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2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语文上册活化石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年级语文上册活化石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导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活化石》,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复习回顾。
1.同桌互读检查,小组给生字找朋友。
2.叫几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余学生当老师评价、纠错。
二、精读感悟。
1.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汇报交流。
2.自主学习第三、四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还写了两种“活化石”──大熊猫和中华鲟,小朋友们能自己读懂吗?试一试吧!也像刚才老师那样,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同桌合作,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开始吧!
(2)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
(3)汇报交流:
A、“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你知道“熟悉”的意思吗?你对什么很“熟悉”?请说一句话。
B、“灭绝”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其他动物为什么会“灭绝”呢?
C、“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稀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华鲟会“稀有”呢?
三、品读升华
师: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人还不了解他们,大家想不想把这些古生物介绍给别人听,并让大家都来保护他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读。
3.全班赛读。
四、演读展示。
1.师: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给前来参观的游人解说有关“活化石”的内容,你该怎么说呢?想试一试吗?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五、资料交流。
1.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对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从远古时代生存至今的生物,除了书上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等活化石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化石的知识,赶快把你找到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交流资料(先同桌交流,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资料上讲台交流,鼓励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古生物知识。)
六、课外延伸:
请你读一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板书设计

33、活化石

     银杏树:古生物、珍贵、生长慢

     大熊猫:古生物、爱吃竹子、祖先以食肉为生

     中华鲟:古生物、大、重、怪、少

     共同点:古生物、稀有、缺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活化石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意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设计思路: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大熊猫比较熟悉。这篇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查阅有关古生物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识字、阅读,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探究发现,引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课前准备:
   1. 做课件和头饰。
   2. 制作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 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1. 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板书:化石。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师简述“化石”)
  3. 板书: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边读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读,如借助拼音认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等。
  2. 指名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3. 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相机给予指导。
  4. 轮读,让五位学生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5. 选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6. 组内分工读,互听互评。读后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
  三、 识记生字。
  1. 小黑板出示生字词,请小老师领读。
     bó   zhēn xī      sūn   jué  ròu  xún  shǐ   lín 
     博物馆  珍   稀   公孙树  灭绝 食肉 中华鲟  历史  硬鳞 
     hé   quē  fá
     核桃   缺  乏 
  2. 出示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 游戏:识字擂台赛。
  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方法。
  出示11个生字,举行识字擂台赛。
  四、 指导写字。
  1. 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交流记字方法。
  2. 观察规律,指导书写。 
  (1) 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代”“孙”“植”应该怎样写?
  (2) 写“灭”“克”应该注意什么?
  (3) 指导书写“历”和“史”中的竖撇。
  4. 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五、 布置作业。
  把课外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准备在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抽读生字卡片。
   2. 游戏:识字采果。
     出示一棵银杏树,树上结满了果子,果子上写了生字。认对一个字,采下一个果子。
  二、质疑解疑。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想一想:你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
   2. 集体反馈,师生共同讨论。
        三、整体感知                                   1 播放课件,在优美、活泼的音乐声中,一棵枝叶茂密的银杏树出现在屏幕上,随之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介绍银杏树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
   (3)如果这棵银杏树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
   2.学生任选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组自学(步骤同上)
   3.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
   (1)播放课件:在愉快的音乐声中,一只大熊猫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着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边看课件边介绍大熊猫。
   (2)播放课件: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一尾中华鲟惬意地在江河里游动。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边看边介绍中华鲟 
  四、情境说话
    假如你是“活化石”银杏树或大熊猫、中华鲟,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好吗?(先组内练习自我介绍,再戴头饰到台上作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师生共同评议)
  五、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知道了这三种古生物的样子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并知道了他们都是“活化石”。如今,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让我们撅起手来保护它们吧!
  六、课后练习
  1 出示课后“读读写写”习题,全班练读练写。
  2 扩展练习
    一本本——      一座座——    一朵朵——      
               一双双——      一位位——
  七 作业展示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八、板书设计:
               
                                 银杏树      几亿年         珍贵
             活 化石    大熊猫      祖先食肉     可爱
                                 中华鲟      一亿多年      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5 16: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