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8|回复: 0

不忘初心,方可砥砺前行——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听课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1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多次听领导讲话,谈及不忘初心,今天,我和同事一起参加2017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的评选活动。心潮澎湃,才领悟到不忘初心,方可砥砺前行。

在那个充满竞争的舞台上,每个教师用自己的一个多月的心血,给我们上了一节又一节的优质语文课。

    回想这几天在灵宝的生活,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虽是来到了人杰地灵的地方,虽有导游多次广播观光旅游的优惠举措,但我们丝毫不为之所动。因为我们是来听课的,不是来旅游的。在我们的肩上,不但承载着晨阳路学校领导对我们的支持,更寄托着全体语文教师的祈盼。为了支持我们外出听课,学校里对于听课费,车费,往返全程报销,吃住也无忧。为了支持我们外出听课,罗欢,贾茹营两位老师,一人分担我一个班的语文课,从早到晚,从周二到周五,从上课到辅导,从作业到测试…..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又有什么心情留恋山水?为此,我们一心投入到了听课活动中去。

    好在,讲课的教师没有让我们失望。每一节课,我都收获颇丰。不仅从生活上的,更有课堂上的!细数起来,让我受益匪浅啊。

     在生活上,每一个参赛教师,衣着得体,举止文雅大方,语言精彩别致。对学生如父母般细心呵护。尽管学生是借的,但效果是很好的。我想,他们为了这短短的四十分钟,不知花费了多少个四十分钟,他们的生活终于可以因为这四十分钟的结束而重新恢复正常。“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他们自信的脸上,从他们优雅的举止神态上,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们昔日勤奋、刻苦、斟词酌句、群策群立的场景。为了这四十分钟,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无人知晓。正如冰心先生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艳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课堂上,每个教师尽显风采。

   年轻的,朝气蓬勃的,语言铿锵有力,英姿飒爽,有年轻人独有的风格与气质。从他们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年轻的自己。04年毕业,便教毕业班。05年秋,便在异乡讲类似的优质课,也可以说是高朋满座。那个场面对于当时的自己而言,不亚于现在的这个场面。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在我的身上得到了诠释。而今,我在场上,似乎看到了年轻的自己。但事隔多年,我依然在台下坐着,看来,我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学习。“满招损,谦受益”,好好学习,不忘初心,回归自己当年大学毕业时的激情和热情,继续前行,砥砺前行!

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收获!

收获每个老师精炼的课堂结构,清晰的脉络,虽不能说个个是精品,但让听课者不枉来此一遭。每个老师都有可取之处。有的是语言字字珠玑“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团队。”“细画龙,巧点睛”“奋斗者的欢乐,成功者的自豪”“一个能记住别人名字的人,是聪明的人,也是幸福的人”“用激情与豪气,致敬伟大的树,伟大的人民”“努力,你就是一棵会开花的小桃树”“忽略了时间,模糊了地点,只写了细节美”“目中有光,眼中有神,胸中有墨,心中有美。”“感谢大家这场精彩的相遇”“亡国之痛,不仅痛在土地的沦陷,更痛在语言的溃败。”“语言,乃是家园”“心中有信仰,脚下有方向”……

收获还不止这些,还有老师们的板书都让我记忆犹新:

《纪念白求恩》的国旗在风中熠熠生辉;

《动物笑谈》中的笑脸,在黑板上怡然自得;

《木兰诗》的一朵小花,开在相间的沃土上,演绎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传奇;

《邓稼先》那朵蘑菇云在中国的上空傲然屹立;

《写人要抓住特点》的“人”字形板书,一目了然;

《一棵小桃树》,努力就会是梦想绽放,结出幸福的小桃;

《太空一日》火箭似的板书,写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自豪;

《白杨礼赞》一株平凡而又有象征精神的白杨树,演绎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思路要清晰》飞翔的翅膀,希望在作文的领域里越飞越高;

《愚公移山》用愚公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字“为”:世间之事,为之则难者易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收获多的还有写作技巧:

捕捉细节,写得真实;选择细节,写得典型;润色细节,写得生动;细致描写,凸显中心;紧扣中心,取舍材料;卒章显志,点亮中心;确定顺序,编写提纲;时空展开,写人记事;会观察,捕捉特点;抓瞬间,突出特点;抓住细节,就是技巧上的技巧!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教师都有很多可取之处,我写的只是我心中所想,胸中所感。

在学习中收获,在平凡中前进,怀揣儿时的梦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21: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