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2|回复: 0

读书心得 涂尔干《道德教育》若干思想的局限性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7 17: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假期时间不忘给自己充电。静静的午后,泡一杯茶,放着舒缓的音乐,沐浴着温和的阳光与柔风,自己一个人坐在藤椅上,捧起一本细细品读,真是世间最美好惬意的事情。

上学期间特别喜欢读跟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并且习惯在每次阅读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感悟,今天读的书是《道德教育》,作者是法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将近四个小时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关于书中值得借鉴的内容有很多,在此不做一一记录。同时,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书中有几点我不太认同的观点,以下是我关于本书局限性的具体思考:

一、将道德万能化

按照涂尔干的思维路线:道德与宗教有类似性即神圣性,像神一样发号施令,他将道德神化了,道德律令有神的功效,能够控制人的行为,威力无穷。由此,他将道德变成了无所不能。

尽管道德对于稳定整个社会秩序,作用显著,但要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道德,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所有的行为不能光靠舆论的谴责,良心的指责来规范。这些都只是软约束力。在当时法国社会混乱的情况下,光靠像道德这样的软约束力无法恢复社会秩序。道德教育的功能有限,在动荡的社会中也无法唤醒公共良知,从而为他们的国家效力。

涂尔干对道德权威的尊重甚至超过了学生行为的后果,造成道德与行为脱节。从他对惩罚的功能可以得知。他不是从指引人们的行为而考虑,而是从道德立场来考虑。不管受罚者受到惩罚后如何行动,是善的还是恶的行为,惩罚始终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他能够维护道德权威。在他的理论中,道德权威比什么都重要。这样,他的道德教育变得非常空洞,为道德而教育,仅仅站在道德的角度而不是行为的角度。事实上,道德的真正意义在于与行为联系起来,否则将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道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将教师神圣化

在道德教育理论中,涂尔干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有些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从教师个人素质来讲,他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尊重自身角色,具有某种意志力;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变革教学内容,把正义和生活交给他们,使他们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把他们引入正途,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要求,作为一个教师,他必须要做到。而有些要求,突破了教师的世俗性,很难完成。他将教师的教学比喻为牧师的布道,这样在他的道德教育中,教师无权取消或修改规范,没有任何和自主性,仅仅是一个传播思想的机器,是一个完全的理性存在物,看不到感性的影子。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用强制性的方法来维持课堂秩序,否则就和领导一个步兵团一样,课堂表面上的平静和压抑不是一种课堂道德,这样对课堂和教师都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正如他自己也意识到了教师作用的有限性,“教师不能造就一个班的脾性,就像国王不能塑造一个民族的脾性一样,班级的构成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班级的性格。”不过,他的这种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班级的性格与教师也存在联系,他后面又分析了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使他们产生各种积极结果,强化各种健全的感情,难道一个性格好的班级没有教师的功劳吗?

三、将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绝对化

涂尔干在道德教育思想中,虽然他指出了道德教育有不同的阶段,但他其他方面的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相比,其作用非常微弱。将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绝对化,掩盖了国家教育理论的焦点就在学校教育。

从横向来看,学校只是成长环境的一部分,社会教育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复杂,再加上网络的普及,无不影响学生的成长。从纵向来看,人和任何事物一样,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虽然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未来。他认为,学生的义务本身而言不是目的,也不是近在咫尺的目标,而是为生活做准备,练就一种习惯。也就是说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投入到严肃的工作中时,他在学生时养成的习惯性行为才会产生自然的后果。但是,在学校里,他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并不代表他长大后就能遵守道德规范。因为在社会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大相庭径。社会在变,道德规范也会随之变化;环境在变,人在变,思维也会变,有太多的变数。学校的道德教育代替不了成年之后的道德教育。

因此,他夸大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没有看到一个比学校更个大的集体,也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国家。他的行为也会深刻影响到公民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甚至起决定作用。国家的力量大于学校的力量。国家可以采取强制行为,净化道德风气,弘扬社会最普遍的道德规范。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离开国家的力量,道德教育将会变得苍白无力,最后一无所获。要使道德教育效果显著,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完善国家职能,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涂尔干没有看到这一点,他看到的是公民道德的沦丧而不是国家职能的缺位。这是他的集体主义立场的表现,公民为国家服务而不是国家为公民服务。

四、教师权威模糊化

涂尔干主要是从社会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来论证教师权威,在教育实践上有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教师权威的概念不清晰。尽管他一再强调,教师权威是指在道德上的优先性,教师权威是一种义务的权威、理智的权威,但始终不清楚教师权威具体指的是什么。韦伯将权威划分为常规化的权威和实体化权威两种,其中实体化的权威可以转移,也可以由个人努力得到还可以由职位或制度结构获得。按照韦伯的划分,涂尔干所讲的教师权威只能是其来源,并没有讲清楚到底什么是教师的权威,致使在教育实践中难以操作。

2.在教育有效性上夸大教师权威的作用。教育的有效性涉及多方而因素:教师方而的、学生方而的、课程方而的、环境方而的等等。教师的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而,会影响到教育的有效性。涂尔干为了提高或确保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而提出树立教师的权威,并没有涉及其他方而,他的提高或确保教育有效性的口标很难达到,所以他提出的通过树立教师权威来达到提高教育有效性,有夸大教师权威作用之嫌。

3.割裂了裂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涂尔干的理论只强调教师在道德教育中要有权威,而没有涉及其他方而是否需要权威。尽管他没有说明是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还是将道德教育贯穿于知识教育之中,但不管是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还是将道德教育贯穿于知识教育之中,他只有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割裂开来,才能确保教师只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权威。这种说法本身是不科学的,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既然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有教师权威,那么在知识教育中也要有教师权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3: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