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发言材料:凝聚大家共识,共话未来、共谋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1:4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务虚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精神,激发集体智慧,凝聚大家共识,共话未来、共谋发展,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晰发展路径和办法,共同谋划xx发展的新未来。
  我们选择在雷山县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因为雷山县工业经济较弱,但生态资源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生态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县。近年来,雷山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7%,走出了一条具有雷山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走好绿色发展新路子、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很切合雷山实际,也切合我州实际。
  下面,我讲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坚持走好绿色发展新路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生态文明战略,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将指引我们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新路?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从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每一次转型都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激烈矛盾和冲突,尤其是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史更为突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应对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现实发展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新的更高阶段和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大趋势,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经之路。
  从我国发展情况来看,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铸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并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成突出环境问题。种种情况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最大“心头之患”也是资源环境。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环境资源瓶颈制约、消除党和人民“心头之患”的根本要求,是调结构、转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全省战略定位来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中央把贵州列入全国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鼓励贵州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贵州的重视和信任,赋予了我们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既是中央的统一部署,也是我省的发展需要;既是时代发展顺推之果,也是矛盾问题倒逼之举。在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下,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承担起了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的重任。同时,党中央将我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央支持贵州发展的良苦用心。如果说脱贫攻坚是我省补齐短板的重大战略,那么绿色发展就是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大举措。
  从我州发展实践看,xx生态良好,林业资源丰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全州的主导产业是 “木头经济”,在全州财政收入中占有30%以上的份额,锦屏、黎平、榕江等林业重点县更是高达50%以上。大量的木材采伐曾带来xx一度的发展和繁荣,但也造成了森林生态资源的灾难性破坏,森林覆盖率曾一度降至26.7%,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届州委、州政府都在积极探索。2005年,我们把生态xx作为发展的重要支点,提出“生态立州”发展战略;2009年,中共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决定“探索建立xx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2014年,我们提出xx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大生态”战略行动,对xx也是重大机遇。同时,我们先后制定出台《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2014-2020年》《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xx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从“生态立州”到“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再到“大生态”,到今天我们研究的“绿色发展新路”,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每一步都体现着xx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决心。
  我州通过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不仅有了大为改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99%,全州三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1%以上,而且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3%,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支撑,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好了,经济发展才能有保障。
  绿色是生产力,是发展的内容,是转型的方向,也是终极目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支撑和特点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新路,是我州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应有之义;是贯彻主基调主战略和三大战略行动,做强“大生态”长板,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是增进民生福祉,加快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步伐的德政善治。
  就xx而言,走绿色发展新路,就意味着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决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而是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定不移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
  二、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
  宝贝,就是贵重少见的东西,具有一定的高端性、稀缺性、独特性。对于我们xx来讲,被各界广泛认可、显得最为珍贵、最为出彩的,就是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这也是我们视为“宝贝”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从国内外的视觉角度和xx的历史维度来看: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xx的最大优势。
  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村落数量都是全国市州第一,民族建筑、服饰、歌舞、节庆等民族文化习俗在国内外独具魅力。以这些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和风物特色,不仅在于数量上的“第一”,更在于蕴藏的文化积淀、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原创性,在于活态文化的展现和传承。
  我州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生态环境指数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00多条大小河流大多水质良好,气候也宜居,还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众多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这些,在雾霾弥漫、水质恶化、气候突变和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环境的当下,俨然成为了人们最为珍稀、最为珍贵、最为珍视的资源。
  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完美结合,放到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为靓丽和璀璨的,是我州比较优势中最为珍贵的宝贵财富。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xx的最大品牌。
