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7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 牙 绝 弦
知音   
钟子期—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南靖县南坑中心小学  张惠英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能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钟子期不仅懂得伯牙的琴声,也懂得伯牙的心声,感受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对“知音”有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高山流水》古琴曲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揭示课题

    教师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鼓琴画面自然引入新课,指导学生读准“弦”的读音。

2.初步解题

    指导学生理解“绝”“弦”理解课题的字面意思。

3.质疑课题。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学生可能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1)伯牙是谁?(2)伯牙为谁而绝弦?(3)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的琴声与奥运会开幕式鼓琴画面相融合,氛围的营造二合一,古琴、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理解、质疑课题,让学生对这个动人的故事产生学习兴趣。在解题时渗透古文学习方法,意在凸显语文的文化味道。】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2.听读,引导学生在听老师范读的基础上模仿读,读中初步感受阅读这篇文言文的节奏。

3.默读,要求学生先默读,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对词句的理解。

4.交流词句意思。

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1)字同意不同:“善”字。 (2)义同字不同:曰、谓;志、念。(3)同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

5.练读,根据理解读出节奏。

6.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古人文章妙处,全是‘沉郁顿挫’四字”,在沉郁顿挫中,文章精神必显。因此,教学中运用“以读代讲”法,突出教学的层次和关系。这一环节教学层次很清晰,步步为营,读懂意思。首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在默读中根据学习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了解 “结缘”。

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了解伯牙和子期是因一把古琴而结缘。

2.品读“相聚”。

(1)请学生在文中画出能具体体现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语句?

(2)理解子期听懂了“琴声”。

①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景。

②引导学生了解伯牙弹琴很投入,心里想着高山、流水。

③引导学生体会子期听得入神,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感受子期对伯牙赞赏。

④子期是在赞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子期听懂了“琴声”,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

(3)由琴声到心声。

①子期只是在赞伯牙的琴技吗?

②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子期还在赞伯牙的志向,情怀。

3.理解知音。

(1)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抓住“必得之”,懂得什么是真知音。

(2)拓展练习。

当伯牙志在杨柳,子期就会赞叹——

当伯牙志在明月,子期就会赞叹——

当伯牙志在白雪,子期就会赞叹——

当伯牙志在春雨。子期就会赞叹——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伯牙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4.诵读悟情。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的千古佳句。读出知音相聚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层次理解,以达到读懂知音。首先找出“知音”这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再围绕这个词语理解由琴声到心声再到情怀的感情升华。环环相扣,品读、感悟、想象画面、拓展练习等方法运用,“读”、“品”交融,“文”、“言”兼得。】

四、悟读“痛”—— 摔破瑶琴凤尾寒

   1.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那样永远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一年之后的中秋节,伯牙手抚爱琴,乘着一叶扁舟而来,心中充满了期待。然而,伯牙在江边的船上苦苦等候了一夜,等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身亡的噩耗。

    齐读最后一句。

   2.找出相关词语,感受伯牙心情。

   3.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出示挽歌,升华情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5.是啊,纵有千种风情,万种思绪更是与何人说呢?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时候,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对他说——(生读),当他志在流水的时候,再也没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对他说(生读)。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解读文本,换位思考,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挽歌,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回读,升华了“痛”的意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1.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成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我希望你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去见证一份人生的美好,去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现在让我们合上课文,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试着背诵一下这篇文言文。

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2.让我们在《伯牙绝弦》这个故事里,在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中感动、铭记、追寻……

【设计意图:本着“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我对于“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也到如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选择《伯牙绝弦》这一课,是被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所打动;选择这篇文言文,也是想挑战自己。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很多,如何突破难点,使学生学会、会学文言文,并且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喜欢文言文,喜欢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探索。小学生学习古文,重在积累——积累词汇、精彩的句子、诗文,在积累中学习汉语的腔、调、韵,在积累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初中学习打基础。而要实现这一切,诵读文言文是必经之路。

通过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我也思索了有关小学古文的教学方法及诵读理解的一些方法。

文言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自己能借助课后译文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重点词语、古今词义演变大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来理解,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另外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比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这句话现在的小学生从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早就学会了,而且相互在一起的时候也能够正确使用。“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如果以文言文的直译方法,“善哉”在《伯牙绝弦》中一般可理解为“太好了!”、“太妙了!”、“妙极了!”等等。但现在却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加广义的表达,比如“太棒了!”、“太了不起了!”、“太厉害了!”等等。这样的解释甚至更能够符合小学生现在的语言习惯。

对于“知音”的理解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层次理解,以达到读懂知音。首先找出“知音”这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再围绕这个词语理解由琴声到心声再到情怀的感情升华。环环相扣,品读、感悟、想象画面、拓展练习等方法运用,“读”、“品”交融,“文”、“言”兼得。

学习文言文应该立足于诵读,通过诵读达到知其义,明其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指导诵读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为了能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从而喜欢并主动地诵读,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诵读情景,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范读、创设情境地自读、感悟读(要抑扬顿挫、要注意断句停顿)、学生分角色读、利用插图想象读、配古典乐曲读等方法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入情入境地吟诵,激发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语言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学中运用“以读代讲”法,通过导读、练读、品读、悟读、诵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感悟、表达。此外,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还利用“情境感悟”法,利用图片、音乐、语言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深入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5 15: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