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材中伪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13: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学青老师:《蜗牛的奖杯》,这样的教材,缺失的是快乐和儿童的视角。孩童的世界里,自然有他们的逻辑、规则,和成人世界是不一样的。《小王子》那条蟒蛇里的大象,大人是看不懂的。得了将,就算捧着到处走走又何妨呢?其实真正得了奖杯不思进取的是大人,不是小孩。

    感受:儿童的世界,成人是不懂的。你不懂就无法评说。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正是由于成人的无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杀在萌芽之中,想想无知真的很可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和妈妈,反思自己!李吉林老师说:我是长大得儿童!

    朱自强老师:有一本图画书《自私的蜗牛》,课文的构思,为了教学的目的。

    张学青老师:儿童在阅读作品时,往往会把自己当成主人公,与故事中的角色同悲喜,共欢乐。当他们读到这一类故事的时候,照见的是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当他们感受着羞耻、教化的时候,被强化的是他的自卑感。举例科普文章《云雀的心愿》

    感受:孩子们怎么会喜欢读这类文章呢?

    郭初阳老师:这里说,“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鸟儿是没有汗腺的,哪有汗水?

    感受:这样的科普文章会不会误导我们的孩子?

    徐冬梅老师:教材里充斥了太多的东西“伪儿童文学”的东西,或者说不是太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那个《小松树和大松树》、《蘑菇该奖给谁》

    朱自强老师:《蜗牛的奖杯》,类似这样教训性的故事在儿童文学领域早就被唾弃了,从80年代开始就被批判了。

    感受:教材的改革之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张学青老师:这些东西,和孩子的天性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很难得到童话的审美的熏陶和感染。选文的非真实、非自然问题

    郭初阳老师:1.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课《东方明珠》结尾是:“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三年级上册《西湖》,“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课《东方之珠》结尾: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朱自强老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东方明珠”》,结尾“香港,真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朱自强老师:这样的课文学生越学得多、背得多,语文能力就越会倒退,语感就越会被腐蚀掉。这是辩证法,学了还不如不学。

    感受:我们是在培养人吗?

    徐冬梅老师:我觉得教材编写者应该特别关注选文背后蕴涵的价值观。

    郭初阳老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检阅》,人家国名和国庆时间都改了,我们还停留在旧时代,很可笑。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情节怪诞离奇,违背基本的生活常识,这样的豆腐渣课文,对经历过汶川地震的中国人民来说,是智力上的侮辱,所以我常常说最可怕的地震不再汶川,而在教科书里。

    感受: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里,追根求源,有质疑精神,不要给孩子传递一些错误信息。

    李庆明老师:教材上说大兴安岭有望不尽的红松,实际上整个大兴安岭万里就一颗红松。

    感受:惊讶!当年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到今天才知道大兴安岭万里就一颗红松,有种被骗的感觉!

    朱自强老师:1.“教材体”就是非自然的文章,所以也容易出很多问题。2.我是坚决主张小学语文教材里,文学作品这一部分一定要选自然文章。支持正版? 反对“山寨”:被删节的经典。

    郭初阳:有些教材里的文本,初以为是原汁原味的,一对照原文之后会发现其实问题很可怕。举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麻雀》和《巨人花园》

    朱自强:举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由七千字变成五百字,孩子会失去对名著的敬畏,也失去对语文的敬畏。

对于幼儿,钓鱼相当于学习和共作,而捉蝴蝶和蜻蜓那只是玩耍 可见《小猫钓鱼》是失去幼儿生活根据的教训作品。

    周益民老师:苏教版的《小松树和大松树》,长高的愿望与意识其实是孩子的天性,课文就教训他不要太得意了。

    朱自强老师:我们的教材不去鼓励孩子内心向上的愿望,那种成长的愿望,这也就涉及儿童本位的话题了。

    周益民老师:《小猫钓鱼》,教材参上说课文告诉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这是对儿童探索精神的一种扼杀。

    张学青老师:到结尾部分,总要高潮一下,总结一下这篇课文说明的道理,然后专门选这些句子考试。

    感受:做一件事,过分的注重功利性和目的性,结果会适得其反。

    周益民老师:1.六年级的孩子做作家研究,这个孩子选择研究曹文轩,我问她,如果把曹文轩作品作为教材怎么样。他说,教材中像《最大的麦穗》等文章,最后一节都会揭示课文道理,而曹文轩的文章在最后是不会给你一个具体的总结,他的意思就在文字里面。2.我让他比较课内教材和曹文轩作品的区别,她说,有时候教材中原本非常感人的东西却不会让你泪流满面,但是课外读物中偶然的发现,去深刻地感受时,也许就泪流满面了。3.我继续问那个孩子,如果把曹文轩的作品作为教材怎么样?她说在其他国家其实已经有他的作品被选入教材了,至少在韩国是这样,我们的教材看不到曹文轩的作品有一点可惜。我告诉她我们的高中教材里有。她说那就进入小学教材吧,他的作品进入小学教材中反向应该会很大。

    感受:有一个大胆的设想,教材的编写,如果有这些优秀孩子的参与,将会怎样?我们班孩子也特别喜欢曹文轩老师的作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13: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