  侗族大歌早在1986年在巴黎演出,就被音乐界惊叹为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传遍世界。去年,贵州入选《纽约时报》全球最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入选理由是苗家山寨和侗家山寨保留了不紧不慢的舒适节奏和最淳朴的真实感;法国知名电视纪录片栏目《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在法国电视二台开播,展示了榕江阳开苗寨淳朴自然的生活场景,吸引了超千万的欧洲观众;电影《侗族大歌》在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获两项大奖。今年7月,xx被美国CNN评为 “2017中国最美30个地方之一”;昨晚,我州在央视《魅力中国城》惊艳亮相。这些都将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同时,我州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全国生态补偿示范区、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州,成为了全国示范典型;特别是岜沙、占里等村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魅力中国城》等平台走向世界,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生态文明共识,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跳出xx来看xx,就越能发现xx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xx的最大自信。
  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和侗寨,有众多保存完好的鼓楼和风雨桥,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在民间村寨的吊脚楼、戏楼、踩鼓堂、芦笙堂里随处可见,以歌传情、以歌劝和、歌舞健身等生活习俗世代相传,文化与生活相互交融,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等民族文化深深地融入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之中,涌现出了台江“五老调解”“贾理调解”、锦屏华寨“合约管理”等经验典型,彰显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复合共生系统,这是古朴的生态智慧生存哲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发展理念,折射出xx生态文化魅力,早已成为xx世代人的文化自觉,彰显出了高度的生态自信。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xx发展的最大潜力。
  “十二五”期间,全州接待游客达2亿人次,综合收入累计达1709亿元。2016年我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6%,其中文化旅游占10%,形成了一批关联度高、有竞争优势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为拥抱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积累了强大能量。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活态的文化传承,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具吸引力的宝贝。我州长期以来积累的生态资源、形成的绿色发展方式,是我们后发赶超的本钱,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历代人种下的“生命树”就可以变成“生态树”,“常青树”就可以变成“摇钱树”,生态优势就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会成为金山银山。
  xx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谋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有效益的发展,必须找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两个宝贝”是省委给我们把脉开出的“药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是xx最大的优势和长板,这“两个宝贝”既是我们实现后发赶超、推动新跨越的优势、本钱、底气和信心,也是我们实现弯道取直、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用好“两个宝贝”xx才能更美。
  只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发展中提升的理念,既通过强化保护,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把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切实把“两个宝贝”保护好、传承好、挖掘好、利用好;又通过现代化开发和营销,把保护与开发融合起来,做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经济两篇文章,让“两个宝贝”走出去,推动发展与回归自然的愿景相融合,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用好“两个宝贝”xx才能更强。
  只有做优大生态、大旅游长板,发挥“旅游+”的无穷潜力,以“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以“旅游+工业”促进特色工业发展,以“旅游+城镇”促进产城景融合,以“旅游+服务业”促进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以“旅游+大数据”促进智慧旅游,以“旅游+扶贫”促进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拓展产业领域,衍生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以更强、更优的产业,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用好“两个宝贝”xx才能更富。
  只有坚持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以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推动文化惠民、绿色惠民,才能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如何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宝贝”,把这个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当前我州发展中的最大课题。我们要找准路径、载体、平台和方法,切实做足“两个宝贝”的大文章。
  一要坚持保护为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生态保护工作,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按照“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实行最严格、最有约束力、最有激励性的保护制度,把“命根子”保住,才能赢得“钱袋子”。要抢抓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机遇,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工程,推动民族文化特色化、文化遗产数据化、文化产业创意化、文艺创作精品化、文化传承大众化、文化服务标准化、文化传播故事化、文化交流国际化;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建设一批心灵回归、天人合一的“养心圣地”“生态乐土”“美好家园”,守住绿水青山,守住农耕文明,守住田园生活。
  二要推动融合发展。文化和生态这“两个宝贝”能不能“发光发热”,能不能强州富民,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能不能促进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促进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把业态做出来。我们要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三要找准路径载体。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既是省委给xx的战略定位,更是我们用活“两个宝贝”、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最优切入点和最佳路径。要围绕这个战略定位,把产品做优、把品牌做大、把服务做好、把业态做活,让xx真正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我们还要借助独特的资源禀赋,以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做强绿色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健康养老服务等为抓手,让“两个宝贝”大放异彩。路径已明,关键要搭建并用好载体平台。比如,组织参加好《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举办好传统村落峰会、民族文化旅游峰会等;高度重视品牌塑造和整体营销,集中力量谋划策划,在大的平台上展示,真正使xx能够声名远播。同时,要继续推进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和提升,以4A、5A级景区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xx旅游品质。
  三、全面提升三次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发展经济,产业是基础,是支撑。纵观我州产业发展,纵向比有了长足进步,初步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但横向比,产业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支撑能力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发展依旧是xx最大的短板。xx要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必须尽快补齐产业发展这块短板。在这方面,我有几点初步考虑,与大家一起交流。
  第一,以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提升一产。
  我州是传统农业大州,农业稳则经济稳、全局稳。如何推进我州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我州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农耕方式,我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
  为什么要用有机农业来提升一产?
