
(2)四人学习小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教师巡视)
师:哪一组来汇报自己本小组是怎么分的,自己本人分到多少?
生1:我们组将正方形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
生2:我们组将长方形这样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
生3:我们组将正方形沿着对角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
生4:我们组将正方形这样对折再对折,我分到了其中的一份。
师;将自己分到的一份用数表示在名字旁边。
抽取不同的折法到台上展示:


师:当李明同学手举作品时,在我头脑中的第一反映是该同学肯定是上课开小差,不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所以才会把整个正方形都涂色了。不过作为教师的我,在众多师生面前(教研员上示范课)还是整理了一下情绪,给该生一个解释的机会:
组1代表:到黑板前,手指着作品说:这个表示1/4;这个表示1/4;这个表示1/4;这个也是表示1/4。(虽然学生语言表述不算流畅,但大家都能明白他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用四种不同的颜色来涂,每种都表示1/4。)
师:李明同学在完成任务后,把其余的三份也涂上了颜色,完成得又快又好。我们就叫它为李明折法。
师:请李红英同学接着汇报。
组2代表:我叫李红英,因为我的名字是三个字,所以我用1/3表示。
师:其他同学听后有什么想法?
生:老师说自己分到的那份用数来表示,又不要求用数表示自己的名字。
师:如果用1/3表示,要怎样叙述才正确?
生:我叫李红英,因为我的名字是三个字,其中的一个字可以用1/3表示。
师:(真棒)我们就叫它为李红英折法。但是在这里应该用1/4表示自己得到的一份。
师:第三种是邱艳同学代表组3同学展示的,我们请她来说说。
生:我们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写上名字的那一份用1/4来表示。
师:最后一种是第4组代表王云同学展示的,我们也请他说说。
生:我们组是把正方形先对折,然后再把其中的一份分别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1/4……
师:像1/2、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1页,认真、仔细地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分之一?
生1:我发现鸽子那里有1/3。
生2:我认为他说的不够清楚,应该是把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1/3。
……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在一次分月饼吃的时候,猴哥哥和猪妈妈也想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知识,他们都非常贪吃,都想吃得最多,猴哥哥想:“我要吃这个月饼的1/2”;猪妈妈心想:“我肚皮大,要吃这个月饼的1/4”,到底谁吃得多呢?为什么?
生1:猪妈妈吃得多,因为“4”比“2”多。
生2:猴哥哥吃得多,因为猴哥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要比猪妈妈平均分成4份的那1份大。
师:到底谁吃得多,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请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到讲台前说说自己的理由)
(还没等他们说完,生3突然冒出一句:我明白了,猪妈妈分的份数多,得到的一份反而小)
师:这时我因势利导,让生3充当一个小老师的角色,扮演辩论会的总裁判,让其他同学明白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其中一份就越小的道理。
三、巩固、拓展与应用。
(1)考考你。(谁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涂色部分。)





(2)比眼力。(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不仅要观察是不是平均分,还要仔细看看平均分了几份。
(3)谁喝得多?说说你的理由。









师: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判断说理,使学生感受不同的单位“1”,其1/3是不相等的;明白相同的单位“1”,平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的道理。
(4)通过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和说一说,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知道自己是同桌两人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四人学习小组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这一大组(9人)的几分之一吗?你知道自己是全班同学(33人)的几分之一吗?
师:为什么都是你,一会是1/2,一会是1/4,一会是1/9,一会是1/33?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交流。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认识了什么“新朋友”?你对自己课上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好?好在哪里?课后把自己新认识的“分数”朋友或者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介绍给自己的同学、亲戚朋友和父母好吗?
[教学评析]
一、在情境中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为了给学生构建思维平台,教师从课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分漂亮红头绳的情境,使分数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自然地产生。再如,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游乐园”中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看图、析图、解图的能力,进一步感悟、探索几分之一的分数知识。还创设了“猴哥哥和猪妈妈分月饼”的故事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借助生活平台,引导自主探究。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分物品”、“找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经常玩的。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平分树叶、寻找衣服的一半,寻找图形或物体的一半等等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受分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说、同桌说、小组说、判断说、辩论说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观点的平台,并为自己的思维策略进行辩解的机会,为更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三、动手操作,体验建构。
    学生初次认识分数,是感到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实物作为学生的思维“拐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借助实物或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分数知识;课后让学生把自己新认识的“分数”朋友或者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介绍给自己的同学、亲戚朋友和父母这一实践活动中,使每个人都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和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1-12-19 11:51:43 | 只看该作者
都是好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9-13 21:0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2-9-13 21:17:3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14: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