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班主任工作论文 创建良好班风,成就精彩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8:4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内在与外在的共同表现。它引领着一个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学生的成绩或者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等,都会在它的影响中悄悄发生着变化。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走入一个乱糟糟的班级时,犹如走入了“群魔”乱舞的盘丝洞,里面有着一个个跟你斗智斗勇的熊娃娃。而当我们走入一个静悄悄的班级时,犹如走入了欣欣向荣的桃花源,里面有着一棵棵等待你灌溉的桃李。是什么造成了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是班风。

而好的班风必定会服务于课堂,成就好的课堂。

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叹:一节课上,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维持纪律,可是依旧有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有些孩子喜欢接老师的话茬,有些孩子喜欢说一句特殊的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相信每个老师从踏入这个岗位的那一刻开始,便是本着一份良心在教育祖国的花朵们,抛开老师的专业素养不谈,那么就要靠孩子们的自觉性了,可自觉性从何而来,从培养良好的班风入手。

首先,良好班风的培养从给自己的班级起响亮口号开始。记得自己学生时期最深刻的一个班级口号便是: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句话一直默默鼓励着我,唤醒我心中更加向上的自己,更加文明自律的自己。因此,给你的学生们渗透一句满怀正能量的班级口号吧,这一句话对于孩子来说,也许就是长期的唤醒与鼓舞,它可以像一根麻绳将整个班级凝聚在一起。

第二,沟通。要善于和家长沟通,因为如果全班有50个人,那么便至少会多出50名家长帮你管理孩子,效果佳,自己还可以轻松一些!还可以及时和各学科老师沟通,或者和孩子一对一单独沟通,互相了解每个孩子的全面动态,只有了解到位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才会更加全面,只有每个孩子都逐渐学会自我约束了,班风才会越来越好,班风好了,每个孩子也会越来越文明守纪了,良性循环一旦形成,期待它永远不要再停下来。

第三,利用我们的班队会。我特别喜欢在班会时给孩子们讲很多他们似懂非懂的道理,教他们做人应该遵守的一些公德,或者选定一个主题,认真地给他们上一节班会课,每当看到他们认认真真地听我讲,我的内心便满是激动和欣喜,每当关注到他们眼神里的变化--从开始的不屑一顾到后来的全神贯注,我便觉得自己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祖国的花朵们啊正在茁壮成长,而我此刻也有幸成为了一名灌溉者。

第四,利用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校曾经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养老院为老人们捶背按摩,帮他们打扫卫生,孩子们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当他们看到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时,这样的反馈简直比他们吃了糖还要甜,原来乐于助人是会上瘾的,而且还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传递,是会传染的。

第五,利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记得自己上小学时,每次都是我们学校的校长亲自给我们上的品德课,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还有张学良这个人,知道了他为国共合作做出过的贡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的贡献。知道了有无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新中国,从那时起,我便对他们深深地崇拜与景仰着,我要向他们学习,我还曾立志成为一名为班级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份家国情怀从那时起便在心中扎下了根。有了这样的熏陶,孩子们就会更懂得自己在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良好的班风也开始发芽长大。

第六,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逐渐渗透德育,让德育全方位开展。尤其可以在课堂上树立好的学习榜样,让榜样去带动更多的孩子成为他人的榜样。与其批评,不如树立一个正面的学习标兵,与其用负面的压制去管理,不如用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和源自心灵的唤醒。

班风,它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它无处不在,每当在校园里遇见老师时,它出现在孩子们对老师的一句问候语里;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时,它出现在孩子们飞快走入教室的双脚上;每当课堂上老师讲课时,它出现在孩子们认真听讲的神态里。

有了良好的班风,课堂纪律便不会再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头疼的烦恼,有了良好的班风,好的课堂也会随之而来,好的成绩也会接踵而来。今天的思想品德课给孩子们上了么?本周的班会给孩子们按时开起来了么?今天的课堂有给们树立学习标兵么?千万不要小看这摸不见的班风,它不仅左右着你的课堂,也左右着你的心情呢!快快来征服了它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9 22: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