  一是有机农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市场来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从1990年开始发展,2010年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2014年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势头凶猛。目前,全球有机食品的销量仅占全部食品销量的5%,销售潜力相当可观。从国内市场来看,据统计,2015年我国有机食品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但有机食品销售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0.02%;近两年,有机食品消费额年增长率保持在20%-30%之间,且市场需求量常年保持30%左右的缺口。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身心健康,今后一个时期,有机食品需求将成几何增长,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只要我们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我相信,我州农业发展必然会有大作为。
  二是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机农业生产、加工、保质、包装、运销等各个环节都按照一系列的规范准则进行,其产品安全、优质、富含营养,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发展有机农业,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将极大地提高我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有机农业的本质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在生产中,强调有机投入和生物措施,将农业和人畜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既创造价值、效益,又培肥地力、优化环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循环经济”模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同时,有机农业生产成本比常规农业少40%,而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20%—50%。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农民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
  从自然生态来看,我州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备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的天然基础。
  从耕作方式来看,我州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稻鸭鱼”等许多传统耕作方式,依旧是我州广泛使用的农耕实践,具备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的工艺基础和人文基础。
  从发展实践来看,2011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推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要求切实抓好质量体系、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认证工作;2014年10月,制定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7年)》,明确提出了今后三年的有机产业发展计划;2016年4月,制定出台了《创建国家有机产品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创建9个示范区,200张有机认证证书的目标。这些实践探索,为我州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积累了大量经验。
  从生产基础来看,2012年州委、州政府就制定出台了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在全省率先整市(州)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州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达到58个,为有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夯实了生产基础条件。
  从产业基础来看,目前,全州共有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03张,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16.49亩,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101个;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48家。麻江、雷山成功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制定发布了 《有机蓝莓生产技术规程系列标准》,为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农业部提出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有机农业发展踩下了“提速油门”。我州如何抢抓机遇,建设“中国有机第一州”?我想,还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我们有机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对标有机3.0做好顶层设计,树立诚信理念,严格执行有机产品规范和标准,重视农民参与,加强主动认证工作,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好做扎实了,目标是一定会实现的。
  如何发展有机产业,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希望各县市下来后认真研究,提出好的意见建议。
  第二,以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行动提升二产。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只有加快工业发展,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才能为反哺农业创造条件,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集聚更多的城镇人口,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才能为加快改善民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州委、州政府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把握我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并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事关工业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循序渐进,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工业经济呈现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全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21亿元,是2001年的42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2%,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虽然我州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占GDP比重、工业规模、发展质量来看,工业经济仍是我州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我州经济发展的短腿。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占比低。2016年全州工业增加值实现180.7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9.2%,比全省低12.6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州工业增加值实现109.73亿元,仅排全省第7位。二是企业规模小、能力弱。全州规上工业企业共428家,户数总量排名全省第7位,仅占全省的8.2%,比第一位的遵义市少582户,差距非常大;比第8位的黔西南仅多35户,稍有松懈,就会被赶超。产值过10亿元的仅有7家,一半企业产值在亿元以下。三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我州的工业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和低端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上下游配套不齐全,工业附加值低,且多数是“黑大粗”的高载能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州29个工业行业中,冶金、木材加工、电力热力生产供应等七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占比达74.3%,工业发展对能源、资源依赖度高,加之受环境和市场的约束,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存在很大隐患。四是主导产业不明晰、布局散。产业布局分散,集约不够,各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晰,“重工业不重、轻工业不轻”,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子信息、医药制造、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占比仅为11.3%,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我州工业产品能够真正称得上大牌子的很少,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叫响的品牌,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如何破解这些突出问题?我认为,做大总量是基础,提升质量是关键。围绕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州委、州政府已制定出台了《xx州工业经济倍增计划 (2017-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力争达到1000户的目标任务,目的就是要通过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盘活存量,做大总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发挥调整结构的乘数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前不久,我们专门召开了全州工业园区发展座谈会、全州规模工业企业座谈会,对全州工业发展进行摸底、研判,并就有关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安排部署。下一步,我们还要召开全州工业发展大会,对全州工业发展作出具体安排部署,各县市各部门要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工业园区是聚集生产要素,提高工业化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州园区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聚集功能较强的工业园区。但总的来看,园区配套设施及环保设施建设还严重滞后,环境承载力约束问题突出;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晰,工业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尚未形成梯次布局、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定位明确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在新常态下,我州工业经济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我认为,关键是要发展生态工业,着力点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力争较短时间内在园区形成1-2个主导产业,推动全州工业实现错位发展和产业优势效应最大化,推进工业生态化。
