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读后感 一个疑问引发的思考——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06:38:03 | |阅读模式
马克吐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小说家。他写有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费恩历险记》还深受孩子们喜爱。这几天我一直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太有趣了,我常常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和书中主人公一起胆颤心惊,仿佛每时每刻都在和他们一起经历着那些充满危险和刺激的无穷冒险。
  我今天读的这一章也同样有趣。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贝基和汤姆在溶洞里的奇遇。作者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来描写溶洞内的景观,比如“晶莹闪光”、“玲珑剔透”来形容溶洞泉水下的石头,在钟乳石和泉水的映衬下的独特与清澈,我觉得,这要比普通的“美丽”和“漂亮”等词语更形象,也更生动,让人读起来,就如同身临其境一样。马克吐温真不愧为一个了不起的语言大家,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事物表现得那样生动。
  不过,我今天更想写的是我的疑问。因为在读完这一章后,我有很多困惑。大家都知道,在溶洞里是不能大喊大叫的,但是马克吐温先生却在书中写到,贝基和汤姆在溶洞里等救援时大喊大叫,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我告诉了妈妈我的想法,妈妈说,可能这是由于马克吐温所处的年代(19世纪末期),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这种现象,而人们也还不具有这种科学意识。况且,他写的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还更早,大约是在19世纪的30、40年代,那时的人们就更可能没有这种意识了。
  但是,我觉得妈妈的说法似乎也有问题。因为在我们“勇敢的心”的夏令营中,在我们参观溶洞的时候,有一些小孩子凭自己的本能知觉就能够感觉到在溶洞里是不能高声喧哗的,那样会导致山石崩塌。马克吐温这样一个有见识的伟大小说家,怎么会不知道这些呢?
  可是,我转念又一想,小说是虚构的,只要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适当的虚构应该也是可以的吧。就比如,在小说中,两个孩子深陷绝境,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灯光,他们本能性地就会大喊大叫,寻找救援,所以,这样写完全是合理的。
  我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直夸我今天的体会特别深刻,因为我在不知不觉之中涉及到了一个真正的“文学”问题,即小说的逻辑和生活的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小说可以虚构,而生活讲究真实,因此,我们读小说时,不能完全按照生活的逻辑来进行判断。妈妈还告诉我说,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诗比历史更赋有哲学意味!还没待妈妈给我解释,我就抢着说:“这是不是说,历史讲求真实,而诗歌却可以虚构,因此,我们读历史时,不能用读诗歌的眼光来判断,同样,读诗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用历史的眼光来欣赏呢?”妈妈听了我的话,开心地说:“大体如此吧,每一种艺术,每一个领域,都是有它自己的标准的!”
哇,原来,一个小小的疑问居然可以引出这么多的思考,所以,只要你在读书时敢于思考,敢于提问,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15: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