  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工业?从我州推进工业化的实践来看,发展生态工业,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是xx发展的现实需要。上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三线建设,xx相继建成了一批军工电子工业企业,一度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电子工业基地,后因国家产业布局调整,企业大量外迁,客观上对xx工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xx在木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轻纺、烤烟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成了以凯里棉纺厂、凯里涤纶厂、黄平卷烟厂为代表的一批轻工企业,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这批轻工企业相继破产。在这段时间,木材经济仍然是xx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十五”时期,全州大大小小木材加工企业1000多家。随着天然林禁伐后,木材产业发展陷入困境,xx又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木材加工为重点的工业经济体系,“十一五”期末这些重点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这些产业除电力外,其他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产业链短的问题,由此导致了工业发展波动性大、稳定性差。xx工业化的进程表明,分散地、粗放型地发展工业,其结果必然形成“大资源、小产业”的格局,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仍难发挥我州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受电价调整、环保政策约束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大,且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xx的工业发展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必须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必须走工业生态化发展之路。
  什么是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探索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一是我州工业园区仍处在起步阶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二是生态工业园区依据生态原理,遵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模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能量和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招商引资,改善提升现有传统产业,促进清洁生产技术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园区的集聚经济效益。总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可同时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如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从通用的衡量标准来看,主要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化,即园区绿地达到一定的标准,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把园区建成公园。二是项目建设生态化,在项目引进时,强化绿色招商,严把产业政策关和环评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环保设施与主体设施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在施工方式上,推行绿色施工规范管理。三是生产方式生态化,园区有明确的主导产业,拥有完整的绿色环保产业链,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四是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生态化,建立持续发展的园区公共服务、园区运营、组织机构、绿色金融等体制机制。
  如何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制定出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以及《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 (2016-2020年)》等系列政策措施,为我们发展生态工业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围绕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了“四型十五类”产业,这“四型十五类”产业形态涵盖面广,符合我省、我州实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这些产业各县市都能对标入座、都对得上号,都能从中找到产业发展方向。要认真研究这些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实际,把发展生态工业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强化考核督导,加快建设主导产业明晰、特色产业突出、上下游产业链完备的生态工业园区。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上,要更加注重提高州级统筹能力,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重大资源要素配置上充分发挥州级的统筹作用,从整体大局上来做好谋划、调度、协调等各项工作,打破行政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和重点产业集聚,引导增量、优化存量,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引导各县市充分发挥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动要素集聚、集约、集群配置,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发展格局。
  第三,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三产。
  为什么要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来提升三产?
  首先,要明确第三产业与旅游业二者之间的关联。旅游业是由与旅游者直接发生联系并为之服务,且来源于旅游者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相对显著比例的行业组成,产业要素主要有“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等十二要素。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涉及第三产业多个门类,关联度高,波及效应明显,第三产业各行业、各部门为旅游业直接或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构成了对旅游业强大的硬件和软件支撑。可以说,旅游业核心部门的规模大小,影响着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反过来又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各部门共同构成了紧密的关联体系。
  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的重要体现,按照衡量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十条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交通状况、社会环境、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商业服务设施、地方形象、城市文化、市民素质)来看,其实际建设内容包括第三产业各行业各部门,甚至涵盖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建设旅游目的地,实质上就是在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我们选择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突破口,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的重大举措。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实质上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具体化,对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落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大任务,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走出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我州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切入点,是实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最有力的工作抓手和最有效的实现路径。
  三是抢抓发展新机遇的关键一招。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国际国内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把xx放在全省全国大格局中来定位,从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突出优势,利用好xx民族文化旅游在国际市场上的较大吸引力,精心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着力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客观需要。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城镇、大数据、大扶贫等融合发展,xx产业发展的领域就会拓展得更广,衍生出更多的新业态,培育出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推动发展新跨越的战略选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服务业,对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旅游业能有效地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推动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更快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如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州委九届七次全会已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工作目标、完成时限。十届州委在这一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工作抓手,召开了全州旅游工作推进大会,研究制定了《旅游经济“井喷”计划(2017-2020)》,强有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蓝图已经绘就,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干”。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撸起袖子加油干,科学地干、正确地干、全力地干、大胆地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尽快推进旅游业发展实现六大跨越:
  一要着力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拓宽服务领域、促进产品多元化,努力实现由旅游供给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跨越。
  二要着力优化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实现境内外游客由不平衡向协调发展的跨越。
  三要着力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塑造优质旅游品牌,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由提供基本服务向精细化高品质服务的跨越。
  四要着力创新旅游发展动力,改变旅游业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
  五要着力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
  六要着力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突出发挥旅游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社会消费层次的重要作用,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小康型旅游的跨越。
  四、着力建设“四个xx”
  今天的xx,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重大历史机遇最为集中、各种优势最能有效释放、赶超跨越决战决胜最为有利的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历史性机遇、时代性机遇和政策性机遇,以建设“四个xx”为总抓手,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xx新未来。
  第一,建设实力xx。
  当前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地区之间的比拼,已经细化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每年各种科研机构对区域发展实力的排名层出不穷,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经济、环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各个方面,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排位。但从根本上说,决定性因素还是经济实力。
  党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兴国之要。我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程度深,加快发展仍然是全州的第一要务。xx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定不移地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全州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实力xx,应该在经济实力、产业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上下功夫,从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实力要显著增强。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是xx发展成效的体现,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底气所在,也是全州各族群众的热切期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就没有支撑,我们的各项发展战略将会成为空谈。过去五年,xx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州地区生产总值扭转了在全省长期处于滞后的局面。2016年,我州经济总量在全省9个市州排名第6,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排名第7。要增强我州的经济实力,就是要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做到稳中求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我们要定下目标,明确奋斗方向,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要在今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并保持13%左右的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到“十三五”期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要力争进入全省前3位,经济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取得新的跨越。
  ——产业实力要明显提升。一方面,要加快产业发展。我们谈产业发展就会讲到转型升级,但是没有产业,何来升级?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实力,主要在产业,表现在企业。区域竞争力,落脚点在产业的比较优势上,不管着重点是一产、二产、还是三产,都必须找准战略定位,打造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创造知名品牌,将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变成区域的比较优势,最终转变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前不久,我在全州半年经济工作会上讲,产业发展虽然是我们的短板,但用辩证思维来看,也是我们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希望。目前我州一产和三产是相对长板,二产是短板。我们要把长板做长,把短板做强,打造几个在全省、全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培育几个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或者产业集群,创建几个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的品牌,推出几条有特色、能留住游客的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产业实力一定能有质的提升。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固然能把经济增速推高,但只有坚持调结构、促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困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xx的实力不仅要体现在数量上,更要体现在质量上。当然,我们首先要有量的积累,量都没有,何谈调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保证,提质增效也要找好抓手。前面我讲,用打造“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州”来提升一产,用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和生态园区建设来提升二产,用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来提升三产,这就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路径和载体,我们在发展质量上的实力,完全可以体现在这“三个提升”上。
  ——竞争实力要大幅提升。要大幅提升我州的竞争力,必须“软”“硬”兼备。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走绿色发展新路、用好用活“两个宝贝”、实现三次产业整体提升,努力推动全州经济、产业、城镇化、民生事业等达到较高的发展层次。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国际国内、州外州内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切实抓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联动和产城互动的新型城乡发展体系;充分发挥xx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基本现代化,构建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全力打造施洞—马号等民族文化旅游新引爆点,加快形成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壮大实体经济,加快龙头产业和龙头企业培育,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守牢生态屏障,深入开展农村清洁风暴行动,推动绿色家园建设,大力创建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将xx的绿色发展道路走出新意、走出特色。
  第二,建设活力xx。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xx成了一个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十三五”期间,xx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既要有爬坡过坎的动力,更要有生机勃发的活力。我们要持续解放思想,依托自治州的特殊性,激活后发优势,坚持大胆试、大力闯、大步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要用好机遇释放活力。xx有哪些重大机遇?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二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带来的政策机遇;三是贵州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带来的改革机遇;四是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五是xx“两个宝贝”蕴藏的后发机遇。我们一定强化机遇意识,紧紧抓住机遇,用好用足机遇,释放发展活力,将机遇转化成发展的胜势。
  ——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总书记指出,深化改革是释放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改革的力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改革的深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改革的广度决定着发展的维度。今后五年,是中国全面改革的时代,我们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在改中求变、在变中求新。同时,用后发赶超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倒逼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一要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是结构问题。2015年底,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放开市场准入、减轻赋税等改革措施,鼓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增强发展活力。xx有自身实际,具有特殊性,但基本面与全国、全省存在一致性。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围绕服务和壮大实体经济,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用电、物流、税费、制度性交易等五大成本,推进质量品牌创建,打造特色优势产品,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要着力抓好“放管服”改革。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五大经济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其中就提到了一个“活”的问题。活就是活力,就是要通过政府改革,破除制度障碍,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把更多的积极性让给市场行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我州而言,全面激发发展活力,特别要注重行政体制改革,通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能,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企业、个人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要着力抓好其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旅游管理、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等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的后发优势。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要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财政支农投入和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在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方面,要深化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养老、司法和社会治理等社会事业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要创业创新增强活力。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脉络,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关键词。改革的时代,更需要创新。回顾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其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从全国经济变化看,“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初期,有很多重大的趋势性特征已经出现: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发展方式开始从过去粗放的“跑马占荒”式向“精耕细作”集约方向转化;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攀升;经济增长动力也由过去的偏重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关键是要实现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并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创新发展;有利于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市场竞争;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适应新消费模式,提高供给与需求契合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兴业之策,也是大中型企业的兴盛之道;不仅社会上的创客投身其中,科研人员更可以大有作为;不仅适合于电商等新业态,也是促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利器。
  创新增活要点何在?总体要求是紧扣时代脉搏,按照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以创业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开辟发展空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是切实把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思维创新、制度创新、路径创新等多维度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着力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积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为社会各个群体、各个方面搞“双创”清障搭台、助力加油。三是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专业化市场、商贸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动发展。四是积极发展和应用新技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培育未来一段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五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性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实现其个人价值,发挥其社会价值,推动xx州奋力在创新驱动中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要扩大开放汇聚活力。30多年来,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从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到全面开放沿边内陆地区,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正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基本理念,提出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把坚持开放发展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中央充分考量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作出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要求,“要用好已有的开放平台,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打通对外大通道,加强同东盟的交流合作,深化同泛珠三角、成渝、长株潭等经济区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带动能力。”我们要围绕贵州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打造南下开放桥头堡和湘黔桂接边地区开放新高地为目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汇聚发展新活力。
  一是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带贵州合作试验区和临空经济区,积极主动用好对口帮扶城市和单位优势资源,加强与桂林、柳州、张家界等重点旅游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着力构建南下开放、对海开放新格局。
  二是构筑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大基础平台配套和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凯里海关、综合保税区、无水港建设,创造条件建设国际旅游机场。主动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阳数博会等重大活动,包括最近我们组织参加的《魅力中国城》竞演等活动,发出xx好声音。深化与国际性组织合作范围和合作成果,不断提升各类会展活动档次,高水平办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重大活动。
  三是掀起新一轮招商热潮。坚持“四个聚焦、五招五不招”原则(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存量、重点线索,全力招引“带动能力强、投资强度大、环保能达标、发展潜力优、吸纳就业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坚决不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不符合环保要求、没有效益、高能耗低回报的企业),突出产业布局抓好招商项目储备,突出扩大引强提高招商精准度,突出评估监督强化项目落地,突出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贸合作,打造“千军万马”招商引资新格局,开创招大商、大招商的新局面。
  第三,建设魅力xx。
  什么是魅力?魅力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特色,对一个人来讲,就是充满吸引力,让人看见就喜欢;对一个地方、一个城市来讲,就是有很强的诱惑力,让人到过之后就流连忘返,我想核心指向应该是处处彰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风物闲美。自然之美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实现山青、天蓝、水清、地洁,让一个地方山水“颜值”更高;人文之美是人类文化中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实现文化活、风尚好、精神优、形象佳,让一个地方“气质”更佳;风物闲美是魅力展现的载体,以风物特产引领时尚潮流,以闲美展示生活意境,让一个地方令人更加向往。总的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xx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特色风物,让xx更有魅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全面提升人文气质,用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大力发掘和推广特色风物,让自然更加生动,让文化更加鲜活,让生活更加惬意,把xx打造成人人共美、天人和美、美美与共、最有魅力的地方。
  首先,要守住生态底线,让xx更加秀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坚持绿色富州、绿色惠民,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要始终秉持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坚守朴素的生态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深入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和环保能力建设五大工程,深入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行动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牢牢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确保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环境污染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更加安全,使xx青山常在、碧水常流、空气常新,让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公共产品。
  其次,要提升人文气质,让xx更有底蕴。
  大力实施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去”,努力扩大xx民族文化的国际国内“朋友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文化和模范典型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在全州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构建人与人之间友善礼貌、关心互助、平等互重、宽容理解、真诚守信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xx精神,构筑新时代的xx精神高地。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唱响时代主旋律,凝聚发展正能量,讲好大美xx好故事,传播大美xx好声音,展示大美xx好形象。
  再次,要挖掘特色风物,让xx更加丰饶。
  以民俗文化、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工艺、历史名人、自然物产、特色农业等为重点,深入挖掘工艺美术品、名贵饰品、服饰、文化艺术品、风味特产等具有xx标志的特色风物,大力推进特色风物市场开发,培育和建设一批集民俗风物观赏体验、民间小吃品赏以及旅游商品、生活用品、土特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特色风物市场。要强化特色风物市场营销,积极搭建电商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批发定制结合、设立专店等方式,拓宽特色风物销售渠道,助推特色风物走出去,在短期内迅速刮起一股 “xx风”,换来人气和财气。依托苗乡侗寨不紧不慢的舒适节奏和最淳朴的真实感,建设一批体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绿色小镇,打造一批具有生产效益、生活品质、生态价值的美丽乡村,使其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之地、纵情山水之地、返璞归真之地、追忆乡愁之地。
  第四,建设幸福xx。
  幸福,就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简单地讲,就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和信心。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目标。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脱贫是幸福的前提条件,只有脱贫了人民群众对当前生活才会满足。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xx又是贵州的主战场。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全面落实“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强化扶贫政策保障,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前不久,省里召开了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以重点带一般,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志刚书记、省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秦如培、王晓光、钟勉、刘远坤、卢雍政、何力、陈鸣明、李邑飞、夏红民等9位省领导分别就有关内容作安排部署。全州各级各部门要学深、学透会议精神,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把责任压得更实,把措施抓得更准,把“弦”绷得更紧,集中火力,全力以赴,总攻深度贫困,决胜脱贫攻坚。
  实现脱贫,只是人民幸福的基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怎么样才能让xx人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我认为要做到十个“更”。
  一是更满意的收入。群众是讲实际的,你说一大通的好,但群众没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他们是不会满意的。要让老百姓看到实际成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存折上的金额多起来。2016年我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5282元、7584元,基本达到了省和全国同步小康要求的3000美元和1000美元的标准。但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低标准的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33616元、12363元,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按照世界银行分组标准,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已基本达到4036至12475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数据上看,我州城乡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5%和61%左右,可以看出这个收入差距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农村收入差距非常大。一般来讲,依照现代文明概念,要至少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下一步,我们要把促进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为重点,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行动,通过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扩大消费等措施,千方百计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促进群众稳定持续增加收入,确保到2020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让全州群众能有更满意的收入。
  二是更稳定的工作岗位。稳定的工作岗位,能让人生活和工作踏实,心情舒畅。就业是脱贫的关键,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两人就业,全家致富。从城镇就业来看,2016年全州城镇从业人员为34.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从全州来看,2016年从业人员总计203万人,劳动力人口有100多万在州外务工,这充分说明我州就业岗位少、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以实现小康为目标,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创业就业格局。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扶持体系,设立创投、风投等创业扶持基金,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持续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雁归兴贵”行动和“双百行动”,为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搬迁移民、大学生等群体提供更多更稳定的工作岗位,切实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积极开展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补贴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工作岗位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多方多元投入机制。到2020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0万人,确保每户有1人稳定就业,力争实现2人就业。
  三是更优质的教育条件。首先是基础教育要有保障。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积极化解城市大班额问题,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实施学前教育覆盖工程,重点抓好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其次是优质教育、特色教育要加强。要深化教育改革,打破体制机制壁垒,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兴办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等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与名校名企开展合作办学,到“十三五”末,力争每个县市打造1个以上品牌学校,办学条件及办学质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同时,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同城同等待遇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特殊群体权益。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政策,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资助体系。
  四是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目前,全州三甲医院只有州医院、贵医二附院、州中医院3家,各县市公立医院基本都是二甲医院,全州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分布极不平衡。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要大力实施三甲医院创建工程,力争到“十三五”末,人口在30万以上的县市,至少有1家三甲医院。要大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以建成二级甲等医院为目标,推进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移;加快村级卫生标准化建设,提高医疗硬件设施,对交通不便或人流量大的村卫生室,鼓励设立远程医疗点,充分发挥远程医疗服务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疑难重症诊断能力方面的作用。要按照“政府保基本、市场兴产业”的要求,放开市场准入,吸引社会投资,培育和引进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一批专科医院,提高优质医疗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同时,要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食药安全责任制,确保群众吃得放心、用药安全。
  五是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对老百姓而言,安居才能乐业,宜居才有幸福感可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关键是要合理布局“三生空间”。要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塑造一批彰显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山水城市。要遵循山水自然规律,根据山形水势,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坚持组团式发展,保护、利用好山水田林湖等各种要素,错落有致布局好特色小城镇,依山傍水建设好美丽乡村。要加强农村建房风貌管控,按照人均不超过60平方米的标准,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建房,依法拆除违规建筑,让乡村更有特色,让农民建房更合理、更安全、更宜居。要抓好住房统筹,重点盯住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优先解决城乡困难家庭和农村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确保人人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六是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要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政策取向,按照城乡统筹、逐步并轨、应保尽保的原则,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城乡医保、城乡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养老保险补充性作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救助水平,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健全特困人员特别是城镇困难群体救助供养制度,确保做到困有所帮。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完善城镇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要重视关爱困难弱势群体,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军烈属优抚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100所,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
  七是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深入实施农村“清洁风暴”、城镇环境提升、旅游景区环境提升三大行动,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倡导文明乡风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着力改善农村环境,使乡村更有气质、更适安居、更具盼头。深入推进绿色xx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高铁、高速和旅游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工程,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整县推进”工程,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3个以上,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要坚定不移地治理环境污染,强化污染防治。从严格环境准入,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生产排污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全州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履行环保责任和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形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全州人民享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洁净的水、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八是更丰富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团结民心、凝聚民意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推进全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改造升级,实施乡镇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全覆盖,确保社区、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大对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进民族文化、民族体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积极引导民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芦笙节、姊妹节、龙舟节、苗年节、萨玛节等民族节日庆典活动,打造更多的民族文化活动品牌,让全州老百姓拥有更加丰富的文体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九是更高效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惠及社稷民生的重要工作。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信访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诉求表达、权益维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扎实开展打击赌博犯罪、打黑除恶、反恐防恐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十是更充实的获得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必须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民富、民强为目的,着力解决好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严肃查处民生领域腐败案件、维护司法公正、文明城市创建、落实惠民政策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持续用力、精准发力,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要以共建共享同步小康为目标,充分调动多方出力、共享发展的积极性,号召全州人民主动遵守社会公约,主动创造富足生活,以实际行动赢得发展机遇,收获发展成果,让每一位xx人都有更充实的获得感。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对xx发展的初步思考,将其概括就是“1234”发展思路。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白条。能否把思路转化为落实行动、转化为发展成果,关键在真抓实干,体现在执行力上。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作风的大转变促进工作的真落实。
  一是更加解放思想。对于处在后发赶超关键时期的xx来讲,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式各样的观念桎梏、体制障碍和瓶颈制约,迫切要求我们高举解放思想这一锐利武器,以思想解放来攻克发展中的各种疑难杂症。对此,州委、州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凡是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都要大胆吸纳、大胆运用;凡是我们工作实际中符合xx实际的新探索、新路子,都要大力提升、大力推广。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基层和群众摸着石头过河。只要符合xx实际的事情,都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先行先试,以思想真解放推动跨越发展。
  二是严格落实执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理解力、落实力和执行力如何,决定事业成败。从国家治理层面来看,任何政策不落实执行,终是一纸空文。只有落实执行了,才能实现政策制定的目标,实现最终目的。就xx来说,总体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要举措,省党代会、州党代会已经明确,可以说大家已基本能够把思想统一到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了,方向目标定下来,决策部署明确后,现在关键在于狠抓执行、狠抓落实,把我们绘就的美好蓝图,变成xx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生动实践。
  三是创新工作思路。有创新的观念,才能有创新的作为。要通过加强学习,转变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变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型思维,切实解决“守成”“守望”“守旧”的思想意识和观念。领导干部要坚持带头做到创新工作,一个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的领导层绝不可能带出思想解放、行为创新的集体。相反,思维开放、管理民主的领导层更容易激发下属创新的想法和实践。要通过自身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群众走创新之路,实现整体创新。要始终对基层改革持最大的善意,不贴左右的“标签”,不扣主义的“帽子”,多一点激励,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支持,让改革创新真正成为一种追求和习惯。
  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充分发挥督查督办的“利剑”作用,继续加大对州委、州政府重要决策、大事要事、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特别是各项调度会确定事项的督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提升督查督办实效。要把干部工作实绩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注重在发展一线考察干部,切实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实干虚干一个样的问题,确保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努力形成干部在状态、事事有落实、工作有绩效的良好局面。
  五是压实工作责任。压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一种外部的存在,不会因为我们的感受而改变,只在于这个人是麻木还是灵敏,是清醒还是糊涂。我们的压力在哪里?压力来自我们的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来自于我们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远远没有自主发展、内生发展的阶段;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期盼越来越高,要办的民生事业越来越多;来自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对xx保持强劲势头的热切期待。这些都集中在我们在座的各位身上,我们没有理由、没有条件来减压。这种压力怎样转化为积极作为、奋发进取、励志图强的动力?一要有事业追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事就能永远留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二要有担当精神,做到不怨不尤、不等不靠、不推不拖,主动担当。三要有团队意识,有“狼群”意识,狼群最大的精神就是团结合作。从州县两级来看,就是要处理好州级统筹和县市主抓的问题;从部门与基层来看,就是要处理好权与责的问题;从部门和部门来看,就是要处理好主与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请大家认真把握。
  同志们,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用“绣花”功夫做好xx答卷,坚定不移走好xx绿色发展新的长征路,为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9 14: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